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怎样识别章草书法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怎样识别章草书法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分辨今草、章草、小草和狂草?
草书,大约出现在汉代,是隶书的快写。
小篆草写产生隶书,当隶书在汉代被逐渐规范化,成为正体文字后,新的草写体又出现了,这就是章草。
在章草中,总体上看,既保留了一部分挑法和波磔之势,又改变了隶书中的很多笔法。如章草中的撇变成了尖撇,弯钩转得也较快,而且章草中大量使用了连笔。
当然,这种连笔主要是字内,字与字之间则相对独立。
今草,大约出现在汉末魏晋之除。它去掉了章草的波势,草法的规范性和纯正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今草字体更加草率,连笔更加多起来,而且字与字之间也相互勾连。从实用上看,今草写起来,明显比章草更加方便快捷。从艺术上看,今草的连绵,给人性灵的抒发和精神的腾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从篆书到隶书到章草再到今草,本来是在方便、快捷、简易等实用目的的驱动下一路走来,但是,带来的艺术效果是,字体不断简化,更加快速,实际上为书写者不断开启精神自由的大门,当这个大门开启到极致,狂草出现了。
狂草连笔更多,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为我们性灵的抒发,提供了最彻底丶最酣畅淋漓的通道。
而小草、大草可不是写的大叫大草、写的小叫小草,而是今草、狂草的别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草书一般分为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为小草和狂草。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是由草隶发展而成的一种书体,在两汉时期比较流行。章草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皇象的《急就章》。章草的特点是行笔带有隶意,波磔明显,笔断意连,省略笔划,方折变圆转,结体古朴。代表作品有西晋索靖的《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等。
(三国,吴.皇象《急就章》)
(陆机《平复帖》)
今草由东汉张芝创立,从章草进化而来。今草的特点是使转运用楷法,变章草的横势为纵势。去除了波磔,字与字之间用牵丝连接。
(张芝《冠军帖》)
字与字之间连带比较少的,体势相对安静的是小草。代表人物有二王、张旭、怀素、孙过庭。
(王羲之《十七帖》)
(孙过庭《书谱》)
(怀素小草《千字文》)
唐代张旭把草书发展到极端,就是狂草。特点是纵横跌岩、回环勾连、连绵不断、字形变化万千。
(张旭《心经》)
唐代张旭、怀素最著名,被称为"颠张醉素"。
(怀素《自叙帖》)
宋朝黄庭坚的草书受禅宗影响也很有代表性,开创了草书的又一新境。
(宋.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当代毛主席的狂草,振人心魄、***澎湃、气势磅礴,令人心旷神怡。
其实这个提问本身就有问题。问题出在,今草含了小草和狂草,而把今草、章草、小草和狂草并列起来提问是有问题的。应该分成两个层次来提问:1,如何分辨今草与章草。2,如何分辨小草和狂草。这样提问就便于回答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真、草、篆、隶、行”中,真指什么?
“真” 指的是“真书”,是书体之一,亦称'今隶'、'楷书'、'正书'。产生于汉末。《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钟繇《贺克捷表》、《墓田丙舍》,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是真书中的极品。楷书的特点是字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畅,形体优美。历史上的书法家有不少精品传世。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 以独特的风格把楷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被世人称为楷书四大家。由于楷书比隶书好写,比草书好认,所以魏晋以后就逐渐取代了隶书,成为通用字体。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在楷书的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一种专供印刷用的字体,后来称为宋体。如今,电脑排版和各种印刷物上所用的宋体、仿宋体、黑体等,都是楷书的变化应用。
真草隶篆字体的演变顺序是什么?我想学书法字帖,先练习草书还是楷书还是隶书好呢?
书法发展的历史是,先有大篆(包括甲骨文和金文),后有小篆、隶书、章草、今草和楷书。根据字体的先后顺序,你想学习什么帖子都行。
初学书法,建议你看看我在西瓜和头条上免费讲的9节书法课。其中,讲了如何选帖,如何临帖,如何创作。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再找我。
下边是我入展中书协的作品和证书,和你分享。
很高兴回答您真草隶篆字体的演变顺序是怎么样的?学书法入手字体和法帖选择好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我就简单回答一下书体的演变过程,分享一下我学习书法的一点感悟……
书体的演变过程
1898年古董商人、金石学家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因为上面有刻画的字符感觉很奇怪。前去“龙骨”的产地安阳小屯村进一步调查,结果发掘出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牛骨和龟甲。经研究发现所刻文字有系统的中国最早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之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所铸造的铭文叫做钟鼎文,跟石鼓文一起都叫做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合统一其它国家的文字,形成了一种通用的标准字体叫小篆。随着实用的需要把小篆化圆为方、化繁就简就形成了隶书,更简的叫章草(后又演化出小草、大草、今草、狂草)。隶书和章草几乎是同时产生的。然后隶书又演化出魏碑、行书一直到唐楷,中国书体的演变已经基本定型。
书体的选择
有人主张学习书法根据书体产生的顺序来选择从篆书入手,因为篆书属古文字,不专门学习很难识读,所以很多人选择从其它书体入手。我的观点是除了草书,选择哪个书体入手学习都可以,关键是看自己的喜好,[_a***_]哪个书体就开始学哪个书体。
无论选择哪个书体学习最重要的是坚持,练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绩的,坚持笔耕不辍修身养性,快乐练字快乐生活才是硬道理。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一点帮助。(文中图片是我临摹肥致碑日课),欢迎道友多多指教,多多关注!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一、篆书
1.大篆
(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2)钟鼎文
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
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1、小篆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怎样识别章草书法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怎样识别章草书法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