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是哪个朝代使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是哪个朝代使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草书的诞生,说明了书法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真正进入了艺术阶段。
之所以草书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那是因为战国时期还是以碑文为主,最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之间往往通过盟誓仪式缔结联盟,其文约是一种用朱笔或墨笔写于玉片或石片上的文字,被称为“盟书”,这是为了方便交流,
战国时期,秦始皇尚未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前,文字自然没办法统一,那简化的草书肯定无法运用,不便于交流;秦汉两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封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知道“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书同文”政策,从此基本结束了六国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进而确立了秦小篆的独尊地位。文字的演变与适用是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比如,简牍书是汉代墨迹书法的典型代表。简牍书主要分为隶书和草书两种,
到了汉代,隶书在秦代的基础之上,逐渐脱去篆书笔意,波挑伸展,提接顿挫、起笔止笔呈现出明显的“蚕头燕尾”状,从而演变为成熟的隶书,换句话说在西汉时期还是以发展隶书为主,又由于草书的形成在时间上要晚于隶书,西汉初期,为了适应书写快捷的需要,古隶中开始出现偏旁部首简化和连笔的现象。
直到进入东汉,书迹中的草书意味日益浓厚,到汉末才最终形成纯粹的草书。汉代的草书字字分离,字形扁平,且受到成熟隶书影响,有波磔用笔,为与今草相区别所以被称为“章草”;要去这样理解书法作为它的实用性,必定要让文字统一,草书又极其简略,文字的统一,让人容易分辨草书字体的含义;书法作为它的艺术性,草书的美必定要有欣赏价值,艺术也是随着文化在升华的,这期间要经过一段时间。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一种表现形式,用于古人中非官方书信往来。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后,书写由竹简向纸的改变,便于人们书写表现形式,加之西汉时独尊儒术,需要大量儒生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及便于民间传播,正式汉隶及篆书就显得慢了。造纸术发明,一大批书法大家,如王義之,王献之等推崇草书。至此,草书在东汉末年两晋时期较为民间流传。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被你说对了,草书就是产生于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这段时间。在这个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文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先后产生了小篆,隶书,草书。都是为形势所需而创造的。在这个诸侯分裂割据,互相吞并,由分裂而统一,最后又走向覆灭的短短几十年,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谁的信息快,谁就占据先机。秦国在这方面领先于其它诸侯国。他们的隶书,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梁武帝草书状中记载,草书产生的年代在秦国消灭六国之时。当时的攻战频繁,战事紧急,篆隶难写,为了战场应急,草创草书。
草书的产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的。要说草书,必然要涉及到隶书。隶书大家都知道他的创作者为秦时的程邈。我们今天对隶书的认识和古代的隶书刚好颠倒了。程邈初创的隶书,就是我们今天的楷书。
梁武帝草书产生于秦时期的说法也有人质疑。原因就是对楷隶的概念存在模糊。把这条存有疑问的线索放下不提。
史游初创草书,是历史上的共识。大家都认为草书的创造者是史游。凡是记载草书的诞生,必然要说到史游。史游为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官。时间是公元前48年至公元前33年。史游所作《急救章》,作为当时的童蒙识字、自然常识读物。类似于今天的小学教科书。对于史游创造的草书,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汉元帝为西汉第十一个皇帝。从汉元帝到东汉末年,时间间隔二百多年三百年,相当于从现在往上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时间。想想都够长的。东汉末年产生的草书,是由草圣张芝所创的今草。你可能是把今草与草书的关系没弄清楚。
技术的进步。
以前,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竹木简,竹木简不容易吸墨,就要写的慢一点。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可以大量生产便宜的纸张,纸张的书写性大大提升,人们就可以写的更快。如何写的更快,于是就有了快写的方法,这就是草书。
谢谢邀请。我不是一个书法家,对书法了解的也不多。不过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书法也是这样。
熟能生巧和喜新厌旧这两个词可以用在书法的发展上。
我觉得文字在形成之后没多久应该就有了草书,当然这个草书指的是简略笔画和连笔。这可以用熟能生巧来说明。譬如一个以书写为生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字,他开始是写工工整整的字,等他写了一些时间,几年或十几年,他写工整字已经是熟的不能再熟了,因此他就有可能把两个字连起来写,或者把一个字简略几笔力求形似,虽然可能要是用来交流的话别人可能看不太明白,可是却不妨碍自己欣赏啊。这些也许就是草书的雏形,等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大家就乐于把自己的连笔字拿出来在这个圈子里互相品评,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时尚,就会被历史所记录。所以说草书是跟随着文字的产生慢慢变化和发展的。我有个想法,既然书法是熟能生巧,在欣赏一个草书家的草书的时候,不妨先看看他的楷书写的怎么样,如果楷书写的不好,草书估计也没啥章法,毕竟是熟能生巧来的,就像还不会走呢,哪就会跑啊。这可以辨别现在一些哗众取宠写丑书的伪书法家。
还有就是喜新厌旧,一个书法家写一种字体写的熟了,或者写的久了,就会有创造新的字体的想法,因此我们看到现在的书法有比较饱满的字体,也有像瘦金体这种瘦削的字体,有笔墨厚的字体,也有笔墨留白的字体,有比较刚正的字体,也有线条比较柔顺的字体。都是书法家的创造,也正是反映了不同人的性格。
本文是我这个书法门外汉的一些个人想法,如有妄自揣测,还请多多指正。
草书创始人是谁?
