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莞最丑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东莞最丑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见到的最美学校校名书法是什么?
分享一下广东省高校校名题写
华南理工大学:华工校长李元元先生题写
暨南大学:***元帅题写
华南师范大学:毛主席集字
南方科技大学:李政道先生题写
华南农业大学:***题写
深圳大学:***题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集字
广东海洋大学:前广东省***卢瑞华题写
在我心目当中莫过于母校鲁迅美术学院了,气势宏大的门头上这六个大字对于我是最美最值得怀念的,它也是1938年建立于延安,***当时为美院题写的校名,具有着历史纪念意义。
这几个篆刻是什么字,这章是谁的?
谢谢你的邀请。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问的篆文是孔子的一句话“游于艺”。这是谁的印章,真难于知晓。
看了朋友的回答说是广东人邓尔雅,真不知道有这么厉害的一位大学者篆刻家。
不过据介绍,他的外甥是现代文字学家容庚先生,那就非常景仰邓尔雅先生了。
我看了他的印,确实功底深厚,印文的书法取自三国时代吴国的碑刻《天发神谶碑》,这个碑刻作于天玺元年(276)是篆书系统风格独特的一个碑刻。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篆刻家吴熙载就学习过这个碑。现代篆刻家齐白石也是学习这个碑的。
邓尔正学习取法《天发神谶碑》是一种慧眼。
这个印布局疏密合理空间错落,字的大小也错落有致,突出了一个“游”字和“艺”字,足见主人在一方印语之中,寄托的人生感慨与欢乐是非常丰富的。
不过,边款的“丙申之秋”这个干支纪年,与文章介绍有很大矛盾。
据前面楼主朋友介绍,邓尔雅的生卒是(1883-1954),但是,1954年的农历干支是甲午年,丙申是1956年。
而上一个丙申年是1896年,邓尔雅先生应该只有13岁多,还不到14岁。真是邓尔正13岁的篆刻,那就非常宝贵了。因为,只有13岁的一个孩子,能够这么用心与艺术,而且章法安排如此周密,实在是有一些艺术天赋的。这枚印章足足陪伴他走过了42年的漫长人生,这就是一个奇迹。
谢谢悟空邀请。接题后已有六位同仁作答,他们与我鉴定的结果是一个答案,而且对邓尔雅这个篆刻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都作了教科书式的介绍,已经很完美。这个问题恕我不再费此笔墨了。谢谢
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印文释读:篆书“游于艺”——邓尔雅篆于绿绮园中 ,岁在丙申孟秋。
【作者简介】
邓尔正(1883-1954)原名名溥,后更名万岁,字季雨,号尔雅,别署宠恩,以号行。广东东莞人,生于江西。壮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久居广州,晚年居香港。富收藏,擅金石考 订,与甥容庚、婿黄般若常切磋。善诗词,书法清新明快,画亦见功力,对文字训诂学颇下功夫。
篆刻宗法黄牧甫,印文融古籀和秦、汉、六朝文字于一体,刀法生辣犀利,布局善虚实变化,是黟山派在岭南的继承者。
著有《文字源流》、《邓斋笔记》、《艺觚草稿》、《绿绮园诗集》、《集唐宋诗联》、《聊斋索引》、《篆刻卮言》、《印雅》、《邓斋印谱》等。
谢邀。
上图朱文印:游于艺;
边款:邓尔雅篆于绿绮园,中岁在丙申孟秋。
未及考证,以进一步探究真伪。如果是提问君的家藏,所得甚幸。
邓溥霖(1883-1954年),字季雨,号尔雅。书画作品多以号落款,所以以邓尔雅闻名于世。邓尔雅先生擅长篆刻,工善书画,是“南社”诗人,但主要还是以治印驰名海内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潘达微等创办《时报画报》、《赏奇画报》,可算得上早期艺术“报人”。著有《绿绮园诗集》、《文字源流》等,后人汇编了《邓尔雅篆刻集》。
邓尔雅先生家学深厚,精通“小学”(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其父邓蓉镜,与篆刻名家黄牧甫交往甚密,邓尔雅先生也自称为黄牧甫***。虽然他未得黄牧甫亲炙,但艺术成就尚能与黄牧甫抗衡仲伯,源于深厚的文字学和书法底子。
邓尔雅先生之所以在篆刻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与他追求艺术的主张休戚相关:
上追甲金石,旁及陶瓦砖,三代同风气,印人所以传。
原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在《沙村印话》对邓尔雅治印有此评价:
书法讲意在笔先是什么境界。而意在笔后又需做到哪些?
