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字的草书书法字体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字的草书书法字体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集字书法可不可学?有哪些好的集字书法值得推荐?
集字书法可不可以学?
我先给大家说一说集字书法的问题。集字是把某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收集起来,在其中挑选出需要的字,组合成新的作品。传说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十分喜欢,他将得到的一千个不重复的王羲之的字,让大臣员外郎周兴嗣重新编写。周兴嗣接到圣诣,费尽心机,整整一个昼夜,把这一千字按四字一句韵文编写成了一篇社会百科。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千字文》。这也是最早的一篇集字书法作品。可惜这件作品没有留传下来。
集字书法肯定可以学习。虽然,古代的集字书法作品,由于受条件限制,只能是以刻本翻拓的办法来制作。很多的细节无法还原。对古人来说,问题不是太大。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笔法方面的训练,能够有透过刀痕看笔痕的能力。我们现在的人在这方面就存在困难。因此,在学习集字书法时,不要在初学阶段。应当在掌握了一定的笔法以后再去学习。
集字书法最大的缺点是,作品的行气不能如墨迹作品一样的贯穿全局。这在整体的章法学习上对初学者也不利于学习。集字书法是把书法家各个时期的字不分先后的进行组合。很难做到气韵连贯。
历史上最好最负盛名的集字书法作品,便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是怀仁耗费了二十五年时间才集成的。古代的集字作品,基本上是以王羲之的字为对象。除了《圣教序》外,还有一篇《兴福寺半截碑》,集字的水平远远不及《圣教序》。另外宋代书法家米芾也集有一篇《草诀百韵歌》。这是学习草书的入门教材。也非常有名。
现在的集字作品,可以在电脑上制作,能够把墨迹作品都可以制作成。作品包括了许多古代***级的作品。内容相当广泛。但是因集字者在书法方面的修为不高,集字只是把需要的字组合起来。并没有在行气上下功夫去做。一篇集字作品的完成,比书写一篇作品费时很多。在古代,因为没有照相、复印技术,印刷术也十分落后,集字,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还原优秀书法家作品的方法。集字刻版以后,就可以大量的制作拓片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当然这个大量,只是相对于当时而言。
俗云,天下百草,无可用不可用,是在善用。前人精典无可学不可学,当在善学耳。北人窃思,治学之途不可垒墙,垒墙院便不大,岂可做茧自缚?亦忖吾辈初学,取法乎上亦仅得其中矣。
集字书法可以学。《怀仁集圣教序》就是集字书法,很多人都学。市场上销售的《欧体集字春联》、《颜体集字春联》、《赵体集字春联》、《隶书集字春联》、《汉简集字联语》……这类字帖都是很好的临摹范本,即可以用于基础训练,还可以用于模拟创作。
集字书法的特点是,完全保持了原帖的字形风貌,一般情况下,单字结构问题不大,但是,当排列在一起的时候,美中不足的是,字与字之间缺少意连,导致气韵不通畅,字体大小变化、呼应顾盼关系受到限制,造成节奏与律动不明显。因此,在学习集字书法的时候,如果是模拟创作练习,只能把集字当作初稿(参考样品),在实际书写过程中,对直接影响行式篇法的问题格外注意,并且进行合理的技术处理,比如,将个别笔画关键细节,甚至某个字的姿态,适当的变动一下,使其破除死板,气氛活脱。
以上是我的理解。
我是一人。集字书法算是一个雅趣。
集字是书法术语。指将某一书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的书法作品。
书法爱好者都知道和学过集字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学习行书最佳范本。
每每说到集字帖,总会说到书圣王羲之,历史上有非常多的人集王羲之的字成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一个简称,如果把所有信息完全写出来就是: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字,拼凑出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据说怀仁和尚花费二十几年的时间集王羲之的字成一块碑,集字碑、集字文非常不容易很不简单。
唐太宗撰写的《***三藏圣教序》,有很多版本。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碑》,王行满书《招提寺圣教序》,《同州圣教序》翻刻自《雁塔圣教序碑》。
集字书法是可以学的,理由如下。一,平时练习的时候,大篇幅的对临,可能会顾此失彼,如果有一天见到集的联句或一首诗,忽然有一种新奇感,一下子有普通关心提到重点关注的高度,这时,甚至会发现新奇点,觉得自己平时太粗心,熟视无睹,只有把字拿出来后,才有更新的发现,这大概就像是照相时,聚焦的效果吧,对一个字的认识有更加清晰的感觉。二,有助于对章法的理解,集字的过程大多是一种重新组合,一个字改变了环境需要恩考与新的邻居如何处理好新关系,主要是之间的协调关系,比如对正,间距,倚侧等等,有时甚至不是从一本帖里选字,从一个书家其他字帖里选字,还存在一个大小问题,到了新环境要适当放大或缩小,在重新布局的过程也是对章法的一种锻炼。三,集字的过程,还有一个相同字之间的选择过程,书家在写同一个字时,会有多种变体,在选择时考虑哪一个放在这里更合适,经过反复比较和推敲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记忆一个字和如何变通非常有好处。
为什么有了隶书就有了行书和草书而甲骨文金文为什么没有行书和草书?
