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笔行书字体运笔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毛笔行书字体运笔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学行书,如何训练笔法?
你好,我是子凡的书法日常,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初学行书如何训练笔法?根据我学习书法的经历来看,首先要解决什么是笔法问题,才能进一步展开笔法训练。
1.笔法不在乎分为:起行收,提按,转折。这些基本的笔法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个基本笔画比如,横画,竖画,撇画,捺画,心勾等等。
2.起笔可以分为,顺入,逆入,切入等;收笔又可以分为,回锋收笔,楷书用得比较多,而在行书中,一般出锋收笔,或者稍顿收笔,收笔方式也有很多,需要多看墨迹总结;转折又可以分为翻转,圆转,折中带转等等,把这些笔法的基本要素弄明白了,笔法训练就可以针对性开展了。
王羲之尺牍孔侍中帖
3.具体到行书笔法训练,一般选择墨迹本来训练,可以选择王羲之尺牍手札,米芾的苕溪诗帖,蜀素帖,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洛神赋,归去来兮辞等,选择你喜欢的墨迹本,把每一个笔画单独拿出来分析起行收,提按转。这样虽然慢,但只要这样做,进步很快。分析好笔法要点后,再把每一个笔画拿出来专门练习,练到可以很熟练地写出来并且像原帖,这就过关了!
三种起笔方式
行书常用收笔方式
欢迎关注子凡的书法日常,分享更多书法知识及教学视频。
你这两幅字已经写的不错,不像刚开始学的。
***如想深入钻研行书艺术,给你一点参考意见:
1,研究一下各个时代书家所用纸笔特点。因为只有材料对了才能出那种效果,否则始终出不了神韵。晋代唐代大多数用麻纸,鸡距笔。
2,各个时代写字姿势、握笔都不一样,这导致笔发力的支点不同,具有时代特征。比如:一捺中最粗的一段在开始还是中间段,或是末尾,是往下出锋还是往上出锋,或是水平出锋。这些了解了,就能顺理成章的写出那个时代书法风韵。而不是依葫芦画瓢,那就很生硬,和熟练无关。
3,不要僵硬的学习,多思考,多读帖,重要的是:一边临帖,一边创作。
把一幅字帖中你最欣赏的那些字***的练上一千遍,基本上这个帖子就可以过关了。可以选择其他帖子学习。
4,读一遍书法史,能知道你目前所在的维度、是不是走在正路上。
以上供参考。
初学行书。如何训练?
这是培训班和自学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培训班里。老师会先讲笔墨纸砚的基本情况和使用方法,笔划的书写过程和要点,讲解字体结构。等等基本入门的书法知识。有的老师会讲解一些欧阳柳赵的字体的区别。现在所有的书法学校培训班之类的。只会教教材里所学的基本规范的东西。一种字体的法则规则。你写的像了。写的好了。就算培训毕业了。一个培训班出来的学员。写的字基本上相象。很多学员学完了。回来自己练习。想深度学习。却找不到方法。因为现在培训班。不会教你。
自学亦如此,很多想练下毛筆字,上网查下结果80%的“专家”都教你先写楷书入笔,于是你找个帖就来始练了!练着练着就起来越象了。换个帖练着也越写越象了!放下帖,突然就发现自己不会写了,或字会写但放在一起就不好看了!这是为什么呢?
看下孙过庭怎么教人。
孙过庭对他的教学法很自信,他说:“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有爱好书法的人来我这里学习,孙过庭给他们讲授书法纲要,效果很好。他们马上就了然于胸,心手相应。
那这个纲要是什么呢?孙过庭说他不保密:“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袪未悟。”原来就是四个字:执、使、转、用。“袪”即去除,知道这四个字就可以去除你不懂的疑问。
那么什么是执、使、转、用呢
1:“执”,他这样解释:“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执”就是执笔,“深浅长短”.这个简单从字面意思就会,在此不多说
2:“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掣”以前音chì,“牵掣”就是牵连、牵拉。“纵横”就是竖笔和横笔。“纵横牵掣”就是竖笔和横笔牵连。举例来说,如果两次重复,从横笔开始,就是“横竖横竖”,如果竖笔开始,就是“竖横竖横”。重复几次没有关系,都称之为“使”
说到笔法,历代著名书家用笔都有各自特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都是逆入平出,提与按,转与折等。这些应从法帖中获取,临帖时,注意某字什么地方是提,什地方是按,什么地方该圆转,什么地该方折……临帖过程中自然学到了笔法,也字到了结字。以城个人认为,字行书了,没有必要还单独练笔法。
前两天看到你的行书作品,用笔的起、行、收都不错。只要注意运笔要涩行,才会有力度。
王羲之是如何运笔的?
