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笔画如何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笔画如何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使转怎么运笔?
发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认识上还有些模糊。
首先,要回答清楚什么是“使转”?
这段话提到了“使转”这词,显然,它既是点画,但却是与点画既对立又相辅的一种书写方法,并极为重要,能表达“形质”与“情性”。
这“使转”令许多人想不到,其实就是简单的“转折”类笔画。
转折类的表现方法主要就是大家熟悉的理论:内擫法与外拓法。
楷书表现上,内擫为阴,视觉上给人以秀峻挺拔、清隽整饬之感;外拓为阳,则沉厚雄健、朴拙稳重之势。这就是“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的道理,它们突出的代表为欧体与颜体。
内擫与外拓,在行书表现上则相反,袁裒在《评书》中云:“右军(羲之)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有法度;大令(献之)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行书,用内擫法易得雄强刚严之气;外拓易得萧洒起逸之气,其各有优劣,气格不同。这就是“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的内涵了。
至于行书内擫与外拓的运笔方法,有其下特点:
关于行书的使转和运笔,我主要说两点:
学习行书要想用笔流畅,一定要学会运用手腕,执笔的姿势非常的重要,千万不要用枕腕法,一定要把手腕悬起来。
手腕悬起来才能运动灵活,用手腕带动手指和毛笔,这样写出来才能流畅和连贯。
2,要学会分组训练
刚开始练习单字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把一个字非常两组或者三组来写,一组里的笔画要一次完成,不能再像楷书一样了,一笔一笔的写,要一笔写多个笔画。
你比如这个谢字,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写,当然你写熟了一笔写出来也是可以的,但是分成两部分会更有节奏感。言字旁和“身”一笔写成,左边的寸一笔写成。
节奏感在行书里面非常的重要,而分组本身就能产生节奏的美感。
写一整篇内容的时候,要把前几个字或者几行字分成一组来写,这也是保持连贯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上图,这是米芾的《李太师帖》,它的字与字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你一口气很难写完一行,好把它们分开组来写。
分组写,会让你的字更加而从容,不至于太快而粗糙,也不至于由于太慢而显得笨拙。
你觉得呢?
感谢邀请,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一、首先用毫得当。行书用笔,全靠运转锋毫,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用短锋笔,往往不受此限制,只要掌握得当,做到“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
二、行笔速度得当。行书行笔速度,不能一味的快速运笔,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行笔快慢是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这个时候就考验的是楷书笔法的功底,让字体比例协调有美感。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因而,行书行笔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
三、行书很重要特点之一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能回归到与楷则原理一致。一副作品中横画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先竖就能使笔画圆润,竖画先横竖画的落笔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转直入使起笔处丰满厚实。
四、搭锋变化。搭锋即上一字的尾笔紧接下一字首笔的笔画,要注意出锋的变化,一篇之中,尽量不能类同出现。搭锋在一幅行书作品中,能起着变换姿态、产生节奏增加变化的作用。
练习着用呗,不充分练习,光说是没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家讲究“大道至简”,佛家也说“是真佛只道家常”,儒家“知天文、识旱涝”。世上的大道理其实就隐藏在生活的枝梢末节,同样,所有的书法理论都得落实到“练习”这两个字上面。
行书是楷书书体的***书写体,它简化了楷书的线条,没有楷书那么中规中矩,工整,比楷书简便,又兼有草写的连绵,灵活,而又不像草书那么潦草,难以辨识。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它的体变多,弹性大,书写慢一点,可以叫行楷,书写快一点又叫行草,它是实用性最高的一种字体。
行书的用笔特点是提按分明,韵律节奏明显。书写较楷书快,所以露锋多,藏露兼备,笔意灵动,点画呼映,神气毕露。牵丝映带,笔断意连。
行书的难点是使转运笔,使转可分为两种。
第一,转笔成圆,圆则顺,顺则流畅,书写源于草书,
第二,折笔见方,方则刚,刚则雄强,书写源于楷书。
这两种写法根据行书的书写笔势都可应用,但应是使转为圆笔的多,方折的少,写出的行书更为形象活泼,生动有趣。
本人也是书法爱好者,以上为一家之言,未必准确妥帖,不到处,见谅,下附临写抛砖引玉,敬请指正,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笔画如何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笔画如何转换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