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徐行书字体教程字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徐行书字体教程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徐庆会名字怎么写好看?
关于书法徐庆会(名字)三个字怎么写好看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当下人都图个方便快捷,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还是用行书和草书写更好。
字和书法,若要写的好看,就必须从法帖上搜集古人的书法,尔后临摹之,再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就可以了。
上图中的行书徐字,是晋人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用笔老辣,线条流畅,结构独特,美到极致了!
上图中的行书庆字,亦是出自书圣王羲之的手笔。供题主参考一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上图中的行书会字,出自王献之之手笔。王献之师承王羲之,他的字里总是透着王羲之书法的影子。
上图中会字,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的。很好看的。可用之!
“徐庆会”这个名字其实很容易写好看的,比如说用文征明的行书、王献之的草书等等。下面告诉你几种办法,照着临摹几遍就能写好了:
出自:1、明 · 文徵明 · 自作诗卷;2、明 · 文徵明 · 午门朝见诗;3、明 · 文徵明 · 早朝诗
出自:1、晋 · 王献之 · 授衣帖;2、晋 · 王献之 · 委曲帖;晋 · 王献之 · 静婢帖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知名才女?她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又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第一才女,当属宋朝李清照。
李清照的才,不仅体现在其文***上,也体现在其爱国情怀上。
李清照的诗词,婉转清丽,又散发着淡淡的忧愁,在中国诗词界独占一枳,诸多名句流传千古。
声声慢里,短短几句叠字,就把思念与孤单抒发到极致,这精湛的文笔后世无人可超越。
最近流行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其剧名也源于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至今读起,仍能感受到那凄苦的情愫。
晚年的李清照,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于是把这种爱国情怀写在诗词里,体现出来了她作为那个年代的“公知”应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对于今天的文化工作者,依然有借鉴作用!特别是那些唯利是图的公知们,应该认识到你们的行径,尚不如古代一名女子!
中国历史上不乏知名才女,人们熟知的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朱淑真、薛涛等等。这里着重介绍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的事迹。
班昭(约45-约117),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女儿,她嫁给同郡人曹世叔为妻,曹世叔没长寿,班昭早早成了寡妇。
班昭的远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班氏先祖叫班壹,原本楚国人,秦统一过程中,班氏家族迁到陕西扶风(今扶风县)。秦末大乱,班壹迁居楼烦(今山西武宁),以畜牧起家,家族财力雄厚。
班氏家族,历代都有地方大员,或朝廷重臣,到班彪一代,班氏家族是已有几百年辉煌的巨富贵族,也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诗书世家。
班彪有二子一女。长子班固,次子班超,女儿班昭。班超在历史的著名事迹是出使西域;班固则以撰写《汉书》闻名后世,班昭这个女子也不一般。
班彪不愿意做官,专心史学,也要像司马迁那样,留下历史巨著。
《史记》从黄帝写到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司马迁死后,《史记》有十篇散失,有目录无书稿。
于是,班彪作《后传》数十篇,这是续《史记》之作。公元54年,52岁的班彪去世。
班彪去世后,22岁的班固蒐集父亲遗稿,继续撰写《汉书》。公元58年,被人告发“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
西汉卓文君,仅凭二十六数字顺倒挽救其被夫司马相如所抛弃之婚姻,其作品无人能比。宋代李清照,委婉清丽,其词墨韵后世。唐代上官宛儿,鱼***,薛涛,李治。民国时期张爱玲。卓文君(一别之后,二地悬念,虽说三四月,却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人传.....)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何等凄凉,何等忧伤!
写米芾《蜀素帖》有什么技巧?
写米芾的蜀素帖,非常难!只能说要守得住中锋,放的开偏锋,心中守正,笔下刷字,才能有韵味。放得开,收得住,细品之下,笔笔都是兰亭序,皆可从圣教序中寻得出处。我学习了二十年,依然不得其中真味。手机中没找到临蜀素帖的,用苕溪诗卷凑数。
临写米芾《蜀素帖》,要写生动,就要注意米芾笔法和结构中的特点。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只有抓住了主要特征,其他问题迎刃而解。举例说明:
结构相向,即左右相迎,如两人两脸相望,相互逢迎,生动有趣。如“便”字:
结构相背,即左右如两人靠背而坐,各自的视线不相交,各望左右。如“讴”字:
米芾《蜀素帖》中强调了结构的上下参差变化,其中有左低右高、左高右低两种变化形式:
左高右低参差,如勤字:
【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蜀素帖》是米芾的经典法帖之一,初学米字,一般从《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入手的比较多。这两本帖几乎成了米字的代表,也充分表现出了米字的用笔、结字以及章法特点。
就自己练习米字的感受来说,米字用笔非常大胆,我们常说米字的用笔可以用刷字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刷,需要在行笔中把笔锋完全铺开,即使在换锋的时候,也从不拖泥带水。而米字的侧锋取势也是一大特点,起笔侧锋取势,然后果断铺毫换中锋行笔,而米字的收笔则极少用侧锋,甚至保留了回锋的动作。
而结构上,米芾喜欢在侧欹中寻找平衡,从单字看,侧中求正,极具动感,体势非常灵动,再加上其用笔的挥洒,这就形成了米字的基本特征。
而在章法上,米字又非常严谨,尤其是《蜀素帖》和《苕溪诗帖》几乎不破行。单字的体势与通篇的局势形成动与静的和谐。也可以说以单字的动感和行的严谨组成了稳中的灵动。
所以,在初学米字的时候,注意用笔中笔锋的变换,结字上留心侧欹中的稳定,而章法上,注意通篇的平衡。
手上没有《蜀素帖》临作,发一幅《苕溪诗帖》作业,供您参考。
以上个人心得,或有偏失之处。敬请方家雅正。不胜感谢1
如何学习草书?
