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间距要求多大最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间距要求多大最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张草书小品如何?
这幅草书写得还比较流畅自然,一气呵成。以下几点建议改进则会更好:
1、章法布局太满,没有留下空间落款。一幅作品最好留一点空白,要明白计白当黑的道理;
2、字形上看,比较接近现代钢笔字,缺少古法基础,“黄、山、度”等字草法不够准确;可以参考古代优秀法帖上的字形;如下图:
3、线条比较萎靡柔弱,没有质感和力度,建议加强训练才会有功力;
4、在疏密、大小、浓淡、穿插上缺少草书应用的变化,写得比较平淡,建议参考一些古代优秀法帖。
这张草书小品还不错,基本的东西有了。节奏也控制的可以,字法没有大的问题。
再请人看作品要发墨迹品,这种黑白颠倒的作品要慎发。它看不出墨迹行走的轨迹很难评判。
还是要在临帖上下功夫,改掉自己的不合适的用笔习气。在字与字的矛盾制造上再做文章。墨色要有变化,做好中锋用笔。
就这些吧。仅供参考。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对于草书,我不算行家,但可以给您一点建议,希望有用。
1、您对草书的临习是下过功夫的,这点能看出来,但法度不够谨严。云、万、山、度等字都有明显的书写错误。草书这种字体和其他字体在修习方法和创新思路上有个最大的不同,每个字的书写方式和线条组合缠绕都必须遵循恒定的规则,否则会引起辨识度问题,这就是“法度”。草书写的好与不好,标准在于线条质量、章法和气韵变化,单字的构成上不能越雷池一步。每个单字的写法都是自古如一。楷行隶书尚可在结体上做一些变化,新的穿插方式、点画形态和部首组合方式都能被普遍接受,原因在于这些书体的局部变化不会影响辨识度,草书则大大不然。这点您可以稍作留意。
2、您的草书熟练度是够的,看的出来对书法的钟爱,让人有敬意,不过在笔法上似乎还没上道。不仅是草书,行书楷书自二王一脉传承下来有其笔法脉络,其核心就在于转指,或称捻管。这一点在我族毛笔这一特定工具的使用上是最有特色的技巧。可以说,毛笔的笔法很大程度上就是转指、转锋、切锋、截锋、调锋、揉锋、逆锋等技巧,这一点,跟西方油画所谓的笔法其实和笔无关,而与色彩涂抹构成方式有关就大有不同,这也是我族书法最为迷人之处。君不见,毕加索那样的西方***临摹八大山人是何等的不堪入目?不是能力问题,是关注点不同所致。您的字几乎就是一面锋,除了极少量的笔管倾侧变化以外。草书中,无论是二王传承还是张旭怀素孙过庭,都是把八面锋用到极致,所以我不太能判断出来您到底是学的哪一家。其实,大量江湖书法都有这个毛病,殊不知,锋的技巧不懂,就和书法无缘了,这是最基本的功夫。草书可贵之处,不在于您多会绕圈圈,而在于绕圈绕的如此优美专业而气度娴雅。顺便言及,您的毛笔选的太硬。笔软则奇怪生焉,笔太硬就只有一面锋,写的字不含蓄也写不出转锋的流利变化,行话叫“字有点生”。
3、我不知道您学书法是爱书法还是爱***。像这种写了字玩滤镜玩翻转的朋友,在头条上还真不少。或许您觉得这样更美观,但很遗憾的是,字口不清晰、墨色变化丢失,这还能算书法吗?书法的美有定法,过多借助软件去“做”,未免有点“作”。
书法是一门死功夫,好与不好不用管别人怎么说,网上喷子多如过江之鲫,最重要还是找到正确的学书法之路,然后,临池、临池、临池!功夫到了,书法的灵性之美就能表达了。那种美的境界,绝不是玩玩儿滤镜美图能比拟的。
过年不过年,说就说真话,希望您不要介意!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敬请点赞,春节码字,顿感温情!谢谢!