茶韵書齋应答,书法意在笔先是指书法创作心理状态与书法创作的关糸。创作前对创作的诸要素:如字形大小,笔画轾重,俯仰向背,通篇布局等有综合的思考,意在笔先体现了书法创作的理性要求。意在笔后就比较复杂了:是通过书写节奏的变化使书法作品表现的韵律,气势出现层次。意在笔后是书法创作的灵动多变约意念,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強,一波三折,笔断意连等等笔意都是意在笔后所进行的。浅見请指正
意在笔先,就像制作物品机器,先构图成型,
作品朝这方面进展,最后完成,机器完成了,再做什么?当然是充电,加燃料,填充能量,才能作业或者说有用处,有价值。
书法的意在笔后,也是这样,输入的是作者的能量,精神的力量,情感思想的能量,或者精气神,生命力。作品才能活。
只不过书法作品不断的意先笔后,然后又跟上意志能量,不断的前行。而机器是最后补充连接能量。过程有点区别,运行的道理又是相同的。
所以说,西方发展科技和我们构建文化,修行自我,方向不同,目的却是殊路同归,优劣互补。
所谓意在笔先,就是在创作作品前要有基本的设计构想,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书法艺术都是如此。书法作品创作前更是如此,首先心里要有数:写什么体、章法布局怎么安排?等都需有前期具备充分的思想准备,然后一挥而就潇洒自如的完成作品。
唐朝今草***孙过庭先生曾经在他的《书谱》中提过在写字的时候的“五合”问题,即:“神怡务闲、感惠询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还有“三乖”之句等。
意在笔先就是虔礼先生所说的:“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意在笔先与后,其重点是意、即人的意念的先知与后觉。
书画作品的先可分为;
1、思想意识的轮壳;
2、内容;
3.所要表达的思想指向;
4、技巧;
都要有预设的目的和胸有成竹的意念,就是古人所谓的境界。
书画作品的后,也是随,即特定环境下即人即物的应酬。
友好。问:书法中的“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需注意的问题。关于意在笔先的问题本人已经在上年作了评析,这里不做重复。只补充两点:
一,修造需择期定日。人们在修造房屋时,按照民间的风俗习惯,都需要选一个吉利的日子,什么时间下墙脚,什么时间过大门又是什么时间过小门等等,一旦决定下来工匠们用笔记下,按时实施,并不得有误差,这就是修造前的准备工作,简称为“意"。书法中的意在笔先,也是同样的道理。字体字形大小,五体书法的种类和笔势,篇章结构和韵律等等,都要有所顾及。
意在笔后,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这全靠个人才智及“天聪之明"。就像到河岸钓鱼一样,这个鱼窝鱼不上钓又换另一个窝子,换来换去沿着河道寻了个遍,终究都没有钓上鱼来。因为,你没有钓鱼这个意向,也不懂钓鱼需种鱼饵这个道理,怎么能钓上鱼来呢。
看见许多的有实力的书法人,书法时勿需考虑再三,下笔流畅,落草生根,风驰电掣般的神气,字字铿锵有力,妙无***,这是为什么呢?正因为这些人都是书法中的实力派,技法超群。你可能万万都没有想到,书法之前,“意"早在这类书者心里生了根,也开了花结了果。往往被许多人误认成是“意在笔后"。所以,无论做什事,必须先有意而后行之有效的。由于不在意,书法中的意在笔后往往还体现在一般的书写者书法中,如书法中的错别字,漏字,重复句字,落款等等上的问题,这些都要用心改正过来。
山东历史十大科学家?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贾思勰 益都(治在今寿光)人。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莞最丑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莞最丑的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