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符号用什么字体写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符号用什么字体写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现代草书辩认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释文,而古帖中很多释文字还用“□”字代替?
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先贤的创造力,在一代一代书法家发展自己书法风格的时候,不免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写法;二是现在的草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规范化书写,只有风格不同,字的变形和简易基本被人熟知。
这和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化有关。在秦以前,群雄遂鹿,各国的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同一个意思的字,另一个国家不一定认识,到了大秦一统,才开始规范了文字的写法,李斯创造了篆书。自此以后,中国的书法开始走向了辉煌之路。
草书最早出现于汉代,由于东汉掌管文书的小官经常使用文学,为了方便快捷,在书写过程中创造了隶书并推广,正式成为一种书体,其后在隶书的使用过程中,一些不正式的文书同样出于便捷的原因,出现了连笔现象,就形成草书,初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随着造纸的出现,书写的便利,加之人们对草书的喜爱和推广就诞生了章草。草书盛行于东汉未年其后各朝代草书名家辈出。
中国的古汉字是浩瀚复杂的,一个字往往会有多种写法,文章中通***字比比皆是,避讳的字也很多,书者各有自已的书写方法,技巧和特点,没有通一规范的模式,即便是古人对古人书法也会常常有看不懂的文字,释文就用口表示,能做释文的是古代老学究呵!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读者。
草书最重大的改革是在民国时期,以民国元老于佑仁为代表的近代学者,对历代草书的书写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极大的归范了草书的书写形式,所以现代草书的辩认度比古代高出了许多许多!不过这也是对草书有一定的研究者而言!
因为现代的草书比过去的草书更规范。
再者,现代人写草书如果把古代那些自己都不认识的草字也无法写到现代的作品里,一是自己都不认识,根本无法用到作品里。二是不易流通。其实,就是现代的草书的释读,也是在一定的范围或圈内,并不像楷书那样普遍。所以说,写草书必须使用规范的草书字符,不规范,就无法辩识。也许看着很美,却不知所云。
还有,现代草书,由于书法家在创作作品时***用的字的草法不一样,也可能出现部分或个别字无法辩识的情况。所以,一般草书和篆作品都需要附释文。
古代草书作品的释文不可识别的字用“口”字代替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墨迹脱落,或损坏、残损造成不可辩识;
二是确实有一些古代的草书的草字的写法不规范,或随着历史的发展以被淘汰,文献无记录,所以无法识别。这毕竟是少数,因为只要是经典的流传有序或文献记录的作品,字作品流传于世,基本上在有案可查。再说历代研究释读的人员众多,有专门的释读书籍。
比如《康熙大字典》里的字一样,因不流通,只要在专家那里才能辩识。
还有不易辩识存疑的情况。
古代作品里经常出现很多识别不了的字,现代的字帖里编著者认不出来,一般都用“方框”代替,不少草书之所以识别不出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字帖不清晰,很多字帖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有很多意外,如风吹日晒的自然风化、自然灾害、人为的破坏等等。
这些碑帖漫漶不清,同时有没有相应的文献资料流传下来,后世考证的学者就会辨识不出来,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2、还有一些作品里的字,只是在当时社会上短暂的流行了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就没有人使用了,断层了,文献上也没有记录,后世也辨识不出来。
3、草书,尤其是大草,因为书写速度太快,加上有些草书的符号很类似,作者也可能有写错字的情况,现在当然也认不出来。
但是大部分草书作品,后人都能全部辨识,我们现在学习的草书,都是最成熟的草书,每一个字在草书里都有固定的写法,是可以辨识出来的。学习草书的人看懂草书作品都没有问题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我想就此谈谈草书的辨认。
我认为现代人对草书的辨认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还降低了。我们都知道所谓的草书就是汉字的一种写法,所以当我们面对一幅草书作品的时候,首先是看这幅草书里面的字认不认识。很遗憾,在当今众多的草书展览中,普通大众面对一幅草书作品能认识的字很有限。所以凡是草书展览,都会附有文字说明,目的是让大家认识作品都写的什么字。这就证明大众对草书写的字很难辨识。
就汉字而言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汉字包括甲骨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等文字,但从狭义上讲就是“楷书”字体,其他的字体因为其适用性功能的消退,普通人现在不一定都熟悉了。现在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是以楷书作为标准写法的实用汉字,是交流信息的图像工具。草书虽然也是汉字,但他的功能发生变化不再是实用工具,而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一种媒介。不否认草书是汉字,但这个汉字同现在通行作为实用工具的汉字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相互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这是当代的草书识别起来也越来越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新中国搞了一套简化字,把以前的繁体改成了现在的简体,虽然其工具性,适用性,便利性得到加强,但是对于草书这个最传统最古老的艺术所用字体而言,距离反而更远了。传统的或是作为艺术的草书字体,完全变成了有别于当今实用汉字的另外一套符号系统。要想认识学会这一套符号系统,需要很长时间下很大功夫。当然对于书法家特别是搞草书的人来说,确有必要认真学习下功夫把它背下来,不然作品写出就不会是纯正的草书,甚至会贻笑大方。但是对大众来讲,既没有可能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欣赏一幅草书作品的关键,不是你能否认识其中的字。不需要你去思考,只需要你去感觉。因为欣赏书法同认识写的什么字是两码事。欣赏书法不是看字的内容,而是看一幅作品给人的审美感觉,我们不能因为不认识草书所写内容就敬而远之。你要把草书看作一种纯粹由笔墨构成的运动画面,就算看不懂什么写的什么字,依然可以在笔画的运动中感受到草书的特别魅力。草书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为视觉的效果,是视觉效果激发了心灵的感应,这不是文字联想能给我们的。所以不管认不认识草书都可以欣赏笔画字形给我们带来审美感受。
love字体符号怎么写好看?
这个也是我无意间发现的,自我感觉挺好看的你可以***尝试一下ℒℴѵℯ,后面再加上自己名字缩写比如ℒℴѵℯ将就ꦿ໊ོﻬ°
后面加上这个ꦿ໊ོﻬ°也会好点看你自己的想法,love这个我觉得可以用
这幅书法作品属于草书吗?什么样的水平?
这幅字属于草书,不过不是真正的草书,是潦草书。
什么样的水平不好说。或许写了十多年,或许两三年,时间的长短对于这张字的主人来讲没意义,照这样写下去,时间再长只会更怪,更难辨识。
草书不是写的让人无法辨识就叫草书。更不是代表水平高。可以明确的说,这张字的书写者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草书。从他臆造的字当中就能证明这一点。
他写的是曹操著名的一首诗《观沧海》。即便是对着原文来对照他的字,识读都非常的吃力。草书中并不是不可以和其他书体混合于一起写。由于他并不知道诗中的一些字的草写方法,自己想当然的臆造,便暴露出了他的轻浮。在这张字中,“里”字是个错别字,应该是”裏”。“临”、“起”、“秋”、“汉”、“咏”,草法有误。还有几个行书写法的字,都算他对。一个字中不草不行的写法是绝对不可以的。
草书是不可以臆造的。对于不会写的字,大大方方的用行书,甚至楷书写一个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以想象编造的草书去写,就只能自己才能看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符号用什么字体写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符号用什么字体写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