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笔行书字体上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毛笔行书字体上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毛笔字写行书,是悬腕写的好吗?
我是一人。我是一人,怎么写字都是个人习惯,行书大部分都是悬腕悬肘的。
毛笔字写行书时,是否悬腕写并不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是因人而异,需要根据个人的习惯和技能来决定。
悬腕写是指在书写时手腕不贴在纸面上,而是悬空写字。悬腕写可以使毛笔在纸面上更灵活地转动和运动,有利于书写出流畅自然的线条和形状,同时也可以减少写字时的摩擦和磨损。但是,悬腕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掌握,如果技能不够,悬腕写反而会影响字的质量和稳定性。
相对地,贴腕写则是指在书写时手腕贴在纸面上,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毛笔的移动和力度,可以写出更稳定的字形和线条,对初学者而言更容易掌握。
各种记载,苏东坡的握笔和书写方式比较特殊。黄庭坚说他的字如石压蛤蟆,苏东坡回了黄庭坚的字是蛇挂树杈。
谢邀。毛笔字写行书看字的大小,小字可坐姿枕臂悬腕;大一点的字坐姿悬臂;大字必须立姿悬臂。因为字迹大相应作品的篇幅就大,坐着写就难以照应全局,移动不灵活,视野不开阔,气势不贯通。立着写正好相反。这就是毛笔行书需要立姿悬臂的原因。粗浅之见,抛砖引玉。
是的。用毛笔些行书,最好***取悬腕或悬肘书写方式,当然这是在书写较大篇幅或较大字时***取的方法。我感觉,用悬腕或悬肘的方式书写中楷以上的字都可以。
但***取什么方式书写实际上没有硬性规定,包括坐姿立姿,主要在自己的习惯。但悬腕或悬肘书写的最大优点就是灵活便捷,手腕不容易守阻。
悬腕或悬肘书写在古代不一定就和现代的书写姿势,完全一样,是随着社会上人们的生活习惯或方式的发展而变化的。如古人最早是没有我们现在使用的桌子或几案的,甚至是席地而坐,一手持纸,一手执笔书写。后来有了几案和四条腿的桌椅子,水写方式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个问题在孙晓云的《书法有法》、启功先生的【书法概论】中都有描述。现代人们临摹书法和进行书法的创作,***取悬腕,或悬肘的姿势还是比较多的,但也不排除,其它方式,关键在于自己感觉顺手灵便为好。一般来说,运腕都是以灵便为主,不能把腕部约束的过于死板僵硬了。
我自练字起,从来都是悬腕,站着写,就是写小楷也一样。枕腕坐着写字我反而不习惯,感觉悬腕写出的字要比枕腕写的灵动得多,视野开阔得多。因为枕腕运笔感觉会局限生硬,而悬腕运笔舒展自如,写行书应该也是悬腕好。
练习毛笔行书有什么好的字帖推荐?
行书的字帖有很多,经过历史验证的,大家都在学习的就是好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性格平和的,可以选择王羲之,赵孟頫,李邕一路。
性格大气的,可以选择黄庭坚,王铎等。
有点小怪异的,可以选择米芾,张瑞图等。
谢谢邀请!前一段时间回答过一个类似问题,再***过来您看看,是否有帮助。
我认为自古以来,行草、行楷,包括行书最好的还是王羲之的字,无论古今书法家怎样创新,其实都没有跳出王羲之的规范,建议学习行草、行楷书优先选择“二王”体系的字帖。
一、王羲之的行书是当之无愧的行书之宗、天下第一,初学临摹应当首选。
行书应该是楷书和草书出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书体,行楷则是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楷书在在魏晋时期由隶书发生第二次隶变之后诞生的,这个时期正是王羲之书法最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王羲之的楷书、尤其是小楷达到了高峰,其行书也在草书和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兰亭序》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唐太宗李世民视国珍宝,死后还要带到墓中,他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的书圣地位。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是唐太宗推崇,他的楷书、行书、草书均被后世所临习,其书风遗韵一直延续到今天。
初学王羲之的行楷、行书和行草,建议从《圣教序》、《十七帖》和《兰亭序》入手学习,尤其是《圣教序》可以作为入门书帖。
二、同时学习“二王”体系的书法名家行书,可以取得相辅相成的功效。
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大家,不少是传承了他的书法风格的,在笔法、结构等方面同“王体”书法一脉相承。比如唐朝的欧阳询、元朝的赵孟頫等。
学习行楷书法,在学习王羲之的同时,兼学赵孟頫的书法也是不错的选择。赵体楷书本身就带有行书韵味,很多书家也称他的楷书为行楷。如果要学赵氏行书,他的“秋声赋”、“秋色赋”都很好,其他类似的墨迹书帖也很多,完全可以临摹学习。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今日分享书法学习***——
关于毛笔行书的取法,建议取法二王一路,当然从“取法乎上”的角度考虑,直接取法王羲之为佳,因为后世名家行书,基本上都有王羲之的影子。
今日推荐的是王羲之《兴福寺半截碑》,此碑为集王书十大家之一,其名声仅次于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其实古人认为它比《圣教序》更加传神。
据说,唐代怀仁和尚等人花20余年时间集出王羲之《圣教序》以后,受到皇上的嘉奖,一时集王字成风。其中就有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人又集了王羲之行书《镇国大将军吴文碑》(简称《吴文碑》),721年(***九年)立于长安,徐思忠等刻字。
后因不明原因沉睡地下几个世纪,明万历年间出土。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因只有半截,未受重视,长期被弃置西安城南城隍庙中。后来一位叫王尧惠的人看见了,向当时郡守报告,将该碑移至西安泮宫,方才名扬于世,现该碑存西安碑林。
《兴福寺半截碑》行气流畅,摹刻精良,为研习王羲之书法之重要碑刻。后人推《圣教》为集王字第一,《兴福寺半截碑》仅次于《圣教序》。其实,《兴福寺半截碑》在很多地方优越于《圣教序》,简单说就是更加“传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笔行书字体上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笔行书字体上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