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认识草书字体教案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认识草书字体教案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现代草书辩认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释文,而古帖中很多释文字还用“□”字代替?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涉及到草书分类。古代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隶书演化而来,笔画多带隶意。今草有说是楷书演化而来,有说是章草演化而来。实际上我国自文字创造之处就有真、行、草之分。篆书有真、行、草。隶书也有真、行、草。是顺应书写简便、速度快的要求产生。
今草的概念,是古代的今草。传到现在也近两千年了。
当代草书的划分有点乱有四分法,三分法,两分法。两分法简单而笼统:章草和草书。四分法是:章草、小草、大草、狂草。小草就是行草。大草就是汉末以来的今草,也称独草。以单字为主,偶有相连。狂草是以夸张、张扬个性也目标的,很多走偏的书家是以你不认识为目的的。三分法是剔除行草。大草叫草书。这样就成了:章草、草书、狂草。
好吧,是不是有点乱。当你说草书的时候就得先澄清一下,你指的是什么。
现代人写的草书有行草,这个好辨认,不用释文。大草因为单字为主也问题不大。狂草就难任了。没关系,只要笔法、墨法、章法还好,能感觉到美就行。写狂草的人其实不少。只是流行起来比较困难,不认识的字你愿意挂起来吗?
自古至今草书都有释文人不认识的字,有的可能除了书家自己,无人认识的。
手机打字挺辛苦,希望大家给个赞,转发一下!!!
我是江上人感谢您邀请!我认为现代草书辨认度远没有提高。没有释文是很难辨认的。即使你是学草书的有的字也是很难辨认的。因为草字要比楷书,隶书,篆书,行书最难辨认一种字体。神出鬼没变化多端,如一个《黄》字能写出许多许多不同的黄字来。而且造型也很独特。如果不标注,没有释文是很难辨认的。草书要想辨认,首先是要学习草书,掌握了它的规律也还是容易辨认的。但汉字太多再加上每个字有几种写法,要想学起来还是费劲的。
我现在每天发表一篇文章,每天一个草字,这个字有几种写法。我们再写草书时,遇到这个字怎样写的好。怎样用运,怎样不雷同。这是每个人在学草书之前要做的事情。1,首先是辨认2,每个字能写出几个草字来,不然遇到相同的字写一样的就不好看,必需能写出几个不同的草字。这是学草书最起码的要求。当你这两点学好,写起草书来就轻松的多了!我对怎么学草书经验还是蛮多的。
古人的帖子用“口”这个呼号,是因为这个字模糊认不清,才用这个呼号。所以古人的帖子时常能看到这个呼号。如这个图片孙过庭书谱,你会看到这个呼号。就是因为不认识,模糊分不清。你看到没有我把它标注上去了。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有些人不认识,有些人还是能认识的。仅此而已。
这和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化有关。在秦以前,群雄遂鹿,各国的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同一个意思的字,另一个国家不一定认识,到了大秦一统,才开始规范了文字的写法,李斯创造了篆书。自此以后,中国的书法开始走向了辉煌之路。
草书最早出现于汉代,由于东汉掌管文书的小官经常使用文学,为了方便快捷,在书写过程中创造了隶书并推广,正式成为一种书体,其后在隶书的使用过程中,一些不正式的文书同样出于便捷的原因,出现了连笔现象,就形成草书,初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随着造纸的出现,书写的便利,加之人们对草书的喜爱和推广就诞生了章草。草书盛行于东汉未年其后各朝代草书名家辈出。
中国的古汉字是浩瀚复杂的,一个字往往会有多种写法,文章中通***字比比皆是,避讳的字也很多,书者各有自已的书写方法,技巧和特点,没有通一规范的模式,即便是古人对古人书法也会常常有看不懂的文字,释文就用口表示,能做释文的是古代老学究呵!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读者。
草书最重大的改革是在民国时期,以民国元老于佑仁为代表的近代学者,对历代草书的书写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极大的归范了草书的书写形式,所以现代草书的辩认度比古代高出了许多许多!不过这也是对草书有一定的研究者而言!