王的书体常见的楷、行、草,从笔韵上,分析研究看,三大运笔方法,即:入、收、拐。实现这三大运笔方法的规律是:五个点的运转规律。从帖碑迹上看,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等是遵循的这个规律,特别是兰亭序中的,“永”字的点和“畅”的第一笔,好称失传的笔法,也是这条规律。从王的书体上看,楷、行、草也是遵循了五个点的运转规律。从笔者研究书法几十年的结果讲:五个点的转运规律,是书写者的笔韵规律!是实墨迹,中锋运转、屋漏狠,力透纸背的关键性笔法,根本性笔法。
王羲之如何运笔?乍一见这个问题难以回答,谁也没有亲见,难道给你打个电话问一下?
细想来通过古人留传下来的法帖,沿着笔迹的起始收放,牵丝连带,在我们眼前自然会浮现王羲之挥亳泼墨的场景。
想了解王羲之如何运笔,本人以为最佳范本是冯承素双钩摹本兰亭序,双钩法最大呈度上真实还原原作品风韵墨色,相当于当今复印效果。
兰亭序书法号天下第一行书,其笔法细腻,勾画了了。字体神气十足,千姿百态,各有韵味。通篇血脉相贯,一气呵成。观之猶翩翩君子,迎面而来,细味墨香醉人。心摹心追,融入其中,你便得羲之真味,畅漾翰墨。
昨日闲来无事,偶书几纸,请指教。
其实如何运笔的问题,就等于其用的是什么笔法的问题。书法主要两项是结字(包括字的结构,笔画的粗细长短这些内容)和笔法(包括控笔,执笔,运笔,和笔画顺序)而运笔因为毛笔是软的,所以只有两种运笔就是,顺锋行笔和逆锋行笔(中锋侧锋属于顺逆行笔的再分子项)观察老王的笔画可以发除了捺画(楷体)偏右下,其它七面皆均横,因此可以分析出其是中宫执笔,笔杆稍偏东南向,从其笔画的劲道看是多逆锋行笔(跟狼毫硬毛顺锋的劲道不同)你问题的答案就是中宫执笔(笔杆与纸面垂直)为主,辅以笔杆稍微偏向左上为辅,的多逆中锋行笔。顺逆锋里都包含中锋和侧锋,其中侧侧涉及到书写过程笔杆方向的八个向度。而中锋涉及到控笔,控笔是区分一个书写者会不会笔法的关键标准,笔毛是软的,人把力度通过软的中介物传到纸面上,这个力度用大了用小了都找不到着力点。所以真正的中锋运笔会的人并不多,都是把毛压下去利用笔毛的弹性来当着力点,再或者就是用刷的方式找着力点。这两种方式几乎占据了百分之九十的书写爱好者和非真正的书法家!
