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国陶渊明中国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德国陶渊明中国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晋陶渊明用什么字?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公元427年,陶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所以后世称“陶靖节”。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东晋陶渊明用的是汉魏以来从隶书,隶草演变出一种较规整的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古时也叫楷隶,今隶。隋唐时楷书更加成熟,成为普遍通行的字体。唐以后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伴随着楷书出现的同时,还从隶书,隶草中演化出一种行书,行书没有规定的写法有行楷和行草之分。印刷术发明后又有了宋体。
最近临某老师的行书,为什么练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要练习楷书?
很多思友会从楷书开始学书法,学了两三年甚至更久之后,体会到丰富实践与审美的重要性。于是会思索如何转换到他体学习?如何转换后的学习效率会更高?首先值得认可的是,有这样“转换”的思维是非常好的,最怕是死守楷书,唯楷独尊,最后导致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后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学习了楷书之后如何学他体?笔者综合不少同行和书法教师的意见,开出一点建议。
1、一定一定要大量读帖
宋代印刷术的发明,尤其是后来楷体印刷体的愈加流行,国人对书法的审美严重地受到印刷体的影响。一个人沉迷过楷书后,很容易显然审美惯性,很难真正理解行草篆隶书法之美,所以,大量读帖就能相对好的从审美规则上,给自己扫清障碍。
2、隔空打牛,旧习清零
其实书体都有自己的障碍,圣教序有笔法的障碍,楷书有气虚的障碍。学了很久的楷书难免有旧习,若想学其他书体(如草行隶等),不宜急着上手,很多人换帖时容易有“旧体复燃”的阻碍之感。所以,建议还是要回去练些篆法线条的东西(如下),清除惯性障碍,将旧习归零,重新进入另外的体系。
3、审时度“人”
这个“人”就是从你学习的对象下手,如果你学的是颜体楷书,不妨从颜体行书入手,会比直接学二王行书更顺手,如果学欧体,不妨试试欧体行书比如《千字文》再转入二王无妨,至于学赵孟頫就更丰富了。
4、循序渐进
如果学米芾,也不妨找出米芾早年作品比如《白云居》来试试手,能明显感受到米芾和二王从融合到个性的过程,有了感悟之后转到米芾手札等学习。学习难度由低到高,顺序是结构到气韵。比如学二王,那么应该是《圣教序》→二王短信手札→《兰亭序》。 可以经过这样的“软着陆”之后,再去摸索二王甚至如《兰亭序》等高阶科目。没必要一上手就《兰亭序》。
最后再提醒大家,千万别以楷书的审美体系和惯性去审视行草书,行草书有字组关系,有空间分割与布白关系,和线条墨色等对比关系。行草书更传神,有更多楷书所不具备的意韵,先从意识上调整好认知,是从楷书走向行草书的最佳起点。
能有这样的认识,说明有所醒悟了。
一是,感觉到必须要练楷书,即使初学书法那会儿没练楷书,现在也要补上这一课。
二是,临写当代某老师的行书,属于误上贼船,因为,可能有些技法是错误的,岂不是自讨苦吃。古代经典行书帖相当多,总有适的,而且是正宗的传统书写技艺方法。
特别提醒一下,最好能练一练毛笔小楷,对写行书是非常有好处的!笔法兼容性好,手法转换特别容易。相比之下,碑帖与行书兼容性差不如小楷,有的楷书与行书不兼容,例如:欧楷、柳楷……副作用和后遗症相当严重。
书写技法、训练方法是永恒的主题,书法实验优为重要,凡事不要凭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想了解更多的练字方法问题,请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信息。我的抖音、火山、西瓜里面有小视频,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密切关注书法与写字教育发展动态,潜心专注书写技艺方面的课题研究,努力推广实用型硬笔书写技法,做有良心的书法家 ——潘茂生•寄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陶渊明中国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陶渊明中国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