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的确立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的确立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来源?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正如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汉兴而有草书。”明确地指出了草书的兴起年代,那么什么是草书呢?所谓“草书”顾名思义就是草率的书写。从这个层面上讲,广义的草书也包括隶书的草写,还包括篆书的草写。从狭义讲,指书写上有一定规范法度并能自成体系的草写汉字,如章草、今草、狂草。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结构省简,笔画连贯,书写流便迅速,但不易识别。
(一)章草:亦称“急就草”,其特点是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行笔波磔显著而犹带隶意。存世最早的章草纸本墨迹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唐张怀礶《书断》中:“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章草的创造者一般都认为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但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大量出土的汉竹、木简中看到了许多书写简洁而草率的草隶,由于它不受成法的规矩约束,书写随意,在民间已先被大量应用。这种民间使用的“俗体”被当时文人所喜好,而汉元帝的黄门令史游以它作急就章,便奠定了章草的规范,所以后来把经过规范的草隶称为章草。由于汉章帝对当时的章草推崇倡导,使章草书有了迅速发展,至张伯英时达到了极致。张伯英又变章草为今草,这也给王羲之父子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并对他们进一步确定今草的风格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
(二)今草:今草始创何时在唐代说法不同,欧阳询和虞世南认为起源于东晋。欧阳询说:“草圣张芝,***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迢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世,章草几将绝矣。”那么章草和今草的区别在那里?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隶法。今草已完全脱离了隶法而变为今草,它是连点为画,以点画为性情。其笔势流畅险峻,纵任牵逸,韵美婉转,使转有楷法,取纵势。时有牵丝萦带,血脉不断。但比“狂草”的连绵不断而规范。
(三)狂草:大草又称狂草。因其书体极其放纵姿肆,有如颠狂而得名。
纵观整个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草书的兴起是极具重大意义的一件事情。草书不仅为书法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一片令人惊炫的奇葩,而且极大的丰富并拓宽了书法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
简单的讲一下草书字体的来源吧。
草书包含着章草、大草(又称为狂草)和小草(又称为今草)。
我们都知道,草书是由隶书演变过来的,而隶书则是汉代的官方文字。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使文字的书写更加快捷,于是产生了章草。
章草,我们把它认为是隶书的一种快写字体。
章草的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家们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书写技巧,于是出现了大草和小草。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一个大体的脉络,期间还有一些细节的变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些专业书籍前往查看。
图片:索靖章草史孝山出师颂(局部)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草书,不就是书写潦草的字吗?有字的时候,就应该有了草书!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它形成于汉代,从隶书演变而来,初衷也很简单,只是为了书写方便!东晋时候,又出现了一种叫做“新体草书”的草书,也叫今草,又分大草和小草”,于是汉代的草书被叫作章草,目的是为了和今草区分开来。而实际上呢,他们都是草书!
早期的草书,与隶书平行,又叫隶草。什么意思呢?就是汉初出现了草书,被称为章草,来源于隶草。隶草有别于隶书的规矩,有草草急就,好似奔逸之感,就叫作了草书。之后,可能真的是因为赶时间,或者有的人急性子,或者有人领会到了草书不拘章法,狂放的美感,这种被称为隶草的字体就流传了开来。慢慢地演变成了章草,其中,比较有名的:三国时期的《急就章》就延续了章草的笔划省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草书看似是草草急就的,其实呢,他的笔划省略变化都是一定的,有章可循的。实际上就,隶书有隶书的规矩,草书有草书的规矩。所以才是章草这一字体,而不是书写潦草的字。提到了章草,就要提到一个人,草圣,这并不是他的名字,这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的名字叫张芝,别人也叫他草书之祖。他的书法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极好地诠释了草书这一涵义,他写的字叫作“一笔书”。写法上下牵连又富于变化。想想也是,别人好几笔,他一笔就扭完了!不过也只能想想,他并没有墨宝留下,真是十分遗憾的事情!我们的书圣曾经自叹不如,说张芝写字犹如雁过,可见王羲之也是十分虚心的人,也从侧面上说出了张芝书法的飘逸无与伦比!既然张芝的章草没有留世,那就说一下有留下来的,《月仪帖》传为索靖所作,是十分有名的古章草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章草在西汉宣、元年间形成,兴盛一段时间,比如东汉、三国及西晋。到了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章草就被取代了。取代后的草书就叫作今草。今草不拘章法,讲究流畅,他是章草的进一步草化,这样说,可能比较容易理解,章草就是点地飞奔,今草差不多是能凌空而起就凌空而起!招式更少了,姿势却更飘逸了!今草就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来。今草,主要要说的是“二王”,二王是谁呢?王羲之、王献之,这两父子中,王羲之更被后人尊为“书圣”,《初月》《得示》更为人推崇。今草盛行于魏晋,到了唐代,你想想,唐代人作风何等开放,于是,今草更是放开了自己,更加放纵,放纵到了字形有些奇变,有人点评为点画狼藉,更是被叫作狂草,大草!说起狂草,张旭和怀素的作品就很有了代表性,完全脱离实用,达到了为艺术而创作的高超境界!其中,张旭《肚痛》还有怀素《自叙贴》,都是现存的珍品,看得出来,这两个名字就完全体现出了狂草的放纵程度!然而,就算是这样,也挡不住狂草迷对于他们的尊敬,张旭史称“草圣”。从那时到现在,学习借鉴他们字体的人爱好者比比皆是。
基本上,现在的草书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关于草书,我们往往有个错误观点,以为先有写得比较规范的楷书,然后才有相对潦草的草书。
(章草《月仪帖》)
其实正好相反,字体的产生,往往先出现相对潦草、不规范的写法,然后才逐步规范。
比如隶书。在小篆出现后不久,人们在抄写的过程中,为了赶时间,不可能每一笔都写得很到位,越写走越草,于是在秦代末期就产生了隶书的雏形。
(早期隶书)
但是,隶书在出现后,又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在经历了西汉,直到东汉时才完全规范、成熟并发展至顶峰。
草书的出现与此类似。隶书产生后,人们觉得一笔一画摆开架势来写还是费时间,于是加快速度,简化笔画,于是出现了草书的雏形。
(王羲之早期带有章草意味的草书)
书法的发展,其实我们最应该感谢那些爱“偷懒”的人,他们为了更方便书写,往往不经意间唤醒了另一种书体的萌芽。
早期的草书与现在的草书有较大区别,字字独立,波折分明,带有很浓厚的隶书意味,称为“章草”。
要怎样才能在输入法里面添加草书字体?
