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怎么练成草书字体的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怎么练成草书字体的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怎样创作出好的作品?
作为一个草书爱好者,我认为要创作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先必须下足够的临摹功夫。中国历史上擅写草书的名家比较多,比如张芝、张旭、怀素、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等等。比如我,就最喜欢孙过庭的草书作品,尤其是书谱。
在各种书体当中,我最喜欢草书。在众多的书法家当中,我最喜欢孙过庭,临摹最多的是孙过庭书谱,集字千字文,集字古诗,集字春联。
在临摹的过程中,我认为需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汉字的草书写法,有的字甚至有很多种草书写法,必须烂熟于心,方能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一个字的多种草书写法中,根据自己的欣赏水平和价值取向,总有你特别喜欢,觉得特别漂亮的写法,这些更要熟练的掌握,这样,在创作一幅草书作品时,写到一个字,那么你最喜欢的那种草书写法就会跳出脑海,跃然纸上。
需要提醒的是,一幅好的草书作品应该是纯粹的草书。什么意思呢?现在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时尚,就是在一幅草书作品当中,夹杂着很多行书甚至是楷书的写法。草书最经典的特征和魅力是笔划的最简而又最妙,如果夹杂太多行书甚至楷书的写法,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觉很不专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草书作品,真的可以用”创作”二字了。因为草书中每一句词组的组合,不同于其他字体。草书是以整体的气韵贯穿全篇。你既使每个草字都会写,要组合起来,就不是行、楷书那样的按部就班。不仅要有笔法,章法,更要有性情的灌注,巧妙的构思。
草书的创作,尤其是大草,完全是不可***。在临写草书时,你可以学会别人的笔法和笔意,却不可能把临摹的结构都搬到自己的作品中。大家都能有这样的感觉,单独的看其中的每一个字都蛮好的,但整体的效果却乏善可陈。所以,自古以来,能写草书者不可谓不多,而称善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书圣王羲之,都没能在草书中称圣。
所以草书不只是仅仅靠精妙的笔法就能写好的,它需要全局的构思。一幅完美的草书作品,需要书者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巧妙的构思,精熟的笔法,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所谓一挥而就的草书,只是敷衍搪塞。
我认为草书创作必须大量临摹历代代优秀法帖,熟记字法,笔法,章法等外,更要有瞬间丰富的想象力,一笔下去,随机应变,一字未写完,另一字已在脑中形成,以致连绵不断,疾风骤雨,毫无拘束,随心所欲,自然超妙,方可打动人。
要创作出好的草书作品,除了笔法、墨法、字法方面的功底外,尤其要注重草书的章法。
点画是音符,章法是乐章。一幅章法出色的草书作品就如一曲交响乐,可使人陶醉。
章法的基本原则是协调自然。不管是像怀素的《自叙帖》那样的急迫如狂风暴雨,还是像他的《小草千字文》那样古淡如高士行于羊肠小道,都可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草书的章法大致可分为:
1、行距、字距皆疏朗型。章草多用这种形式,如怀素《小草千字文》。
2、行距宽、字距紧型。草书的章法多为此形式,如《十七帖》。
3、打破行距丶字距型。狂草多为此形式,如《自叙帖》。
章法就如人的姿态、气质,用笔点画是眉目。一人姿态优美,气质高雅,眉目稍有不瑕,也不掩瑜;若一人行为龌龊,气质低俗,就是眉目含情脉脉,也是可厌的。
首先对所创作的内容要熟悉,诗作的草法要牢记于胸,还要充分理解诗作的意境。接着反复推敲、斟酌章法、字眼、墨法等,打出腹稿,然后
酝酿情绪,反复书写、修改,直至写出一副满意的作品。
无论学习哪种笔体,真草隶篆要从什么角度学习更适合创作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是个大文化 一脉相承 美轮美奂 博大精深
🍀作为艺术来学习书法 真草隶篆行 哪种书体都一样 如果是初学 我建议还是先从画线开始 练坐姿 练悬肘 练铺毫 练提按 练耐心 练人 笔 墨 纸的融合 会写好一条规定的线 就是最好的功夫和基础了
🍀第二步才是选帖 建议先从正体篆隶楷选一种开始 括弧行草有难度 但依次还是要把真隶篆行写一遍 因为写真书可以得其法度 写隶得其沉雄 写篆得其通达 写行得其流畅 但人生有限 再喜欢不能贪多 最后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书体勇猛精进 从实临 到背临 到创临 从通临作品 到集字作品 到集字创作 这是一个入帖的过程 尽可能临得准 笔笔有根 字字有据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
严格说 完成这一步尽管艰难 因为缺少自家面目 所以这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创作
🍀第三步才是创作 古人说 入帖难 出帖更难 要下最大的功夫入帖 要有最大的勇气出帖 以一个经典法帖为根 借一种或两种同风格的其他古人法帖杂交 比例自己确定 比如四分颜真卿 两分钟繇 两分王宠 两分自己 恭喜你 你成大家了
