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颜真卿楷书字体涂鸦教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颜真卿楷书字体涂鸦教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简写?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
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颜真卿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不懈练字。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加上他日复一日,刻苦努力让他练就了一手好字,从而一举成名。
颜真卿的故事有:
1、御史雨
颜真卿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巡查至五原。当地有冤狱很久没有断案,天又干旱,颜真卿***冤狱后,天降大雨,五原的百姓称此为“御史雨”。
2、劾罢县令
颜真卿巡查河东时,上书唐玄宗李隆基,弹劾朔方县令郑延祚在母亲死后三十年还未将其下葬,李隆基诏令终身不录用郑延祚。听闻此事的人都感到害怕。
3、不屈权贵
安史之乱时,任御史大夫的颜真卿仍遵守礼法,弹劾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及广平王府都虞候管崇嗣等人,使百官因此奉法守礼。晚年因刚正直言而相继得罪于宰相元载、杨炎、卢杞等人,最终因此遇害。
4、改善风俗
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县里有个叫杨志坚的人,酷爱学习,但家里贫困,不为乡人所了解。他的妻子因为钱财的供给太少,向他要休书离婚。杨志坚写了一首诗送给她说:“当年立志早从师,今日翻成鬓有丝。落托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迟。
金钗任意撩新发,鸾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他的妻子拿著诗,到州里去办理官府的公文,以便改嫁。颜真卿在评判的公文上说:“杨志坚很早就钻研儒家学说,很有作诗的名声,心里虽然羡慕高高地考中科举,自身却没有享受到一点俸禄。
书法童子功如何正确练就?
谢谢朋友的邀请。童子功重不重要甚至存不存在的问题,书法圈曾有过争论。比如启功先生就不认同“童子功”,而当代知名女书法家孙晓云则是特别关切“童子功”问题,并在其书法言论中多有提及。童子功的问题,我赞同孙晓云的看法,天生天养确实过于粗放笼统,“起跑线”的观点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少儿学书,基本功的问题绝对是值得重视的。
童子功的练就与成人学书法打基础不尽相同。成人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对经验的运用,是少儿难以启及的。但少儿学书的优势在于仿学能力强、技能生成速度快。因此,练就书法的童子功,就是要紧贴这些规律,才能尽其智力而学,不会揠苗助长。
第一是重模仿早临摹。少儿学书打基础,话不用多讲,直接从规范书写姿势、执笔方法入手,临摹先走起来。按照摹红、对临、通临的顺序,坚持临大字。要持久,有规律,还要保证一定的量度,这样才有更好的“累积效应”。
第二是先专学后求宽。打基础的阶段,贵在学专学深学实,学颜就一直学颜,学欧就长期学欧,不要频繁更换,学好一家再看再说。小朋友模仿力强,但是忘性也大,抗干扰能力也相对较弱,学太多太宽,容易嚼不烂,还反受其乱。书读百家,取舍扬弃,那是后学阶段的事情。
第三是先技能后理论。小朋友就是要多模仿多书写,不必给他讲太多的东西,把笔用好了,线条写实了,字写像了再谈道理和规律。不要轻视小朋友的模仿力与总结梳理能力,要让他在学习中有自己的主见,形成自己的书法观。
抱庸浅谈,一家之见,仅供参考。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颜真卿楷书字体涂鸦教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颜真卿楷书字体涂鸦教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