草书创始人是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弄清楚一下,中国书法史上有几种书体,中国书法史上大概分为六种书体——古文、篆、隶、楷、行、草。古文包括陶文、甲骨文、金鼎文等,篆、隶、楷、行、草称为今文。商朝和周朝早期使用的仓颉造字时造的鸟迹字,刻在陶器、甲骨、金鼎上的字是鸟迹字。岑参在题三会寺仓颉造字台诗中写道:“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可见仓颉造的是鸟迹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篆,由于诸侯国雄起,各国的大篆字不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中国文字,命李斯创小篆,小篆比大篆减少了笔画,并且已无古文的鸟迹。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写道:“仓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可见小篆巳无鸟迹。到汉朝出现了汉隶,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成,由弧线改变为直线,隶书点画有波磔。约到了三国时期,隶演变成楷,字的形状由扁方形再次演变成长方形,笔划中出现了撇、捺、勾、点。三国时期善楷书的代表人物有钟繇。到晋朝王羲之、王献之将小楷推向了高峰,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将大楷推向了高峰。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今草包括小草、大草(狂草)。章草是由隶书快写而来,保留了波磔,较多的观点认为是由汉朝的史游所创,由张芝发展到高峰,张芝的一笔书章草书,字与字之间由牵丝相连,可称为狂章草。小草是由楷书快写而成,笔画减少,有时不按笔顺,字字独立,无波磔,与章草两个模样,大草(狂草)由小草急速快写而来,字与字之间有的由牵丝相连,甚至一行字从头至尾都由牵丝相连,字的排列分不清横行甚至分不清竖行。字与字由牵丝相连,不排除受了张芝的一笔书的狂章草的影响。
所以说草书是由汉朝史游所创,史游是草书的创始人,准确地说史游是早于今草而出现的章草的创始人。
登毛笔草书书法一幅,自书,内容是欧阳修词一首,中性笔书行书两幅,内容是[_a***_]先生的两首诗,与头条友交流。
草书是由楷书到行书,再由行书到草书演变而来的吗?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草书是从行书而来,而行书是从楷书而来。原因是:楷书就像儿童刚开始站立,行书就是刚会走路,而草书就是跑步了,没有会走路,怎么也跑不了路!而楷书是开始造字的时候写的,一笔一划都要有规定,便于推广,而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抄写上更快捷而有点沾连,草书是为了快速记事,在行书基础上而书写了。
如同人类的进化论!书体的衍变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 草书 在古代碑帖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每个时期字体字型不断地衍化 比如 柳体的横钩的钩 借鉴的是魏碑钩的写法!欧体的竖弯钩 借鉴的隶书的写法 !行草也一样
中学的历史课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书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是绝对不符合书法发展史的,正确的延边规律应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几乎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早期草书称之为隶草,实际上实际上夹杂着一些篆草的写法。章草属成熟的草书,由隶书发展而来,成熟于汉代,代表书家崔媛、杜度等。
东汉时期,章草进一步革新,发展成今草,代表书家如张芝。至东晋王羲之博***众长,今草进一步发展,《十七帖》即为今草最经典的代表作。至王献之发展为“一笔书”,也就是狂草的前身。
狂草于唐代成熟。草书在张旭、怀素等人的催动下,进一步发展,在王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发展为“狂草”。
以上为草书的发展。
楷书是由汉隶逐渐发展而来的,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北魏多碑刻,其书体被称为魏碑。三国时期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钟繇楷书风格古朴,且具有传统文人气,这种写法被两晋文人所传承。楷书至唐代高度成熟,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是哪个朝代使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是哪个朝代使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