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僵硬怎么调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僵硬怎么调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字时,怎么更好的控制,笔迹的粗细,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笔划的粗细是通过提按控制的!
一个笔划的粗与细与提按是息息相关的,按下去笔划就会粗,提起来笔划就会细,高端的书法一定需要关注提按,解决提按,提按过关才堪称高手,提按都没有解决好就称自己如何的高超,如何的好,你称自己是书法家,亦或是书法大家,那就是一个无稽的笑谈!
古今书法家都全在内,我认为提按解决最好的是王羲之,尤其是王羲之的《十七帖》,没有任何的书法家能与王羲之的《十七帖》比较提按的优劣,如果那个人想理解提按的精粹,我劝你去临摹《十七帖》!
提按的精髓在于指腕的方寸之间控制,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是一种写字的感觉,也是一种写字的节奏,真的不是教的,就像我们学习写诗,你熟识了那种写诗的节奏之后,你写诗自然会得心应手,没有熟识,你写诗时会很难,很涩!没有什么诀窍,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有一天你有感觉了,你与你的字就通彻提按了。
不要小看提按,现在的书法人的书法挺多能把粗细的感觉写出来的,但是,真正的能做到提按到位少之又少,你会问什么是到位?就是书法笔划的粗细表现有了,笔划及笔划间的联接不出现突兀,没有败笔!
一幅好的书法(行书、草书)看上去,应该字迹浓淡相间,笔划粗细错落有致,整体远看气势磅礴,局部近看笔笔到位,字字见功。那么你平时写字怎么控制字迹的粗细呢,首先你要从大体出发,整幅字的布局做到心中有数,那里该重,那里该轻,那里出现枯笔飞白。线条的粗细、曲折,转笔、连笔一定要掌控好,只要功夫真正到家了,你的作品就会有艺术性,而不是写字匠写出来的僵硬毛笔字。好的字主张书写流畅,字形合乎规范,笔划粗细秀美,并能力透纸背(多用中锋),布局合理。笔画的粗细变化,能令字体具有灵性、神韵,形成一定的风格,使其更有艺术性。
你怎样理解写书法时“腕动指不动”?写硬笔也有这个要求吗?
写硬笔时腕的动作很小,指尖的动作很明显,拇指和食指配合前后左右运动。
写毛笔时手腕的运动成为核心,指尖的动作很微妙,主要是捻管运动,但很多高质量的笔法必须有指尖配合才能完成。
您好,所谓“腕动指不动”是指在书法运笔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技法。
我们先来谈谈硬笔,在硬笔运笔过程中,指头是不需要动的,即使不是钢笔特定的笔锋要求,中性笔也不需要在写字过程中动指头,硬笔书写笔画线条没有软笔的粗,即使有轻重变化也是力度的表现,与指头无关,但是在运笔出锋的过程(撇,捺,提)中是要用到手腕的,需要手腕往不同方向的翻转达到出锋的目的,所以需要“腕动指不动”。
我们再来谈谈软笔书法中的用笔,楷书,行草书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楷书讲求中锋运笔,所以在运笔过程中可以通过手腕的翻转达到笔锋的调整,但是这不是全部,因为楷书的书写速度较慢,有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指头去配合的,比如捻笔的过程,达到中锋运笔形式可以通过手腕,也可以通过大拇指的捻笔去调整,所以“腕动指不动”在软笔书法里不是一定的,但是行草书的笔法技巧就很多,转笔,折笔等等,而且运笔较快,虽然也是中锋较多,但大拇指的捻笔效果运用在这里就不好了,会基本通过手腕去调整笔锋线条了。
所以单纯说写书法“腕动指不动”有些牵强,技法的表现需要指,腕,臂三者的协调配合,才能做到笔锋线条处理合理性。希望可以帮到您。
腕动指不动一般是指写小楷,或是坐姿写字时的一个运笔技法,是指运笔时,手紧握笔,腕随字的笔画运行轨迹而行笔。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你握笔稳定而使笔画不散。但这个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坐姿写字是有捻管技法,为求笔画顺畅自然,还必须做到笔随锋转,否则笔只是一个方向运行的话,笔画写出来就显呆板了。
而硬笔书写时的如果你只是写好字,那只要把字的架构安排好然后这样做就可以了,但要想写出书法的艺术感,就还得同时运用笔随锋转的技法,否则,仅仅是写好字而已了。
写字最好状态是身心放松,肩、肘、腕、指乃至全身协调完成,一味的追求指不动腕动或腕动指不动,是机械的身体是僵死的写的字也是僵硬的,写硬笔也是同样道理,当然具体到小细节会有指不动腕动的如写横,是运腕完成,哪么写竖和捺则手腕不动,拇指食指回拉完成,所以这都要灵活对待,而不是信奉一些书论的教条,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创作书法时腕动指不动是古代善书法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书法秘诀,亦称为“指死腕活”。