个人认为现代草书辨识度并没有提高,反而因为一些不那么专业的书家的作品更增加了辨识难度。
真正的草书作品,相对于平民百姓是比较难辨识的,但专业的书家或学习过草法的人辨识应该不会太难。
当代很多书家的草书,纯属自己意气风发,没有任何草法可言。估计辨识起来,自己不看释文自己都不知道写的啥玩意。
而很多人盲目的追求看不懂的才叫艺术,让书法圈里面混乱不堪。
古代作品里经常出现很多识别不了的字,现代的字帖里编著者认不出来,一般都用“方框”代替,不少草书之所以识别不出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字帖不清晰,很多字帖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有很多意外,如风吹日晒的自然风化、自然灾害、人为的破坏等等。
这些碑帖漫漶不清,同时有没有相应的文献资料流传下来,后世考证的学者就会辨识不出来,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2、还有一些作品里的字,只是在当时社会上短暂的流行了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就没有人使用了,断层了,文献上也没有记录,后世也辨识不出来。
3、草书,尤其是大草,因为书写速度太快,加上有些草书的符号很类似,作者也可能有写错字的情况,现在当然也认不出来。
但是大部分草书作品,后人都能全部辨识,我们现在学习的草书,都是最成熟的草书,每一个字在草书里都有固定的写法,是可以辨识出来的。学习草书的人看懂草书作品都没有问题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学习草书是否一定要有楷书的基础呢?
楷书也好,草书也罢,都是写字艺术,既然是艺术就离不开美。书法讲究的是章法,章法来自哪里?来自古人。我们能模仿古人的章法,但永远模仿不了古人的意境,自古至今人人不可***,***的了相貌,***不了境遇,既然***不了境遇,怎么会写出相同的心声? 意在笔先。
有的人总是用自己或古人是衡量别人,这是典型的***,是有目的的***。你是谁?谁是你?古人的目的不是你的目的。
拙见: 不是批评,只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若顶撞了谁勿请见谅。
学习草书要有楷书基础 。
楷书并非专指唐楷。如果说学习草书要有唐楷基础就会贻笑大方。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发展到唐楷经过了漫长的变异过程,而楷书一词在秦汉时指的就是隶书。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所以都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它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化的写法。
这里涉及到一个汉语词汇的流变问题。正因为古今汉语词汇中对"楷书"一词划代不同,指向不同,解释不同,结论自然不同。因此讨论时都引经据典,各执一词,形成争议 。因此,如果笼统地把古楷法,隶书,真书,唐楷这些提法混淆在一起,再来争论草书和楷书的关系就没有意义。
我们要抓住一个源头,就是篆书。为了辅佐篆书,产生出隶书,称之为楷。为了隶书的书写快捷,兴起了草书。各种书体本来就是一家,只是面目不同,在它们身后,都藏着相通的笔法,字法,以及章法。我认为学习书法必须学到书法的真谛,精研各种书体并把它们打通,才能真正学好某种书体。看一看王義之的真行草各帖,就会明白了!
都是高手,不敢讲了。
只是问问。
一:最早的书体是什么书体?
二:在有记载的文字以前先人有没有文字表现的意识和动作?
三:如果说有,那是在什么地方?
用什么方式?应该是什么形态?
称为什么体?
如果说没有,那谁有那个本事一下子就将汉文字刻到甲骨去上了?
四。楷书是怎么形成的?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吗?难道中间就没有一个过程吗?
如果是一次性形成的,请问,依据是什么?
有的人不学楷书直接写草书,不是绝对不可以,没有法律规定这不行。但没有楷书基础,就不知道很多字的来历,可能写出来的字自己都不认识。其实草书有很严格的规矩,绝非随意乱草,没有捷径可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认识草书字体教案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认识草书字体教案设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