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是最繁杂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是最繁杂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篆,隶,楷,行,草,用最简单的话描述这几种书体的特征?
篆书:
铁线润且圆,刚柔一身兼。
装饰匀称美,高挑是主旋。
隶书:
蚕头燕尾妙,方圆互相跳。
提按要夸张,势扁两边翘。
楷书:
方正是主题,规整讲平齐。
点划涵筋骨,端庄君子仪。
行书:
各书体有不同书体,同一书体还有多种不同的体式。各书体的结构特征蕴含着疏密、虚实、展蹙、奇正等对立统一的关系,由此使汉字具备了造型上的艺术特性和美学上的欣赏价值。
篆书体态质朴,隶书体态华贵,楷书体态端庄,行书体态灵动,草书体态流畅。
文字字体的形成,遵循的是便捷。如果从艺术性来讲,正书之中篆书的形态肯定比隶书和楷书更具有艺术性。篆书更接近物象。所以有“书画同源”之说。最初的文字,就是像绘画一样的线段绘制而成的象形文。
书体之态,千姿百态,岂能以一言而能详尽!项羽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工与拙何损益于数哉”?社会之所以进步,是人类不断的追求完美。饮食由野果生食充腹变化精烹细制,装衣由御寒变成了礼仪时尚。文字乃道之根本,精研细修,穷一生之力尚未必能通解,简单的把五种书体描述出来,谈何容易!
篆:横平竖直,笔画在空间等距,圆融峻整;隶:姿态自在,温柔醇厚,重笔蚕头燕尾;行:流畅自然,凝练有力,结体新颖;楷:端庄稳健,丰肌秀骨,气宇轩朗;草:圆劲有力,使转如环,有风云变幻之势,一气呵成。
怎样理解草书的“意多于法”?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书法也一样,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关键是有一种放松的状态,率性天成的书写,如果只关注技术,没了天真意趣,全是做作,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本真,那也没有了艺术的价值!
法度是什么?法度是工匠的手艺,是艺术的根基。手艺不好,工艺就不精,根基不牢,不能建高楼。
法度是有标准的,虽然各家法门不一,各有绝学妙招,但都是构建作品的基本要素,招数再奇再特,构建不起作品完整稳定的形态,都是不合标准的败招。法度如同动物之皮,皮之不存,毛再华丽也无附着之处。
意是什么?意是工艺的设计形态,是艺术的灵魂华彩。
就草书的书写特征来说,该书体更能宣泄书写者激荡奋扬的内心情感和抒发对世界美好感观的如歌如诉的畅快表达。也因此,草书对意的呈现就更丰富,更跌宕多变,更富有旋律的美感和诗意的***,也会散发出更有生机的勃郁气韵和动感。
所以,法是书法成型的基本条件,是有形的,意则是书法的意趣,风貌,是形而上的,只可意会和品味,摸不到也看不见。
两者相辅相成,有法无意的草书,空有骨架没有灵魂,有意无法,——哦,这个不成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草书的意多于法,这是有根有据的说法,个人觉得讲的没有错。只要知道绘画方面的写意,就能明白草书中的意。古人说意在笔先。意是草书中的灵魂,出自于书法者的内心和大脑,体现在草书中的内部质的飞跃。意,首先要根据草书之中的每一个字形以及笔墨的来龙去脉,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意途,从而达到书法者的草书最高境界。意,也是有方向性有目标性的,最忌草书中的画蛇添足,似像非像劣拙。法。重在草书中的外在表现,重在书法者各种技能的运用,做到章草连而不乱,连而不凝。总而言之,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意与法必须紧密相扣,缺一不可。
草书在创立之初目的是快速记录。书写速度快于篆书和隶书。记录关于口述的***还是比较方便和快速的。那么草书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早已发展成为了具有独特艺术形态和特色的书写甚至是抽象形态的艺术。总体来说,发展轨迹是没错的。
下面我来大概说说作为草书,为何“意多于法”。我们平时所说的书法法度规则主要是指书法字体的结构安排,笔画书写标准,章法安排布局及每一种书体所用的技法等这些规定。这些法度前人是有一套成型的规则的。所以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
那么什么是“意”呢?意就是一种精神形态,与个人内心息息相关的一种,通过外在的艺术手段或者技法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这种意的表达不分时间和地点,就像是创意点一样,随时会出现。但也可能很久不出现。意是艺术作品和书法艺术作品中的核心所在。这一点我们要明白的。
那么为何草书的意多于法呢?首先作为书写作用的草书,因为功用及书写速度的关系,根本无暇顾及正规法度。另一方面,草书的艺术形态本来就是无形胜有型的表达,不受空间限制,不受到笔画长短和固定结体的限制。这就出现了另外一种不受约束而自由的表现效果。这种效果在后来艺术文化越来越发展的时候开始被书法者接受并发扬。尤其是宋和宋以后,对艺术诉求越来越大。
现代社会也有很多艺术形态各异的草书。也做到了意多于法。但是还是有些人偏离了书法这个概念,朝着画的方向去了。这不是好现象。应该及时修正。让书法艺术得以正常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是最繁杂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是最繁杂的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