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几种楷书字体的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几种楷书字体的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大家。柳体。欧体。颜体。赵体各自特点是什么?
欧阳询是唐初书家,以擅长楷书出名。唐代他的字就被当作范本来临习了,欧字结体以倚侧取势,即笔画安排右肩稍稍向上抬起,点划十分紧密、奇险。所谓奇险,即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稍加变动就会破坏了它的完整性。笔法以方笔为主,转折顿挫,棱角鲜明,笔力劲挺。形成一种结体严密笔力森挺、高间肃穆的险劲风格。
这对练习基本功是合适的。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紧密险劲的结体和笔法,要在这种风格上变化也比较难。他的楷书作品以《九成宫醴泉铭》为最著名,另外还有《化度寺碑》、《皇甫炎碑》、《虞恭公碑》等。
颜真卿是唐代最富有创造性的书家,他留下来有20多件楷书碑帖,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书法风格的不断探索变化的过程。颜字结体平整,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犹如山东大汉危襟正坐,这是吸取了篆隶书正面结体的特点。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重,方框的两竖笔写成圆弧形,犹如向外的两张弓。笔法以圆笔为主,柔中带刚,所谓绵里裹铁。转折顿挫以圆笔不露头角为主,横画一般都逆入平出,到收笔停顿时也很少露圭角。形成一种雄强伟状、气势磅礴的风格。
学习颜字,一是注意结体不要写松散了;二是注意不要只求点划的丰润,要力求表达出筋健的内在笔力。他的碑帖留存较多,早期的有《多宝塔碑》,晚期的《颜卿礼碑》、《颜家庙碑》。前者自己的风格还不明显,后两碑自己风格已经成熟。另外还有《东方画賛碑》、《八关斋报德记》、《麻姑仙坛记》、《中兴颂》等。虽然各碑风格稍有不同,但总的风格是一致的。
欧体:笔画上讲究变化,收笔不会收的很死,方笔较多,夹杂圆笔。结构上,整体修长,中宫收紧,字的中心偏左,棱角分明。「唐楷第一」,最适合初学。
颜体:笔法上讲究中锋行笔,多有隶意,笔画***肥厚。用墨上竖重横轻,转角处因为多用提按,所以转角偏圆。结构上四平八稳,左右对称,整体偏圆。
柳体:笔画上,撇奈多有弧度,提按明显,筋骨突出。结构上沿袭颜体,比颜体中宫更紧,四周更开阔。
赵体:笔法上中锋用笔,十分含蓄,锋不外露。结构上「妍美」,「婉转秀劲」,其字一般左低右高(右上取势)。
一、笔画方面进行对比:
欧体
欧体笔画廋硬,结体险峻,还有点北碑的味道,如英俊的少年
颜体
颜体笔画浑厚,结体宽博,含篆籒笔意,如雄壮的中年
柳体
欧颜柳赵是中国书史上四大楷书大家,习书者无不耳熟能详。他们既然各成一家,书法当然各有特点,我各用一字概括为:欧“险”、颜“雄”、柳“峻”、赵“秀”。
为什么说欧“险”呢?他的字就象一个劲挺的少年,身材适到好处,增减都不为美。欧字方笔多,用笔严谨,短长合度,粗细折中,所谓“险”是也。
颜字雄壮,就象一壮年大叔,笔法上讲究中锋行笔,用墨上横轻竖重,结体偏圆,四平八稳。
柳“峻”表现在筋骨突出,学自颜体而融会贯通自创一体,结构上比颜体中宫更紧,四周更开阔。
赵“秀”表现在他的字圆润秀媚,锋不外露上,多中锋行笔,结体一般右上取势,研美流畅,有“二王”遗韵。
欧、颜、柳、赵四体,是为楷书四家,各有特点。
颜体丰肥阔大,肉多骨少,有雄浑之态,气度非凡,适合写大字,这是其长处,但写不好就会显得蠢笨臃肿,精神萎靡,这是其短。
欧体与颜体相反,筋骨外露,清秀瘦硬,自见风神,适合写中楷或小楷,这是其长处,但写得不到位就会形神尽散,如干柴废铁,这是其短处。
柳体基本在颜体和欧体之间,而更偏向颜体一些。相对于颜体,柳体有了更明显的筋骨,而相对于欧体,柳体显得更丰满大气,可谓相得益中,正因为如此,柳体最难学。
赵体远接二王,清丽秀逸,秀媚有余,而刚健不足,适合写小楷或行楷,但写不好会显得恶俗。
柳体。欧体。颜体。赵体各自特点是什么?欧颜柳赵为中国书法历史上四大楷书大家,四人的笔法均传承自“二王”一脉,但是却各具特点自成一体,他们的风格如下:
图片: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一、欧体
欧体,指的是初唐欧阳询所书写的字。
其字特点为:严谨、端庄、险峻、紧结。
其用笔以方为主,是继承了魏碑的传统,而其点画劲挺秀拔的风格、周正严谨的字形结构则来自于隋碑。点画的形态因字而变,或婉约,或秀逸,或轻或重,或长或短,细细观看下没有一笔感到不适合,可以说是精妙至极。
传其著有《结构36法》一书,主要讲的是间架结构方面的内容。在其《八决》中提出:“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等论点。
图片:颜真卿《多宝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几种楷书字体的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几种楷书字体的特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