下载草书字体,放入C:\windows\fonts 中,或在我的电脑-控制面板-字体中进行草书字体的添加。在文本呈现的时候(如在word中),选择相应字体即可显示。
在本机电脑上显示草书字体与输入法设置无关,与本机字体有关。下载草书字体,放入C:\windows\fonts中,或在我的电脑-控制面板-字体中进行草书字体的添加。在文本呈现的时候(如在word中),选择相应字体即可显示。
PPT首页大气的书法字体是如何做出来的?
PPT首页大气的书法字体是通过电脑排版和字体设计实现的。设计师通过选择适合PPT主题的书法字体,对字形进行调整和精细的修改,使得每一笔笔画都显得自然流畅。
并且设计师还会根据页面风格和配色,对字体进行颜色和大小的组合搭配,从而打造出简洁大气、美观大方的PPT首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排版技能和精湛的设计能力。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_a***_]时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草书?
中华文字体系,有一个发展流变过程。甲骨文、石鼓文等文字,统称为大篆,大篆是汉字最早的字形。
甲骨文字大多是刀刻的,但也有在甲骨或器物上直接用毛笔书写的文字。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笔画的方正,使文字图画因素已基本消失。石鼓文书法,开秦篆之先河。
从汉字的演变发展看,篆书草化出现隶书,而隶书草化的结果出现了草书。
因人们对草书的喜爱,便成为人们交际中的一种***书体。
草书的出现,最具代表人物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被称为今草开山祖、后世遵为草圣。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时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草书?
题主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估计心里早有答案了。
甲骨文和大篆时代,不是用刀刻字,就是浇铸文字,书写的速度非常慢,他们是没有心情龙飞凤舞的。
后来在汉简上写字,有的竖拉的很长,这应该是书写者开始往草书发展了。作者应该是草书的鼻祖。
等汉末的时候,用纸张写作全面普及,这时候的人们,应该向往抒发心里情绪,书写的速度也能加快了,草书就快速发展起来。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时代没有草书而产生?
中国文字的演变是有个过程,先秦及汉,书写是一种实用而无欣赏之说,有记载到了魏晋才有了文人书法之赏。形成了文字的艺术化。那么文字因了实用而不断变化字体,甲骨文乃龟甲兽骨文字,亦称《契文》,属殷墟文字刀刻为之,最古老的文字。石鼓文唐出土的十块鼓形石,上刻籀文(大篆)四言诗,亦乃无软毫而刻之,称为秦刻,
那一个时代因条件限制,先人创造出这种象形文字,已经是了不起了,这是文字的始端,从万物之象形而造字记事,比起结绳记录又进一大步。由此文字历史,是渐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人智慧于生产活动中而改创。也乃演变有一个实践过程中,总结中漫长的量变,方有字体改状貌之质变,
至于草书的由来也是为了实用而变成快捷方便,经过了较长的演变。因此汉字实用为一,欣赏为艺为二。主次要清。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时代,是从刀刻文字到刻好字的模型浇注文字的过程,这个过程运笔一笔一划都比较缓慢,字体都比较正规,后来发明了毛笔,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逐渐过度到在锦帛、造纸上写字,毛笔很轻,写字的速度逐渐加快,逐渐产生了行书和草书。
从已知的资料分析与判断,字与画进入分道扬镳后,字与画还没有进入成熟期。(已经有专文论述,石鼓文可能与甲骨文属于同时代或者是更早的文字)。
如果从战争的思路考虑,加急文书应该有过大草篆,只是至今还没有发现。
我小时候看见过十个字左右的战国草篆残文(已属罕见),一下子就被它的气场所吸引并开始了学习石鼓文……自己现在书写草篆,就是为了过小时候无能为力的瘾,真的很过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的确立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的确立方法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