为什么说指死腕活是书法秘诀?因为书法由笔法产生,无笔法则非书法,只是书写。书写写得再漂亮好看也只是实用字,古代称经生书(抄写佛经及为人抄书信者),官方书写则称为院体、干禄书、台阁体、馆阁体。这些书写以用指为主,亦可挥肘写,或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把字形写得端正好看即可。但书法的笔法,则只有运腕才能写得出来,才能写得精彩。
这个书法秘诀,有人可能不信,有人压根儿不懂。其实古人早就说了,不过不像我一针见血地強调。
明确说运腕即书法秘诀者有怀素和沈尹默。怀素: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因为能运腕草书才能擒纵裹束。
沈尹默:腕力遒时字始工!他并在书中公开点明笔法即运腕。
本人练书法六十年了,初练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往往忽视,直练了二十多年后在写狂草时终于开悟,弄懂了毛笔与手腕的天作之合与最佳搭配所产生笔法和笔势的奥妙。
毛笔的物理性能,与手腕的生理功能,是笔法产生和发挥即书法精妙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因素。一切笔法的效果如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等皆由此而出,如果不是这两者的完美精熟结合挥洒,用其他书写的方法任你练到须发苍白也只是字形的堆积,二千多年来莫不如此。
至于写硬笔则是用指写,实用书写笔非软、字又小,杀鸡焉用宰牛刀。
初学行书,如何训练笔法?
你这两幅字已经写的不错,不像刚开始学的。
***如想深入钻研行书艺术,给你一点参考意见:
1,研究一下各个时代书家所用纸笔特点。因为只有材料对了才能出那种效果,否则始终出不了神韵。晋代唐代大多数用麻纸,鸡距笔。
2,各个时代写字姿势、握笔都不一样,这导致笔发力的支点不同,具有时代特征。比如:一捺中最粗的一段在开始还是中间段,或是末尾,是往下出锋还是往上出锋,或是水平出锋。这些了解了,就能顺理成章的写出那个时代书法风韵。而不是依葫芦画瓢,那就很生硬,和熟练无关。
3,不要僵硬的学习,多思考,多读帖,重要的是:一边临帖,一边创作。
把一幅字帖中你最欣赏的那些字***的练上一千遍,基本上这个帖子就可以过关了。可以选择其他帖子学习。
4,读一遍书法史,能知道你目前所在的维度、是不是走在正路上。
以上供参考。
说到笔法,历代著名书家用笔都有各自特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都是逆入平出,提与按,转与折等。这些应从法帖中获取,临帖时,注意某字什么地方是提,什地方是按,什么地方该圆转,什么地该方折……临帖过程中自然学到了笔法,也字到了结字。以城个人认为,字行书了,没有必要还单独练笔法。
前两天看到你的行书作品,用笔的起、行、收都不错。只要注意运笔要涩行,才会有力度。
初学行书。如何训练?
这是培训班和自学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培训班里。老师会先讲笔墨纸砚的基本情况和使用方法,笔划的书写过程和要点,讲解字体结构。等等基本入门的书法知识。有的老师会讲解一些欧阳柳赵的字体的区别。现在所有的书法学校培训班之类的。只会教教材里所学的基本规范的东西。一种字体的法则规则。你写的像了。写的好了。就算培训毕业了。一个培训班出来的学员。写的字基本上相象。很多学员学完了。回来自己练习。想深度学习。却找不到方法。因为现在培训班。不会教你。
自学亦如此,很多想练下毛筆字,上网查下结果80%的“专家”都教你先写楷书入笔,于是你找个帖就来始练了!练着练着就起来越象了。换个帖练着也越写越象了!放下帖,突然就发现自己不会写了,或字会写但放在一起就不好看了!这是为什么呢?
看下孙过庭怎么教人。
孙过庭对他的教学法很自信,他说:“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有爱好书法的人来我这里学习,孙过庭给他们讲授书法纲要,效果很好。他们马上就了然于胸,心手相应。
那这个纲要是什么呢?孙过庭说他不保密:“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袪未悟。”原来就是四个字:执、使、转、用。“袪”即去除,知道这四个字就可以去除你不懂的疑问。
那么什么是执、使、转、用呢
1:“执”,他这样解释:“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执”就是执笔,“深浅长短”.这个简单从字面意思就会,在此不多说
2:“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掣”以前音chì,“牵掣”就是牵连、牵拉。“纵横”就是竖笔和横笔。“纵横牵掣”就是竖笔和横笔牵连。举例来说,如果两次重复,从横笔开始,就是“横竖横竖”,如果竖笔开始,就是“竖横竖横”。重复几次没有关系,都称之为“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僵硬怎么调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僵硬怎么调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