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印是不是纯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印是不是纯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代时隶书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篆书上有什么成就?
汉代是隶书的兴盛期,此时的篆书常保持l秦篆的体势。
西汉时期的篆书风格中最典型的是缪篆,与小篆不同,其笔画曲线环绕,结体宽博,取隶势而多回转排叠。
东汉的篆书则是形成了铜器上的铭文(汉金文)、汉印文字、汉砖瓦、汉碑和汉篆碑额的特殊面貌。
东汉在篆书上的另一贡献是《说文解字》的出现,许慎从文字学角度,对篆书作了全面整理与研究。
总之,汉代篆书中多掺入隶书笔法,篆隶相杂,篆书的圆转减少。
于是有了李斯和著名的线行小篆。
小篆字形大多是高长方形,因为当时官方使用书写载体和传递文字的工具是长条形的竹简或者木牍。上下空间很大,唯独左右狭窄。所以很多小篆都是大长腿。
到了汉代,由于纸张的发明应用。才出现了隶书。一下从线形文字变成了向面形文字发展。加上提按的配合,使笔画更加富于变化,更加具备艺术性,书写速度也加快。
篆书在书写性和实用性上逐渐被淘汰。不过却成为了汉印的主要形式。
汉代是中国书法艺术成型的重要阶段,篆、隶、草三种字体通行,汉代的篆书主要用于刻石、刻符和官方重要文件的书写。
草书则供低级的官方文书和一般奏牍草稿及民间日常书写使用。
西汉的碑刻篆书较少,篆书由秦代的弧圆逐渐转向方正。
东汉立碑之风兴起,著名篆书碑刻有《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 山碑》等,结构紧密,体势方圆,用笔遒劲。
《袁安碑》与《袁敞碑》出土较晚,笔 画完好,字体宽博舒展,近似小篆,其起落用笔,已经有汉隶的特点;《祀三公山碑》体势略参隶意,结体方正,一反小篆的圆转匀称。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多彩的是碑额,有的结构方正整齐,有的婀娜多姿,不仅风格多样,而且笔法也层出不穷,或圆转巧丽,或方正挺拔,或茂密,或疏朗。 如著名的《景君碑》、《韩仁铭》、《孔宙碑》、《孔彪碑》、《华山碑》、《张迁碑》、《鲜于璜碑》、《尹宙碑》、《袁博碑》等碑额,各具风貌,无一雷同。
东汉中期到末期刻石铭辞风气渐开,主要成就表现在这一时期的碑刻上面的篆隶作品。
篆书碑刻有《袁安碑》、《袁敞碑》,二碑风格相似,笔画清晰,为秦代刻石所无,作品中吸收了古籀笔法;
②篆书碑刻《祀三公山碑》被后世称为“缪篆”,在汉代碑刻中个性鲜明。
③在汉代篆书刻石中,最为称道的是碑额上的篆书,汉篆额在后世碑刻中影响深远,如《三体石经》上的篆书悬针用笔就源于此。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看法。
为什么书画***都是篆体的?
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元、明,中兴于清。印章为什么选择篆书?这和秦汉官方标准有直接关系,历代沿袭所至;也是明清印人以秦汉印章为宗,大力学习推陈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应是与篆书本身的特点有关:
1、篆书精整匀一的线条可以随意改变线条的方向,以适应篆刻那“方”的形制。而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美主要集中在起收笔和转折处,线形丰富变化多端。笔画具有极强的规定性和方向性,每一种笔画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固有形态,任何一种笔画的方向和形状的改变,都将破坏由不同形状的笔画所构架的字形的美。
2、篆书以外的书体入印的探索,相比较而言,显得用力不够。历代有以隶书楷书入印的,但尝试者少,未成一种风气。作为一种艺术的探索,审美经验需要经验的积累,同时得有人欣赏和运用,这样才会有个长期的发展。在长期的探索中还需要将其雅化,元押在当时不可谓不盛行,然元以及元以后的篆刻家不甚重视,这是为什么?推测其原因就在于元押不够古雅,制作草草,虽有奇趣却难以俘获文人雅士们的芳心。
3、崇古的思想在篆刻的用字上也起过一定的作用,篆刻作为文人雅事,自然需要保持其作为一种技艺的神秘性和难度,这是一种标榜。篆书在宋元以后退出实用范畴,属于古的东西,因古而雅,文人们还掌握着这一古雅之事,因之越发重篆书入印而轻其他文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印是不是纯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印是不是纯小篆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