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法手机壳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书法手机壳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习书法如何有“质”的飞跃?
谢谢您的邀请,练习书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在我的文章中和答题当中我说过,练习书法必须经过选帖――临帖(描红)――意临――背貼――摆脱字帖的过程,由量变转变质变的过程,才能体现质的飞跃。
我个人认为,选字帖,无论是颜欧柳赵,还是现代的田氏、卢中南、欧阳中石等,都要从简单的握笔姿势和坐姿开始,再说笔法的练习。根据我多年习字的体会,笔法笔画的练习很关键,是临摹整字的基础,在这里不再细说。
由你提出问题来看,你现在是属于临帖后期,总感觉自己写的字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总是感觉与字帖对比,相差太远,总想更进一步。其实说实话,我还未走出这一步,但是,我已经悟出其中的道理。
经过背貼以后,并不是把字帖的字印在脑海中,一成不变,而是充分领悟字的神,比如我临摹的田楷,据我的领悟是田楷字帖的字是由左向右发散的,就是说左紧右松,由左边一个点向右发散,由笔画的粗细来保持平衡,产生美感。
综上所述,练习书法要有质的进步,做到几点:1、笔法基础打好。2、长期练习。3、领会书法家个字的神。4、对书法的悟性。5、量变引起质变。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有不当之处请评论指正,敬请关注!共同学习书法,共同探讨探讨!谢谢!
记得我在大学学围棋,大二的暑***水平有次大的飞跃。那次放***借了本板田荣男关于围棋改防的书,看了一夏天,回到学校时,系内无敌手矣。
书法的飞跃,我想一定也如此,不在于天天提笔写,而是要站在理论的高度去思考,也就是眼界要宽,眼光要高。
曾就此观点请教过几位书法名家,他们也赞同。所谓工夫在字外,他们认为,手上功夫积累到一定时候,很有必要系统学习下书法史和书法美学,再回头去写,一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首先需要不间断的学习累积。然后是善于总结分析。然后,还要有一点点天赋,最后 ,突然的顿悟,灵性灌顶,冲窍而出。
质的飞跃从何而来?从思考与实践中来。不单是研究临写范本,更要对自身进行研究。人往往看发现别人的问题容易,对自身的问题却视而不见。寻找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把自己的字和字帖一对比,问题就出来了。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问题呢?恐怕很少有人会接着做进一步分析。比如图中的”迹”字,横画与点的连接,在书写时的折转处笔没有提起来,粗暴筒单的划过去,中间一点的顿按不够,和第三点间的连带同样是没有把笔提起。这样写出的字笔画单调,质感单薄。找到问题以后就要寻求解决的针对性办法。能做到这些,只是做到形似,才是写好字。离质的飞跃还差一点。
这个问题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了。学书法如何实现“质”的飞跃,从“质量互变规律”来看,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必须要大量临帖,大量阅读,大量文化知识的积累,只有量变了才会引起质变,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简要分析如下:
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有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比如学书法,同样有量变和质量两个状态,事物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质量互变规律”用于书法学习,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学习书法,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要有“量变”的积累,必须要大量临帖,大量阅读,大量文化知识的积累,只有量变了才会引起质变,实现质的飞跃;
3、学书法不是一蹴而就,要经历很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比如,初学书法从门外汉到入门,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入门以后,又是一个新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再比如,从临摹到创作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临摹到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从临摹到创作的过渡。
因此,懂得了以上道理,我们学书法就会有的放矢,在书法学习“量”的积累阶段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要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失去信心,要相信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量变过程,总将会给我们书法学习带来质的飞跃。
新的一年,祝各位书友在书法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非真正对书法有所感和有所求者不能提。
练书法很难,以十年为周期。其实大多数学书者在前十年基本上处于打基础、练点画的阶段。大成书法四维曰:线条、结体、节奏、气韵。学书十年,能把线条问题解决的差不多的也不算多,遑论后三维。
解决线条问题,不外乎三点:1、对毛笔的控制力是基本够用的;2、对临帖线条点画大致能够看得出、写的出,并且能够遵循基本的点画连带节奏;3、对中锋、侧锋、中侧转换、捻管、转指和揉锋引带基本能做到并有一定的熟练度。线条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标志性的能力,任何陌生碑帖,放到眼前,第一遍临就能大致差不离或者说完成度60%以上,能够大致反映出该碑帖的几种基本的行笔特征和标志性笔法。
按照恩师陈义经先生的说法,前十二年一旦选定碑帖就不准更换。十二年后再换帖,换一个消化一个,书法必有成。那么十年也好十二年也罢,这个强行坚持的过程,是真的可以解决线条和结体问题的。也就是说,已经打下了相当不错的技术基础,进入任何风格或者书体的碑帖都能快速消化、据为己有。
然后呢?利用好自己的内功,徜徉更广博的碑帖视野,专临和普临相结合、临帖和读帖相结合,寻找和自己心意相通的书法风格、节奏、气韵和书家类型,进行进一步消化。再与自己已经成型的书法基调结合,逐步创造新的面目。这是什么阶段?“质”的飞跃。
这个阶段需要多久才能有明显收获呢?看天赋和与书法的缘分吧。我很愚钝,用了近十来年,才真正能靠近“忘掉所学、自有面目”的目标。那么这个飞跃需要什么条件?我认为需要三个:
1、前面的基础真的扎实,扎实到非常接近碑帖原迹,对自己打底的书体领会得比较深刻,到了随手而来应用自如的地步。这里的关键是真的功夫底子。
2、不以成名成家为目的,扩大视野、广泛接触,增强开放性,积极消化吸收与自己打底书体不同的书法美学理念,在线条、结体、节奏、气韵上都愿意接受新的理念,并能深思所学如何去融会贯通。这里的关键是开放的心态。
3、不能就字论字,而愿意在文字学、书法史、书体发展断代史、中国画等与书法紧密相关的领域吸纳养分,以便更开放地拓宽视野。文史哲艺自古不分家,在文史哲方面提高阅读量,增加自己的文化厚度从而拉高对中华美学的理解,为找到自有面目打下审美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法手机壳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法手机壳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