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对字体有什么好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对字体有什么好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亲手书写汉字的好处?
俗话讲,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书写汉字,有很多好处:
首先,写字具有不可替代的修养价值。电脑打字就是一个机械运动,不管谁使,不管怎么使,输出的结果都一样。而汉字书写则是写字者发于脑、形于眼、动于手的结果,与身姿、手形、气韵、心境、情绪、精力等方面有关。一个人的书写水平,往往反映其文化素养和思想情绪。正因为如此,汉字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练习书法对克服浮躁情绪、陶冶情操很有好处。电脑则没这作用。
其次,写字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内涵。汉字的音形义有密切联系,这是它与世界上其他文字明显不同的地方。如果人们懂得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就会领略它的文化内涵。例如“旦”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意思是清晨;“暮”是太阳落入了草莽中,意思是傍晚;“东”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意思是东方;“从”是一个人前面走,一个人跟在后面,意思是跟从;“众”是三个人挤在一起,意思是人多;“休”是人干活累了,靠在树上喘气,意思是休息……写字时容易产生这些联想,从而加强了形象思维能力,而打字就不大能产生这方面的联想。
第三,具有一定的方便性。电脑打字不可能完全代替写字,西方用打字机有几百年了,但手写字依然普遍存在。这就好像你会坐车去某地,但是走路的技能不能丢。打字总需要机器、电源,而写字只要笔、纸,后者携带更方便。
最后,希望无纸化不要侵犯中小学,让我们的下一代在踏入电子化的浪潮前,能拥有牢固的汉字结构意识。
草书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
草书代表书法的最高成就,无疑是最美的,当然对草书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必须是对草书有所了解的才能欣草,不懂的都认为草书就是乱画,其实草法有法,而且非常严谨,都有相对固定的草书符号,草书之美在于结体,欹正,疏密,浓淡,线条……下面第一幅张旭的《肚痛帖》,除前三字相对规范,后面越写越流畅,气韵连贯,一笔到底,飘逸流畅,汪洋恣肆,潇洒自如,美不胜收!释文为:"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第二幅是本人写怀素《自叙帖》,没完全按原帖,有些自己的书写习惯,请书家批评指正。
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草书,但人们对草书的喜爱丝毫不减,那种提笔挥毫、势如破竹、风驰电掣的感觉,可能是很多人梦想中的事情。这是因为草书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最易书家性情的流露,纵心奔放、富有变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所以尽管难写难认,还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得到人们的喜爱。
草书的笔法非常丰富,虽然变化万千但也离不开擒纵转折。擒是要能收得住,纵是要能放得开,转折看行笔之方折。草书笔法的关键就在提按之间,表现在一幅草书作品上的时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些线条的变化,例如轻重、快慢、迟速、起伏、方圆、大小、正斜、虚实、粗细等等。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到草书时曰:
姜夔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草书的笔法帮助很大。
“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古人用来形容音乐的,拿来形容草书也不为过。一幅草书作品中,点画是跳动的音符,章法就是乐章,书法被誉为无声的音乐,草书可能最具代表了。
章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和谐”之美,不管是像怀素《自叙帖》那样的急迫如狂风暴雨一般的狂草,还是他那《小草千字文》古淡如一个高士行走于羊肠小道一般,都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如果从对人的视觉冲击力来看,章法要重于笔法。欣赏一幅草书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整体气势,然后才会注意到笔法的变化。就像我们看一个人一样,章法代表一个人的气质和姿态,用笔和点画是一个人的眉目。一个人姿态优美、气质高雅,即使眉目稍有瑕疵,也瑕不掩瑜。
章草作品往往行距和字距都比较疏朗,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从容不迫的感觉,但这种章法对书家的要求反而很高,写不好就状如算子,毫无生气。虽然字字独立,但要行气贯通,顾盼生辉,攲侧俯仰、远招近唤。
我们常见的行草书往往都是行距宽,字距紧凑。书法线条的动感与留白处的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有秩序感。王羲之的《十七帖》多是这种章法,字间大小、攲正变化丰富,非常耐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对字体有什么好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对字体有什么好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