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涂鸦临摹素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涂鸦临摹素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三大行书,是扎实基本功背后的草稿,即兴创作该如此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书法史上三大行书都是即兴之作,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来看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以及苏轼的《寒食帖》都是属于这样的创作。
这是不是说中国书法最好的创作状态就是即兴之作呢?我认为是这样的,但是又不完全是这样。
首选,我们来说说,即兴创作的好处。
确实我们看中国书法史上所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都是即兴之作,甚至在当时也很难称得上艺术作品。
即兴创作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最大程度的给予艺术家、书法家充分的创作自由,让他们的艺术作品表达他们想表达的、自然而又真切的感觉。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欧阳询的书法,就可以明白了。欧阳询楷书的碑帖《九成宫》和《化度寺》是他的代表作。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化度寺》虽然遭受毁坏,已经漫漶不清,但是历来评论家、书法家对这一碑帖推崇备至,甚至认为这一碑帖远比《九成宫》好。尤其是赵孟頫 那更是盛赞化度寺。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仔细推敲就可以得出原因。欧阳询在写《九成宫》的时候,是给皇帝写的,因为这一书法创作的背景就是为了给皇帝唐太宗歌功颂德。难免会有紧张、被束缚的感觉。写不好,皇帝龙颜一怒,掉脑袋怎么办?所谓伴君如伴虎,笔毫未必挥洒得开。
但是《化度寺》就不一样了,是个一个民间寺庙写的,当然对于佛 ,自然不能怠慢,但是相比于给皇帝写会带来性命之忧,给佛歌功颂德就显得更为自由和虔诚多了,艺术家更容易调动感情,创作出杰作。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常常与佛、***等宗教分不开的原因,而宗教题材,也容易出好作品。
所以我们清楚了这一点,再来看三大行书 就比较清楚了。《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醉的状态下写就的,《祭侄稿》是颜真卿血与泪以及家仇国恨的产物,《寒食帖》充满了苏轼的人生苍凉,这些书法作品,都是出自个人的经验和个人感情的书写,自然其思想和艺术价值高。
并不是,《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醉的状态下写就的,当时酒醒过后,他想修改也始终没有这之前的好,《祭侄稿77是颜真卿血与泪以及名仇国恨的产物,《寒哈帖》充满了苏找人生苍凉,这些书法作品,都充满了作者人生的体验和情感。因些艺术来源于生活,超越于生活,应该是书法创作的真谛。
很多写字的人都有一种体会,偶尔闲窗自适,兴之所至,铺纸泼墨,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正式创咋,一意求好,却写不出如意作品。
这其实涉及到书法创作的一个话题:有意还是无意。
所谓“有意”即具有工的特点,一点一画,笔意精到,法度备全,十分规矩,创作态度比较严肃,以理法为尚,具有人工之美。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
所谓“无意”即具有不工的特点,一点一画,笔意潇洒,不求备全,但求意到,创作态度比较自由,以意趣为尚,富有天然之美。比如天下三大行书。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太放,不能信笔作书,随手涂鸦,而应笔笔着意,字字用心,否则易滑入佻浮狂野一路。
而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太拘,着意则滞,笔为意拘则死,贵在顺笔性,心手相合,意法交融,于“无意”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题目中所言的三***书,其初非用意,随意挥洒,却百态横生,“无意”中不求工而工,达到了一种很自然的效果。
这些书稿,意不在书,在创作心理上完全超越了法度的束缚,从而达到了创作上的自由。看似无意却意蕴无穷,看似不工却不离规矩。
其实,“不工”“无意”只是一种***象,正是由于作者在深厚的功力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无法”不是没有法,“不工”不是不能工,而是意不在书,不设成心,因势变化,以成其妙。
学习草书,临摹什么字帖好?
谢邀!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行草,行草书法简单地说就是行书与草书的结合,兼具行书与草书的特点。
行书代表作品: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草书代表作品:
2、怀素 唐 《自叙帖》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个人喜好更重要,初学建议:
1、从魏晋王羲之学起,先学王书《圣教序》,再学王羲之手札,再《十七帖》、《兰亭序》
怀素《论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
米芾行书
黄庭坚手札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
草书的难度,比楷书的不同。楷书的难,在于工整。草书的难,在于通篇的局势。楷书步步为营,草书气韵流畅,贯穿全局。所以,要练习草书,就要训练自己的整体布局能力。单字练习,是认识草书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以集王羲之草诀百韵歌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练习。主要学习草书的字形结构和部首代用方法。掌握了草书的基本书写结构后,再进一步加强布局的练习。这时期应该广泛的多看传世经典的书法作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只局限于一家一体。利用已掌握的笔法基础和结构书写方法,加上自己对草书的理解,进行创作。书写的内容一定要烂熟于心,使书写的过程中一气呵成,气韵相连。
《十七帖》和《草诀歌》,然后是孙过庭《书朴》《淳化阁帖》,然后是张旭和怀素,智永等的草书。主要是做,是因为《十七帖》最经典,法度谨严,用笔如楷。《草诀歌》有利于我们对草书符号的识别和记忆。
我们看《十七帖》中的作品,无论点画线条结构章法,技法和法度几乎和楷书没有什么二致。起转承合清清楚楚,思维清晰,脉络明快。线条符号精微细腻。楷书点画或偏旁部首经过省减遗留下的符号,仍然能够感觉到楷书点画偏旁部首的遗蕴,通过《十七帖》的临摹可以让我们精致精准精到掌握草书的技法,而避免误入歧途,面目如鬼画符甚至不可识。由于草书是高度省减概括的符号化的书法,因减到了极致,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草诀歌》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非常便利我们识记草书符号,辨析部分草书的细***化和区别。但《十七帖》和《草诀歌》都是刻帖而不是墨迹作品,所以,学会草书最好能够临摹学习一下墨迹草书书法。以避免线条太过至钢缺少温雅之气,正所谓刚柔兼济,方为至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涂鸦临摹素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涂鸦临摹素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