甲骨文和金文只是现代文字的过度,其笔画和结构都还停留在远古或近古的时代,深深地带着古文字的烙印。若用今天的文化标准来衡量还不够规范,至少它与现代文字的整体系统而言是断章和脱节的。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识别甲骨文和金文会非常困难。即便是用楷书书写出来的古文字,许多字也都会让人费解,那么如果写成了行书或是草书就会让人感到不只是金文和甲骨文而是有些像天文了。从书法的角度看问题,一种文字不管从字形上书写得多么漂亮和美观,如果从文字的内容上无法理解,也会从根本上贬损其书法艺术的价值。所以金文和甲骨文不利于使用行书或是草书来表现。至于隶书,他的笔画和结构已经进入到了标准文字的时代,犹似楷书一般,已经属于比较规范的字体,所以再将其演化成为行书或是草书,都没有失去汉字发展的连续性。为此,隶书却可以使用或者说可以上升到行书或草书的艺术层面来表达。
哇塞,这要专业人员回答啊。我只党得写字总要求效率。字要好写点。笔划能少就少。每个字像画图那样写,烦不烦?古字笔划达三十的不在少数。放在今天,写个***条就得一上午。古时”写”字是用刀刻的,所以笔划都是弯的,以后越来越好写。不管什么”书”,什么”体”,总趋势就是这样。
本人从快速书写性的探索过程中发现,在急速书写草篆时会自然的进化成隶书。(本着战争时期怎么快怎么书写,坚决以快速书写为原则)
草篆演化成隶书的关健节点就在于笔画的转折调峰上!
早期汉简隶书的率性夸张特征其实就是草篆的笔画转折调峰简化版本。
由于隶书是篆书的自然实用演化字体,这种自然性涉及到行书草书就属于意料之中的必然规律了。
甲骨文与金文由于缺少书写性,并且又最先被溶化在了篆书之中。因此,只有篆书才能生出这个健康宝宝,这个宝宝只能叫做“隶书”。
随后的行草书就像***生宝宝一样自然了……
以下字体是本人进行的急速草篆书写研究,很多夸张线条不是为了潇洒,而是快速书写调峰的顺其自然行为。
梅园老人喜欢的就是行草书,并对此有过钻研,觉得题主提的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其一,由隶书而生成草书和行书,而不是由甲骨文和金文直接生成草书和行书,这是按汉字和书体的演化顺序来确定的,总的来说,汉字的演化顺序是由繁而简,汉字的[_a***_]直接影响书体的生成,也是由繁琐而变得简单,流便,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最原始的文字,是古人刻在龟甲上用以占卜的,金文俗称大篆,因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有了小篆,小篆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使我国的文字正式走上正轨,加速了书体之间过度,隶书只经过汉代一朝的演变就过渡到了草书和行书,而行草书在魏晋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准确的说,草书由草篆而来,由隶书而生楷书,再由楷书而生行书,行书当是出现最晚的一种书体。
由甲骨文和金文直接过渡到草书和行书,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梅园老人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常说某某的行草书有金石气,大概有这种可能吧,像吴昌硕的行草书,金石气特浓,而吴昌硕擅长的正是篆书,无论大小篆,那种高古的气息,有几人能及,他的行草书受篆书影响之深显而易见。还有清代的傅山,他的草书篆籀气也很重,***也许研习过甲骨文和金文,只要我们脑洞大开,不是没有可能,由此可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字的草书书法字体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字的草书书法字体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