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硬笔美文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硬笔美文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果人人都练颜体楷书,***都能写出极似颜体的字,那还有哪些意义呢?你怎么看?
如果***都学颜体楷书,万千书者一面还有那些意义? 这一问题取决于书者的爱好与情趣,但如果是学美术就有所不同了。书法,取法乎上,弃法自立。学习古代的碑帖,或者说某一个传统名人的碑帖,这是毫无顾及的,也是大有助益的。最起码应该说,精神可赞,循法有依,远远强于"江湖"或者说乱涂鸦的书学者。颜体字,至今没有发现颜体书法的原模原样的继承者,如果大家都能学好颜体字,这是不幸中的万幸。群众乐意接受,特别是优秀的传统书法,群众更加喜欢和崇拜。这也许是"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最好的表现之一。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角逐,当然应该支持。不过,如果在颜体书法的基础上,参入有个人独到的个性精髓,或者说突破了某些书学中的难题,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正是书学者梦昧所求的,也是大众所希望看到和崇尚的。
***都练颜楷,***都能写出近似的颜楷还有什么意义?
***都能写!写到什么程度呢?书法人写颜楷写了一千多年了,谁能写到颜鲁公的地步呢?就是写得近似的有几人?
是的!网上有很多写不错的,历史上好像也有几个颜楷出色的。那些都是自觉得不错而已!达到颜鲁公水准还没有,近似的历史也没有几人!
所以,你不必为颜楷烂大街而烦恼,因为不可能烂大街!因为他高不可攀!你如果真的攀上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离书法大家一步之遥了!也就是说,你已经高出书法家的层面了!
这个不用担心。
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五代杨凝式学王羲之是最得法的,他的《韭花帖》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黄庭坚曾经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来赞扬他:“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山谷集》卷二十八《题杨凝式书》)诗中“杨风(疯)子”就是杨凝式,因为他曾经为避祸装疯(也有说因为他行为放纵怪诞)。这首诗说很多学王羲之的人都是只学到皮毛,没有学到王羲之骨子里的东西,而杨凝式学王得法,下笔便有王字的精髓神韵。
看看配图,比较一下杨凝式和王羲之的字,字形如你所说的“极似”吗?更值得你思考的是,杨凝式也学颜真卿,可你从他的字找得出颜字的影子吗?更有意思的是,杨凝式也学欧阳询,可他的字可不像二田那么像欧字!
再就是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直接间接学王羲之的,包括颜真卿(颜真卿初学褚遂良,褚遂良学王羲之),可没有一个的字会被误认为是王羲之的字。
同样,学颜真卿的人也多,学颜的人的字却并没有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谭延闿是谭延闿,华士奎是华士奎,舒同是舒同……
颜真卿书法非常丰富,他一生不断进取,被誉为“一碑一帖一风格” ,所以,学颜,有不同的层次和风格。
这里还有一个从入帖到出帖的问题 ,学某体停留于模仿得像,实际上并没有学到手。颜柳欧赵,学颜要出帖最难。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学颜体学的是笔法结体行气章法和精气神、审美观,不是学字形,字形只是个形而下的初级阶段。
这个问题确实有讨论的意义,就像现在遭到很多人议论的“田楷”一样,学者甚众,写出来的作品面目甚似,不看落款很难分辨到底是谁写的。题主的问题只不过是把“田楷”换成了“颜楷”,如果大家都写成一样的字练书法还有什么意义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看起来很多人学“田楷”写的都差不多,那有没有通过“田楷”入门之后,然后博临约取,走出不同书法风格道路的呢?我想一定是有的。
我们送孩子去学校学习,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教,为什么学习成绩各不相同呢?这个问题跟题主的问题是一样,只不过换了个领域而已。
从古到今,学习颜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例如柳公权通过学习颜楷,最终形成了“柳楷”;苏轼通过学习颜楷,最后形成了“苏体”;董其昌也是学习“颜楷”起步,后来形成了“董体”。这真正诠释了老话“师傅领进门,修心靠个人”。
颜真卿是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被后世誉为“颜筋”,后世者学习颜楷者的人很多。通过学习颜楷,让我们走入书法殿堂的大门,这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这个要搞明白。
古往今来,学习书法人士最终追求的目标,都是希望自己的书法能在书法史上留下一笔。那么关键就是你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不能只是前人的***品。但是书法风格的形成,不是无根之水,必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的创新,而不是拿无知当个性的恣意挥洒。
写字是自己的事,只为取悦自己。那么同样是学“颜楷”或者“田楷”入门,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未来走的路也会不同。
例如有的人不喜欢老是临摹一家,喜欢多种不同风格的书体尝试;有的人的性格就是喜欢这一种书体,写了几十年了也不愿意改变。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有钱难买乐意”,人家就是喜欢“颜楷”或者“田楷”或者别的什么楷等。这些人觉得我把这种书体写得好、写得像心里就开心,就会感到愉悦,别人爱怎么说关我啥事,我自己愉悦了就好。
还有些朋友是这样的,你老让我写一种书体我都闷死了,我就喜欢多临摹几家的书体,我喜欢创新,未来想自成一派。OK,这样也没丝毫问题,只要内心感到愉悦,开心就好嘛。
当然,如果我们想在书法这片天地里,未来能有所成就,那么我们就要去遵循一些成功的轨迹。当然不是说你这样做了就一定能成为大书法家,而是这样作了成功的概率会比较高,不然我们就没必要学习了。
中国书法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是因为他的丰富性,要是***练习颜体,虽然每一个人的性格不一样,但是写出来的字肯定都是大同小异的,差别不是很大,那书法也就没有意义了,只是一种文字了,就像英语一样,写不出太多的风格的变化的。
现在其实就有一批人这样练习,它们都选择了一种欧体风格的楷书,写出来的字千篇一律,毫无变化,一个初学者经过我一定的指导,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和老师写的一样了,还有人把这种书体称为“会流传后世”的一种书体,实在可笑。
想在书法上取得一项成就,必须要学会兼容并蓄、转益多师,掌握了一种书体的写法以后,要去尝试着练习下一种书体,不断的尝试各种风格的写法,最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风格,一直坚持下去。
在坚持自己喜欢的风格的同时,还可以旁涉其它的书体风格,开阔自己的视野,化百家而成一家,加上自己的性格和修养,才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
我们看历史上这么多书法家,每有风格一样的,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风格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表现风格的人的水平有所不同罢了。
书法家经常说临帖首先要读贴,怎么读,读什么?
临帖前首先要读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会读帖就不知帖中的精华所在。盲目临摹反而会吸收糟粕。那么怎么去读帖呢?首先了解作者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然后看作者的作品之优点。比如柳公权生活在唐代末期,社会动荡,为了维护封建专制,敢于建言献策,其作品集欧颜之优点,自成一体。中宫紧收,笔锋犀利。恰恰反映了柳公权对当时政局的关心,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用手中软绵绵的毛笔写出了刚正不阿和雄心壮志。相对于唐初盛世的欧体之华丽和颜体之雍容,柳体更多了些傲骨。只有这样读帖,我们才知道学习书法的真正意义,我们才能读到碑帖中的精气神,才能为我们坚持学习书法给力打气,为我们学习书法指明方向,为我们学好书法立品立德。
当然像赵孟頫的字,在历史上有些争议,但就字体而言是很好的。虽然古人多说其媚俗,他毕竟是前朝的皇亲国戚,不媚也无法立身。个人还是很喜欢赵体的。回答至此,最后发一段楷书视频,仅供大家参考。
更多关于书法的问题,可关注我的头条号切磋、交流,感谢点赞评论转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硬笔美文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硬笔美文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