这幅草书写的很有气势,看着一气呵成,风格和诗歌的内容还是很搭配的,写草书就要这样,要有情感。现在很多展览上的作品都是做出来的,点画精致,却毫无情感,我把这些叫做精致的垃圾。
虽然写楷书需要性情和才气,但是用笔还需要再丰富一点,不要一味的一拓直下,草法上最高也要准确一点,这是最基本的,性情需要在纯熟的技法基础上,才能写出一个高度来。
像这幅作品里黄、何、仞、杨的写法都不是太准确,春字没有分清连和带的关系,把本该写成实笔的竖画写成了虚笔。
建议作者多多临帖,从古帖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笔法,提高书写的格调,有此性情,定能写出非常好的作品。
另附林散之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书法,同样的内容。
你觉得呢,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不敢妄批,实事求是讲感觉。
学习书法,诸体皆难,写草尤甚。草书写的好,龙飞凤舞,异彩疑辉,包文含质,是最能体现书写者内涵情操的字体,也是最有书法艺术感觉的字体。
咱们品味下图草书
该草书小品字形还是很象草书,章法尚可,用笔就不适合写草书了。书谱云,章务检而便,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流而畅。
中锋用笔,是书法的根本宪法,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心。
该幅作品看似流畅,如行云流水,白驹过隙,实则不过加快了书写速度,再加上草书字外形尚可,给人以畅快淋漓的***象。
这幅草书最大败笔是满纸侧锋,导致线条飘滑,点画浮躁,墨不入纸,不堪深究。
方笔应用也多,草书宜圆笔,更能表现顺畅痛快的意境。如怀素自叙帖,引篆入草,笔走龙蛇,在急风骤雨中直抒胸臆,展现草书的痛快淋漓,完美诠释草法魅力。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至理名言。
在下也写毛笔字,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也写不好,请批评!谢谢!
写大幅大草有什么诀窍?
上图为草圣张芝的大草作品《***帖》
写大草的诀窍,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心选择好作品内容
用八尺宣纸创作大草作品,一定要选好作品的内容,字数少是不行的,可选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也可选苏轼的《赤壁怀古》;还可以从四书五经中选段、选句。大草,并不是字写大了就是大草。大草,只要符合大草的书写法度,就是大草。
上图亦是东汉时期张芝的大草作品
第二,用心“经营好一张纸”
书法创作,实际上就是在经营一张纸。用八尺宣纸创作大草作品,应在章法布局上下功夫、“做文章”。在创作时,要做到意在笔先,注重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之间的合理布局以及呼应关系,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高雅,有艺术观赏性。另外,根据章法布局需要,正文可以书在落款处,落款也可以写在正文中。
欢迎关注交流,更多高质量内容等着你!
很多人学了很多年大草,临遍了各朝代的草书,自己创作起来,东旭西素南王北傅,单看部件,好像是那么回事,但是整体看全幅作品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就是没有掌握草书的正确打开姿势。
那么什么是大草的正确打开姿势呢?分为三步,第一步,打好基础;第二步其他书体区分开来,形成个人风格;第三步:功夫在字外,获得神***。
先说第一步,草书要打好基础,笔者推荐从王献之的《草书九帖》入手。这九帖,是刻帖,但是刻得很好,包含了草书的很多基本要素,学这九帖,营养价值很高,起步高,路子正,不易走偏路,就像行书学《圣教序》,很多人不愿意学《圣教序》,但是多年之后,发现自己的基础不行,还得从《圣教序》入手,但这个时候,手写油了,已经不听使唤了,笔下很难获得《圣教序》的营养和精华。同样小草要认真学一下王羲之的《十七帖》,大草应该认真学好《草书九帖》,其笔法和结构布白都要去认真学习,笔法参取张旭的《古诗四帖》以圆厚为主,结构上可以比照《圣教序》来学习揣摩,这是技术的基础,是外功,架子扎实了后,还须用心剔除笔下的“三伪艺术”成分(谎言、妥协和御用合称三伪),这是内功。
第二步,就是要努力把握大草的[_a***_],如何把握,就是以王献之的《草书九帖》、怀素的《自叙帖》等草书为基础,学一下小草和行书,认真体会大草书的特征,大草与小草有什么区别?与行书又有什么区别?然后以这些特征为基础自己拓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连大草的基本特征都没把握好,就去搞独创,很可能堕入丑书、江湖书甚至三伪艺术。
第三步,任何一门艺术,要想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同时是思想家,没有新的独特的思想体系,注意是体系,不是个别独特思想,很难想象其作品有多表面。所以功夫在书外,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文明和思想,与世界最流行的思想争论,得出新的,正确的,符合人道主义的东西,为自己所用,不仅是要去学美学,各种思想都要学习一下,为了艺术,拼命也要去学,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内涵才深,才会避免浅薄和肤浅。
欢迎关注交流,更多高质量内容等着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间距要求多大最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间距要求多大最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