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笔行书写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毛笔行书写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我们该如何理解?
楷书如行,说的是虽写楷书,但是要有行书笔意,点画要灵动,不能死板。
行书如楷,说的是虽然行笔速度快,但是根基要稳,骨架要正,如挑芭蕾舞,无论一只脚尖儿还是两只脚尖儿着地,无论空中绕几圈,都得“稳”。
行书如楷,楷书如行,这是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行草书基础不错后,其行笔节奏势必影响正书,点画不可能再和以前那样规规矩矩写了,一横会很随意,所以比平常死板的写一横,会更加灵动自然,整体也就有动态,有生命力。
启功说的:楷如行,行如楷。这句话不是一个目标,也不是一个追求,而是到一个水平之后的必然结果。
楷书与行书,其笔法的法,是不变的,永恒的。怎样用同样的笔法,写出两种不同的书写体?是一个值得关注研究学习的书法问题。书法的笔法,就是“五个点"的运转规律,用这个运转规律如何写出楷书和行书,概括的讲:竖点和左垂露右垂露结合的比率数高于竖点和撇点捺点的比率数为楷书,反知为行书和草书。启老先生说的“楷如行,行如楷“,就是说,楷中有行,行中有楷,没有的绝对的楷就是楷,行就是行,启老多年的书法经验,告诉人们书法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不变是书法的法,变是书者个性展现,这个变,时时处处,每时每刻,都会变。
啟老云"楷中行,行中楷"是借鉴唐人孙过庭书谱中"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而脱胎悟出。继而孙氏又云"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縱横"。指楷与行,行与草的书写关联。我认为楷书是基夲,如婴儿学步,基础扎实,方可向行楷过渡,继而行草,向狂草飞跃,逐步升华,由量变到质变。仅管后人杨绛对此有一孔之疑,认为孙氏把"真"与"草"颠倒过来,但不足为取之谬也。啟翁之言在于楷书基夲功过后,向行书升华,作品要以楷书使转,提按顿挫写行书,反之行书之行云流水之用笔节奏带动楷书之四平八稳,二者是互补有无。学书忌太正,宜大尐粗细,润燥虚实,参差其间。左重右轻,左润右燥,上燥下湿,左高右低,左低右高等等,方显靈`气飞逸,润笔生华,可称神品。兴致则翰随心意飞,情从筆下露的最高境界。拙言仅供参考。
启功先生说的"楷书如行,行书如楷。"主要是指书写的节奏快慢问题,有疾有涩。冯武在《书***传》中说:"八体之中,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手,得心应手,妙出笔端。”能把握好书写节奏的字较生动。
意思是指书写楷书多行书笔意,少刀刻味。笔势生动,字势有凌空飞动之意。董其昌道:"作书最忌位置均匀,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
例如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楷书《阴符经》。以行入楷,有一些行书的特点,从速度、笔画的牵丝映带和呼应关系方面可以看出。点画挺拔飞动,用笔精妙,结构熟练,优雅婉丽。
(褚遂良楷书大字阴符经)
写行书如果速度过快,易产生飘浮油滑的毛病,写行书应有楷书笔意,速度适当,(但笔速始终还是比写楷书时稍微快一些,不能生搬硬套。)笔笔书写到位,才能入木三分,遒劲有力感。写行书适当用楷书法有可取之处。
例如唐代书法家李邕所书的《李思训碑》,以楷入行。方笔和折笔在此碑中应用较多。注重骨力的表现,书写速度不是很快。康有为称其"寓奇变于规矩之中。"这个"规矩"也包涵有楷书法度的这层意思。
行书的笔速对行书的风格形成有影响。和书家的性格、作品的意境、书写时的情绪有关。如米芾的笔速较快,但也沉着。
(米芾行书致伯修老兄尺牍)
(米芾行书晋纸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笔行书写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笔行书写什么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