关于草书该如何入手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有不少人认为,草书很难学,其实不然,我认为草书是最容易学习的一种书体,关键是要记准记牢草书符号,熟练掌握好笔法就可以了。
(平复帖)
在学习草书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单字临写,也可以一页一页的临写。于佑任编写的《草书千字文》,就是初学者的最佳范本。他主张每日习一字,三年时间就可以把《草书千字文》临写完。当然,如果书者对 《草书千字文》不感兴趣,也可以临写《平复帖》、《出师颂》和《月仪章》。如果书者不想学章草,也可以临“二王”的草书。想学大草,推荐学习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
(出师颂)
(王献之中秋帖)
在临摹学习草书之前,建议能够有至少三五年以上的楷书临摹学习经验,不支持书法小白执笔都不会就就直接去学习草书书法。一方面书法的技法知识不够,书法书写实践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不懂如何读帖和用笔技法。
我们知道草书是楷书或经过篆隶书演变过程中经过高度省减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其字的偏旁部首和结构字形以已经演变成了线条符号。不懂如何读帖的话,和没有一点书法基础知识与书写实践经验,是很难看懂和写好草书的。在具备了扎实的书法临摹实践经验和书写能力以后,我们选定一家草书就可以进行深入系统的临摹学习了。比如可以选【十七帖】或从《草诀歌》、《《淳化阁帖》等草书字帖进行临摹学习,在学习中要注意记草书字形或字符。在对草书的技法具有了相对的知识经验以后就可以学习大草书了,如《古诗字四帖》、《书谱》等经典草书字帖。
初学草书和楷书的流程方法基本上差不多。一般是一个字一个字来学为好。因为草书大多字都都是一笔书写而成,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必须要有楷书书法技法和读帖能力培养的基础。
一,学草书不一定以正书开始,虽然有些笔划,结构可以借鉴。草书自成体系。二,必须从说字开始,必须背草诀歌,可以穿插章草和千字文。能认识五百字为标准。三,[_a***_]草书符号,附带着把符号运用在不同的字中。四,临帖。从读帖开始,可以不摹。可以一个字或一行字,或一页字地临。五,区分主笔划与牵丝引带。六,以出作品为目标,来学习草书。一段时间写成一件作品。然后再写!!
草书书中国书法的5种书体之一,分为章草、小草和大草(狂草)三种。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最初是先出现的章草,这种草书是隶书的快速写法,它简省了笔画,增加了笔画之间的连绵,书写起来更加的方便快捷。
但是章草的章法还和隶书的是一样的,字字独立,有很分明的行距的字距,还带有很多隶书的笔画。比较著名的的有三国时期皇象的《急就章》。
小草虽然也有行距,但是字与字之间可以相互连带,打破了字与字之间的界限。
小草书成书于王羲之的笔下,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也是小草的代表作品之一,非常著名,在当今学习孙过庭书谱的人也非常多。
如下图,分别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
后来在王献之“破体书”的影响下,出现了大草书,也叫狂草书,代表人物有唐代的张旭和怀素、宋代的黄庭坚,明代的王铎以及被称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
狂草书笔画更加简省,已经打破了书法的字距和行距,一般认为狂草是草书里面最难的,需要高超的技艺和性情。
代表作品有张旭的《古诗四帖》如下图:
怀素的《自叙帖》如下图:
刚入门学习草书,我还是建议先把草书的历史学习一遍,对于草书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然后再选择一种可能过草书字帖进行临摹,我建议可以从小草开始练习。
范本可以选择孙过庭的《书谱》,首先孙过庭的书谱是平时很高的,不仅是书法,其书写的内通也是一篇很好的理论文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徐行书字体教程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徐行书字体教程字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