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笔字体潭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毛笔字体潭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旭的《桃花溪》一诗?
隐隐飞桥隔野烟,这是诗人在石矶西岸,问路渔翁时看到的境象。挑花尽日随流水,这是指时间三月下旬,挑花已落花结果了,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问路的目的是在寻找一个山洞,想览景玩洞。
《桃花溪》是张旭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
张旭最著名的应该是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浩的剑舞一起被人们称为“三绝”。其实张旭的诗也很有特色,尤其是他的七绝诗更为突出,以诗歌的成就,当时和张若虚、贺知章、包融一起被称为“吴中四士”。这首《桃花溪》就是张旭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为七言绝句,起句“隐隐飞桥隔野烟”,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为仄起押韵格式,由此推出全诗平仄:
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一、二、四句“烟”“船”“边”和韵,完全符合七绝近体诗的格式规则。
张旭出生在唐朝***年间,并做过常熟县的公安局长(县尉),做过长安城御林军的秘书长(金吾长史),仕途虽无坎坷,却也没有大的发展。在经历了***盛世,而至天宝年的由盛转衰,难免也偶尔会有归隐山林逃避乱世的想法。所以到了桃花溪旁,也就想起、念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个没有尘世烦扰又纯净安宁的地方。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张旭到过桃花溪,但是自从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几个朝代更迭,桃花源已经成为文人心中的一个情节,一个心向往之的理想世界,既使张旭真的没到过桃花溪,也不影响他对理想精神世界的向往。正如王维没去过桃花源、桃花溪,也一样写出绝美的《桃源行》。
这首诗的题目是《桃花溪》,桃花溪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述的桃花源所在地,看到桃花溪我们就能想到桃花源,所以张旭直接以所见之景作为题目,要写的是桃花溪的美景,要抒的也是桃花源之情,借景抒情本就是诗人的惯用手法。
《桃花溪》是一首旷世佳作,为唐朝人张旭作。此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世称“张颠”,被杜甫归为“饮中八仙”之一,善于写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的《桃花溪》一诗受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灵感和影响所作。在东晋政治昏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背景和大环境下,陶渊明作了这篇《桃花源记》,以表达对百姓安居乐业的向往。张旭在作《桃花溪》一诗时,唐王朝正处在下坡阶段,往日的繁荣盛世早已不再,因此《桃花溪》这首诗也蕴藏着诗人张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桃花溪》全诗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的大意:
高桥在迷蒙飘渺的云雾笼罩下若隐若现,我在溪水西畔的岩石堆处向渔船上的渔人问路。飘落的桃花片整日里随流水漂荡,山洞在清溪的哪边?
诗意赏析: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飞桥”呈飞旋状,之所以称桥为“飞桥”,是因为它高高地悬在空中,像飞一般。“野烟”指恣意飘荡的云雾,可能云雾太多太密集了,因此高桥隔着云烟时隐时现,宛若远离人间烟火的仙境。“石矶”指水中的岩石,诗人张旭将自己融入画面,在溪水西畔的岩石成堆地带询问渔船上的渔人,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那么询问的是什么呢?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凋落的桃花片整日里连续不断地随溪水流淌,山洞在清澈的溪水哪边呢?“洞”指前往桃花源的洞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写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笔字体潭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笔字体潭行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