其实王羲之的用笔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规范,大部分人看兰亭序也只是看了一个整体,看了一个大概。
他的单字并不是平正的,用奇正相生来说更为准确,这也是他的字的高明之处。
书法的用笔,无非中锋、侧锋、提按,王羲之之所以是中国书法笔法的集大成者,就在于他把这几种用笔矛盾关系处理到了极致。
一个貌似很平正的字,里面却充满了无数的变化。
其实,王羲之早期的字还是以中锋为主的,比如他的姨母帖。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很好,闻说他的姨母去世,心情非常的悲痛,写下此帖。
但这本帖却写的十分的平静,笔笔中锋,整体起伏也不是很大。
这时他的风格还没有形成,还是属于过度阶段。
后来他的丧乱帖,则把侧锋发挥到了极致。
中侧锋结合,跌宕起伏,是王羲之书风完全成熟的标志,也是他创立的“新体”代表作品之一。
这个新体,其实就是行书,它的另一个代号作品就是《兰亭序》。
从现有资料看,传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约有400余件。唐代及其前后的摹本约有三十一件,而王羲之亲笔手迹则一件也没有。由于王羲之真迹及其摹本极为希罕,故历代书家学习王字,都是以刻本为主。
现留存的王羲之笔迹,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三大类。楷书作品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为代表。
王羲之行书流传下来的较多,从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王羲之早期作品,以《姨母帖》为代表,尚留有质朴的隶书遗意:第二类,以唐募本《丧乱帖》为代表,己脱尽隶意,风格灵便秀逸:第三类:是以《兰亭序》为代表的行书。
王羲之草书以《十七帖》、《寒切帖》、《上虞帖》、《远宦帖》、《行穰帖》、《初月帖》、《游目帖》、《王略帖》为代表。
王羲之楷书用笔逆入回收,锋正线圆,提按分明,笔力鲜媚,备尽楷则。
王羲之行书笔法圆劲古雅,提按幅度小,毫芒转折,纤微备尽。
总之,王羲之用笔强调了中平之道,如风流君子,俊逸潇洒,线条丰富多变,极富表现力,在不同时期风格略有差异。
硬笔写行书在笔法上有哪些技巧?
硬笔与软毫有区别,也有相同点,区别,硬笔在于细硬,骨感,软笔筋骨肉概全,相应来悦,软毫要难驾驭,技法复杂一些,硬笔较简单。
因而硬笔行书,了掌笔划顿挫,之笔法,结体规范,之字法,力究笔意笔势,通过熟练臻格,善于变化字势,字态也须千变万化,流变穿于字行间,与软笔一样错落,大小,映带,牵丝,顾盼,都体现在笔端。运笔过程,要有自然性,不可僵化牵强,才有行云流水之畅。
因为硬笔执笔与软笔有别,相应来说,易运作之笔端,故书写无偏侧之锋,其势少许,而中锋多施兼有坚实之劲力,故硬笔一般劲道取势。而现在硬笔工具,有很多种,有的笔亦可偏侧而用笔,取妍美之势。
讲究侧,字有欹斜,正与欹相间,字有丰富。点画也有偏正,之书写。更有巧势之密疏,显跌宕起伏之貌。
读帖,悟性,练习,相结合。
硬笔行书要想写得好,笔法上的关键技巧就是“提按”二字,因为有提按才会有粗细的变化,才会有节奏的变化,也才会有方折和圆转的变化,所以不论是毛笔还是硬笔,笔法的关键技巧就是“提按”二字。那么如何才能学会“提按”呢?什么时候该提笔,什么时候要重按?这个就得像法帖学习,所以还是离不开临帖。
临赵孟頫《心经》
通过临帖来学习书法***对于“提按”手法的运用,清人刘熙载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_a***_]也说:“作字须提得笔起”,说明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硬笔书法虽然不能像毛笔书法那样有很多笔法上的变化,例如中锋、侧锋、绞锋等等,硬笔书法都没有这么一说。
所以硬笔书法要想让点画充满活力,那必须要在行笔的过程中靠提按、快慢、轻重的变化来表现。书写的过程就是提按技法转换的过程,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才具有律动感、生命力以及富有神***及情调。
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是按的下去,却提不起来笔。怎么办呢?就是要通过临帖来学习,一方面学习什么时候要提,什么时候要按;一方面要学习控笔的能力,该提的时候能提的起笔,该按的时候也要能按得下去,通过临帖来正自己的笔性。
任何一个行业,学习任何一种技术,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书法的学习也是这样,一个人书法写得好坏,跟一个人的悟性、努力、学习是息息相关的。要练好硬笔书法,就要通过长时间的临帖才能让自家最终写得一手好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笔行书字体运笔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笔行书字体运笔方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