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楷正楷草书结合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楷正楷草书结合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那种笔画连接在一起写的字叫什么字体?
行书或草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书法作品的正文,可以书体杂糅吗?比如草书夹杂楷书?
《共性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才有美》
(一)楷书种类
通常来说楷书大家的印象可能是规规矩矩的唐楷,事实上还有的楷书是很流畅的,比如魏晋小楷手札,大字阴符经,智永千字文,米芾小楷等等,这些楷书都是很有流畅性的带有行书味的楷书。
从统一的角度来说,流动性强的书体应该和流动性的书体放在一起。
(二)试着利用反证法分析唐楷和草书能否放在一起。
可不可以这样写手札或者作品,文章开始几个唐楷,然后后面都是草书。比如拿柳公权举例,用柳体楷书《玄秘塔碑》中的字加上《蒙诏帖》中的行草书,组合成一篇文章。显然这种玩法我们看起来不舒服,让人感觉不伦不类,毕竟草书都是和流畅性强的书体放在一起,写起来才流畅。好比一个人开车,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踩刹车,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提速减速,否则会被后面的车撞车,说到这有些神经质了。
(三)那我们应该怎样做?——用流动性去统一
但是可以把流动性强些的行楷(比如魏晋行楷,大字阴符经,智永千字文,米芾小楷)和行书、草书放在一起,这就很协调了,王羲之的手札通常是这样,开篇几个行楷,然后行书,草书,这样就统一起来了。
我们对正常的书写有一个比喻“行云流水”,没看见天上的云一停一停的,速度比较流畅,没看见流水忽然停了,又忽然流动。
这就是书法的速度问题,才会写起来很舒服。
我们知道最早的书体是篆书,依据篆书而产生隶书,这两种书体都曾经作为正书使用,***如篆书中出现隶书就不伦不类了,但隶书中偶尔使用篆书就不会被人笑话,相反更显高古,有句话能有力证明:篆隶不分家。
隶书快写有了章草,进而有了草书,楷书和行书相对晚一些。
在篆、隶、草、楷、行五种常用字体中,篆、隶和楷书都是正书,往往独立使用。篆书最纯正,不能掺进去其它书体。隶书可以加篆,但不能有楷法。楷书从隶书而来,本身带有隶书的笔意,个人觉得可以掺进去隶书。
现在我们认为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草书的慢写,往往把行书放在楷书与草书之间,事实上这样学习也没有什么错误,***如还有什么书体,我想应该有“行楷书”和“行草书”。
书法界的“风搅雪”或是“雨夹雪”就是楷书中带有行书或行书中带有楷书,以及行书中带有草书或草书中夹着行书。
在弄清书体的发展进化过程之后,后面的可以融合前面的,前面的则不可以出现之后的这该算一个原则。
个人学习体会,欢迎互相探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楷正楷草书结合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楷正楷草书结合的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