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体后行书字体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体后行书字体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成人速成行楷行书钢笔字帖哪种好?
选字帖。初学者建议还是从楷书开始练习,因为基本笔画还没掌握,就仓促练其他字体,会在笔画和字体间架上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像 田章英、司马彦、卢中南、庞中华等书法大家的字帖都是很好的
有人说楷书练好了行书不用练了也能写好真的吗?
首先。虽然楷书,行书,草书,篆书和隶书都是书法。但是每种字体都有每种字体的笔法,字法和章法。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化。
其次。不能简单的理解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这是完全不对的。欧颜柳赵4个楷书字体结体用笔还还不同呢。
第三。即使是行书。学米学苏学黄学蔡,也是要各个单独练习和临摹的。因为每个人的特征,用笔,结体都不一样。
有人说楷书练好了行书不用练也能写好,真的吗?
谁说的?田英章的楷书好不好?如果田英章只是个别现象,跟田英章学习楷书的人,据说达到八千万,有几个能把行书也写好?这个数量可是相当的庞大了,十几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人学书法,而且还是学的田英章,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单独的就说楷书与行书的话题。
按理说,楷书和行书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写好了楷书,能够很顺利的过渡到行书,但不是不练习。大家要分清楚了过渡和写好的概念。
传统书法中楷书分有两个大类:碑版书和翰牍书。翰牍书是日常所用,碑版书很少用。我们今天的书法则恰恰相反,基本上都是学的是碑书。四大楷书中,欧颜柳的楷书都是碑书,只有赵孟頫的楷书是翰牍书。碑书记事,翰牍叙情。碑书要求工整,准确。翰牍注重情感,书写灵动活泼。由于翰牍书本身的性质使然,转化为行书能够做到无缝衔接。所以古代书法家人人都擅长行书。而今天学习楷书的人,很难直接从楷书过渡到行书。
我总结了四十余年的书学经验,在专栏《从楷书迈向行书的密钥》中,把楷书过渡到行书的用笔详细的示范讲解。其实,关键就在收笔这个环节。现在的练习楷书的人,把每个笔画都收死,和下一个笔画缺乏呼应。在我的专栏教程中,给大家示范虚笔在呼应中的作用。明白了虚实,过渡到行书就很容易。不明虚实,楷书写成一朵花,也不可能写好行书。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楷书的书写速度如行走,行书似跑步,你说会走路了,跑步不用学没事吗?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光会楷书还是不够的,去年底,单位组织送春联下乡,现场书写,里三层,外三层,如果写楷书要写到猴年马月,再说碰到不识货的,还会笑你字写得象小学生一样,真是吃力不讨好。[捂脸][捂脸][捂脸]
这个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楷书和行书它的笔画,结构,章法等等都有很大的区别。
只能说楷书练好了,从某一方面来说,对于字形的结构来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不是直接就说行书也会跟着练好了,那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每一种字体都有每一种字体的规格要求和章法等等不同。
楷书的笔画工整简洁,结构紧凑。而字型显得很呆板。
行书笔画相对来说简化一些,h字的形体有相当丰富的变化,写出的字具有10分的活力,表现力也10分的突出。
两种字体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练习书法,贵在坚持,不一定说练好某一种字体,就和其他的字体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完全要看学习书法的人的功底和投入学习的时间和方法来决定的。
要真正的成为一个书法界的优秀的创作家,就应该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多学习古代的字体。在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之上,创造属于时代的美好的艺术品。
“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楷书、行书怎么融合一体?
楷书当行书写指的是写楷书时注意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内在映带、呼应关系,字比较有精神,不至于字无生气。以具体作品分析,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赵孟頫的楷书《胆巴碑》《妙严寺记》等。他们把行书技法借鉴融入到楷书作品中来,书写此帖时很注重笔画呼应关系,充满节奏跳跃,整幅作品挥洒自如,行气十足,笔意华美,有空灵之气。这些幅作品是楷书当行书写的经典作品。
行书当楷书写指的是写行书时,毛笔的笔尖要顶着纸面写,力送笔尖。仍有写楷书的提按、快慢、轻重节奏用笔特征。行笔不能过快,否则笔画飘浮乏力,我们再来看看王羲之《兰亭序》,文征明《独乐园记》等。他们是以楷书架构为底,加以笔画连接,写出行云流水、俊秀挺拔风格。点画形质好,笔笔到位,苍劲老辣。楷书厚重沉雄,骨力劲健的特点在此帖中展露无遗。这些幅作品是行书当楷书写的佳作。
楷书技法和行书技法可以互相借鉴融合,学习书法可以二种书体一起学。依个人爱好分清主次,从而有效提高书写水平。
“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这句话原话来自启功先生的《论书札记》,原话是:“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强调楷书的法度和行书用笔的笔势问题。
行书宜当楷书写
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写行书,一是行笔流畅,能够抒发自己的情绪,写起来感觉也很潇洒字如;二呢,它又不像草书那样难学,还要记住很多草书的符号。
但是,写行书最容易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味追求飞扬的气势,把字写得散了,或者写得没有法度了,连笔画的位置关系都丢了,让人看起来甚至都不知道你写的什么。
因此,启功先生认为,写行书的时候要当写楷书那样,点画的位置摆放、聚散关系都要符合一定的法度。写行书如果失去了法度,书写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楷书宜当行书写
初学楷书的时候,我们临帖的时候往往是看一笔写一笔,我甚至见过一些所谓的名家,写一个字要分两次蘸墨。而且学楷书的很多都是临摹的唐楷,多是碑刻法帖,很多笔画之间的笔势关系都看不清楚,因此写楷书的时候往往一画是一画,笔画之间很少笔势的呼应。
因此,启功先生说写楷书的时候要像行书学习,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呼应、顾盼的关系,这样写出来的楷书才不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点画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生动的。所以,启功先生有一句名言:“透过刀锋看笔锋”,也有这个意思。
因此,在我们学习唐楷的时候,不妨看看赵孟頫留下的一些楷书作品,看看他的作品中,点画顾盼的关系,你就理解笔势的问题了。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体后行书字体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体后行书字体推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