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大小控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大小控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硬笔楷书怎样把同一个字写一样大?
硬笔书法讲究字体美观,练习者需先精通基本笔画的书写,着重练习每个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书写时可借助米字格田字格等,通过大量笔画练习,夯实笔法基础。随之学习结构规律,像横竖等距平行,撇捺舒展,天覆地载等,通过结构训练找到字的结体。笔法和结构的坚实基础就可以实现控制每个字的大小。
硬笔楷书把同一个字写一样大其实很简单!一个字写第一笔以后,这个字的大小就固定下来了,因为笔画与笔画都相互有联系的,它们相互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都是固定的!把握好这一点就可以了!
手、眼、感官,通过长期的书写会形成相对统一的判断,勤于书写之外没什么好的办法。不要用田字格,虽然线条框架会帮助你控制字体大小,但很难形成真正的书写记忆和习惯。一旦离开这种框架条件,还会出现大小不一的问题。
如何把握欧楷毛笔字笔画的肥瘦?
欧体楷书点画清晰、结构严谨、字形方正,是初学书法的最佳选择,目前比较好的欧体临习范本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
欧体楷书中笔画的肥瘦规律,有些书家说是横细竖粗,上横细下横粗,左竖细右竖粗。其实也不尽然,根据欧阳询原帖来看,其笔画粗细根据每个字的字形特点变化万千,其实好多情况都是随意安排,于平正中见险绝,规矩中求变化。初学者很难把握其其特点。
欧体楷书的最大特点是“险绝劲健”,关于如何学习掌握楷书的这些特点,孙过庭《书谱》中亦有论述: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想要更好地掌握欧楷的这些规律特点,建议初学者先选定一本好帖,精细临摹,正所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每写完一遍,对照原帖找出不足之处,再次临写,再找不足,如此往复,直至临得与原帖一模一样为止。通过不断临摹,久而久之就由勉强而入自然,进而随心所欲,使法度了于心而熟于手,从而彻底掌握欧体楷书的笔画和结构规律
个人拙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附本人欧体楷书的日常临帖图片,欢迎书友们多多指教
本人临《九成宫醴泉铭》
本人临《九成宫醴泉铭》
诚谢邀请!我只学过欧体行书,所以对欧体了解甚少。这个问题我想不外乎两点,一是用笔的提拉按顿的程度,二是字体的长方形。字的笔画多,下笔轻些,写时注意字体的长方形,这样也许能解决字体笔画肥瘦问题。
谢邀
既然要学欧楷,第一要对欧楷有一个清晰、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粗细变化,如:欧体敧正、笔画粗细变化长短适中、四面停匀、八方俱备等等。第二欧楷的执笔,可读一下率更的《执笔法》,第三欧楷的笔法可读率更的《用笔法》,第四结构解体《三十六法》还有欧阳询的《八决》,当然临帖是少不了的《九成宫》、《皇甫诞碑》、《化度寺》等,进一步的反复学习,总之:功夫+坚持+方法,功到自然成!笔画只是欧楷的基础,笔法、结构更重要![祈祷]祝友学书愉快!
首先要纠正对欧楷"肥瘦"的认识:欧楷的好坏不以字的“肥瘦”来判断,点化的肥瘦本属于字的形态,书法价值并非取决于此,而是透过外表,观其内涵和神韵,一味的追求“瘦硬”也非好作品。
前人有很好的论述:
清冯武《书***传》中将“枯槁生硬”列为书法“八忌”之中。朱履贞《书学捷要》:书贵瘦硬,其实清挺非瘦硬也,故瘦而不润者,为枯骨也。
所以要想从整体整体上把握欧楷相对比颜体,属于瘦硬一派,但是以瘦硬概括欧楷特点未免太狭隘。
与其关心字的肥瘦(最终状态),不如去把握字形成的过程:欧楷笔法和用墨。
1.欧楷笔法
欧楷笔法无非体现在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方笔与圆笔三个方面(概念性的东西,这里就不赘述了。)。其实写的多了,就会有一个感觉:肥瘦不是刻意表现而得,是书写过程中自然产生出来的。
2.用墨
用墨不可太浓,写出来粗笨,且行笔会出现很多圆笔;不可太淡,会洇湿造成视觉上的不美观,以及失去欧楷的挺秀之感。
至于说什么行笔“提按”“顿挫”等等,这其实都是笔法中的很自然的东西,也是表象问题,不必拿出来解释。这都属于“欧楷笔法”中的外在表现。要了解欧楷的“本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大小控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大小控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