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争强好胜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争强好胜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可以“秒杀”楷书四大家吗?为什么?
说实话,这种问题一般都是外行提出来的,真正懂书法的不会拿这些书家这样去做对比。古人说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说文化艺术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比较高低上下的。因为每个书家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年龄不同,不同时期对书法的审美理解也不同,所以不能说王献之的书法就“秒杀”楷书四大家。
首先我们说王献之书法水平高吗?确实高,和他的老爸王羲之一起并称“二王”,后世书家学书法往往都以二王为宗,向他们取法,所以他的水平肯定够高。献之是在学习羲之的基础上拥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然后又能学而化之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在书法史上,献之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楷书四大家,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他们以二王为基础,吸取二王的技法,结合当时的情况和自身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面貌。每位书家的书法特点都是十分鲜明,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在书法史上也都写了浓重的一笔。
赵孟頫的那句话是最好的解释“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后世书家向二王主要学习的是用笔之法,而根据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和自己对审美的理解创造了不同风格的书风,这才使得书法千古相传,百花齐放。所以那不同时期的书家做这种对比毫无意义。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多高?
梁武帝对王献之的评价是:“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从这个评价上来看,梁武帝对王献之书法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在与钟繇做比较时,梁武帝明显偏向钟繇,不但看轻子敬,连王羲之也不及钟繇。他说“王羲之在临写钟繇书法的时候,势巧形密。而独自写的时候则意疏字缓”。说学王献之的人如画虎,学钟繇书法的人如画龙。
对王献之书法大加贬斥的人,则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是这样评论王献之书法的: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软。
李世民对王献之的评语可谓是一贬到底,巴不得再踏上一只脚,让王献之永世不得翻身。王献之书法之所以不受帝王们待见,原因是其放纵不羁的风格,与帝王们的统治理念不相苻合 。他们需要的是不激不厉,志气平和的王羲之这样的风格。
他的书法水平能不能秒杀楷书四大家?书法不是比武,可以过招来决出胜负。秒杀这个词并不能用于书法评论中。从技能上来讲,王献之得到的是书圣王羲之的亲传。而楷书四大家,是间接的学习王羲之。五个人都学王羲之。从学习途径上来看,王献之占压倒性优势。但是,王献之有一个重大的弱项,年龄。他仅仅四十三岁。而欧阳询,柳公权,都超过八十岁,颜真卿七十六,赵孟頫也活到六十九岁。
时间的长短,是书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王羲之书法,也是晚年才进入佳境。虽然王献之天赋异禀,在中国书法史上,算是最年青的顶级书法家,又有书圣的父亲。如果不是年龄太短,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真的会超过王羲之。人的命运不同改变。楷书四大家,他们都人书俱老。论天赋,他们不及王献之。论学习条件,也不及王献之。但是,他们的年龄,使他们弥补了与王献之的差距。如果把他们四个人四十多岁时的书法作品去和子敬比,那么真的全部都要被“秒杀”。
这个并不好评价,因为楷书四大家是四个人,每个人的水平和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很难这样比较,只能把楷书四大家作为一个整体,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上做一个一个比较。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楷书四大家和王羲之他们5人都是学习的王羲之的书法,他们的书法都或多或少的受过王羲之的影响,尤其是褚遂良和赵孟頫,更是得王羲之真穿,
王献之《中秋帖》
但是在书法史的地位上,他们四个和王献之的地位可差远了,王献之可以和王羲之并列的,他们并称为“二王”,谈及当今书法,不得不提“二王”,二王成为了帖学的代名词,是帖学书法的开宗立派者。而楷书四大家只是“二王”书法的学习者、继承者。和王献之是没法比的。
王献之能够和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不是因为他是王羲之的儿子,而是因为他在书法上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变古法为今法,王献之年少时就已经看到了书法创新的需求,他劝王羲之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本身是喜欢飘逸流媚风格的,无形中促进了书法由古到新的转变,他对于草书的连绵书写做出了自己的发展,自创“一笔书”,直接开创了“狂草”的先河,后来直接影响了唐代的张旭和怀素的书法。
另外在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王献之自创外拓型笔法,这他父亲的“内擫”正好相反。就比如他的行草书《鸭头丸帖》,写的自由、奔放,中侧锋并用,笔势跳跃、连绵不绝,潇洒流畅。这种水平即使在魏晋时期,也少有人能及。
王献之《鹅群帖》
谢谢邀请,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欢迎关注不二斋!
这问题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其一,书体的不同。王献之为人称道的主要是行书、草书;楷书四大家重点在于楷书。尽管都是书法,但毕竟有所区别。就如今天,同样是玩电脑的,一个擅长打字,一个擅长玩游戏,水平都很高,你说谁的电脑水平高?
其二,单就创造性来说,王献之在行草书方面的创造性,应该比颜柳欧赵要强;而在楷书方面,四大家的成就应该更高。这是时代的产物。
其三,关于时代性,还有一点值得说明——后代超越前代名家的,几乎没有可能,最多就是并列。比如王羲之,到现在为止,行书方面谁超越了?最多就是“二王”并列。颜真卿的《祭侄稿》,不过是天下第二,也没有并列第一。赵孟頫楷书功力深厚,不过并列了“楷书四大家”。如此而已。
***如你练书法,水平很高,备受当代人推崇,但谁能说、谁敢说你的行书水平超越了王羲之、楷书水平超过了四大家?
要说秒杀四大家,很难说;要说秒杀我辈未窥书法门径之人,这可以。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一般认为仅次于其父王羲之,但说秒杀楷书四大家,肯定有失公允。羲献是晋代书法家,开创了目前为止中华书法史不可逾越之高峰,书法综合实力在历史上当首屈一指。但从王献之流传下来的法贴来说,书法水平和成就主要在行草书方面,并不是在楷书方面。而楷书四大家即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是世所公认楷书界的四座高峰。欧体字的秀美、颜体字的雄壮、柳体字的坚挺、赵体字的洒脱,相关法贴历来是学习楷书之必备,是学习楷书绕不过的范本。正是因为有了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成铁翁刘等书法大家,才形成了中华汉字书写史绵延壮美的画卷,创造出了世界文字书写史上的奇迹!
谁能告诉我书法中的禅意到在哪里?
首先不能从高僧写字来看禅意,那样,就如同看书法老师写的字自然是书法一样,有失偏薄。
其二, 中国文化讲究禅意,明确表现是从唐代王维开始,把佛教中的朴素道理运用到诗的写作中。
其三,书法中的禅意,要略后到宋代,等禅意在诗词写作中普及了,书法才开始以尚意的角度,审视唐代从楷则草法上讲书法讲到极致,是否还有法度之外的天空?所以借用了禅意的意向、顿悟的喻理。到元明清三代,把禅意上升到了笔法雍和韵致、中庸得正的理论高度。
其四 ,现在所说的书写的禅意,已经脱离了以上这些,开始借用欧美后现代主义、东亚岛国的崩毁艺术等视觉。所以,因为当代这种造型书法距离禅意很远,没有从思想上去提炼,结果,当代对禅意理解也只能简单的片面化,跟唐宋立足于书法本真的禅意创新,差之甚远。
附:刚写的论米芾书法一帧,供禅意理解的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争强好胜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争强好胜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