有个标准 你写的字不与人同 还被大家认可了 才是成功了
🍀漫长的学习中 勤学 感悟之外 看展 交友 提高理论水平和审美水平要同时跟上 人奇字自古 要不你没有败在技法和勤奋上 也会败在格局眼界和庸俗之上
我国书法,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数千年的变化,以形成书法体系,篆、隶、楷、行、草五体,各有其源,各有其流,各书不同的体势,不同的风格,成为了我们今天书坛争妍斗艳的大好形势。
书法,无论学习哪种碑帖,都要掌握字体的笔法、墨法、结字法、章法等组合构建成的规律法则,只有遵循的法度,才能创作出书法艺术形式美。
楷书。结构贵在平正、匀称,如欧代表之作《九成宫醴泉铭》此碑法度森严、气韵生动、笔力刚劲、点画工妙、峻挺险峭的用笔和稳健的结体是它传世的特征。
行书:用笔灵活,顺势流动,体态多变,笔断意连,但牵丝切勿过多、过重,反之,有造作之嫌。
书学何体,都要注意帖的笔法、结构、布局等,学书要多临帖,多观察,多思考,多感悟。要牢记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法创作从学习实践中来,古今名家、名帖是基础,才气、学识、性情是本质,“学书在法,其妙在人”。
谢谢:
学书法应该有次序,先浅后深,先近后远,不管什么学问都是这样的。学书法更要有个循序渐进的次序,这没问题的,但什么是次序?什么是浅?什么程度是提高是深?这就是问题了。很多人说古代的字是先有篆,然后到汉朝才有的隶书,魏晋以后有的楷书、草书和行书。于是就有了两种误区,一种说法是:凡是古代的字的风格就是高雅的,后面发展的字就是低俗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学写字必须先有根底,先学篆,篆书学好了再学隶书,隶书学好了再学楷书。哈哈,一生一世不过短短几十年,如果有人一辈子写篆书都没写好,那他不是到死都没有学习隶书的资格了。按照这种胡说八道的说法,篆书再往前是甲骨文,再往前是结绳记事,那是不是应该先去学习系绳子啊。再者说,就是“好”,怎样才算是“好”,按什么标准才能叫“好”,恐怕说这话的人也没法回答。所以单纯从书体上来讲,它是由时代决定的,是事情发展的自然形成的,很难说篆书和隶书有什么高低、雅俗之别的。
同是篆书这种字体,又有人给整出差别来了,说你必须先学一种铜器,比如毛公鼎、散氏盘。其实在铜器中,散氏盘的字是最不工整和规则的,毛公鼎的字数最多,是周朝铜器里最有价值的,问题是毛公鼎的价值在于上面的文字记录的当时发生的事情,它是历史价值。篆书是这样,隶书也是,有的人说学习隶书你要先写《张迁碑》,写好《张迁碑》才能写其他的碑。清朝后期有个叫何绍基的书法家,就专临《张迁碑》,临过无数遍,而且越到后来越写的不好,为什么呢?他自己也腻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临而临了。临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这个字帖的笔法、结体和布局,不是为了临而临,临到最后自己都腻歪了,那就失去临书的价值了。
另外就是关于楷书的事,有人说欧阳询在唐初,虞世南更早一些,颜真卿和柳公权晚一点,所以学书法你应该按照这几个人出生的先后顺序去学习。还有人说柳公权的字出于欧阳询,“出于”这两个字很可怕,如果说欧阳通出于欧阳询那没话说,因为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儿子出于父亲,那是真的。说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出于欧阳询,那他真出不来。
所以说每个书体都有每个书体的创作价值。
无论真草隶篆那种书体,创作最佳途径是临创。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字创作。
就是把学习临摹的原帖,其中的字集成要创作的内容,然后照着写。
这样能得其笔意和布局。
第二阶段,变形创作。
还是在集字基础上,参考别的字帖,二三个不同写法和集字的相比较、借鉴,看在原来基础上,怎么进行变化既符合书法艺术规律又有新意。
这样创作写出来的作品有底蕴,还有新意。
真草隶篆从哪个角度学习更适合作品创作?
书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自己创作。没有谁一辈子只临帖而不创作的。
要创作,首先要先学习。书法的学习从模仿开始。模仿,就是通常所说的临帖。把优秀的,大家公认的经典书法拿来临写,在临写中学习笔法,笔势,结构规则。进而把用笔磨练精巧,手上的功夫磨练,对真隶篆三体非常管用。这三种书体不需要花太多的创构思维。按部就班的把笔画摆放在各自的位置上就可以了。
行草的创作,对整体上的气韵要求,就不能象真隶篆那样的写。打个比方,真隶篆象写记叙文,可以有小的比喻,总归要以记实为务。行草书则是抒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有感而发。平铺直叙的方式写出来的行草书,是没有生命力的。
草书之难,不是所有学习书法的人都能驾驭的了的。它即要求有高超的运笔能力,还要有草书的书写法则,更重要的是草书的整体的构思。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要反复多次的创作。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的草书,那是在应酬。所以草圣张芝在给人用楷书回信时,留上一句“匆匆不能草”。说明了草书的创作,不可率意而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怎么练成草书字体的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怎么练成草书字体的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