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碑楷书字体免费下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魏碑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恢复对魏碑的认识,会给楷书带来生机吗,为什么魏碑宋代以来没有受到书法家的研究?
恢复了对魏碑的认识,会给楷书带来生机吗?
如果大家对魏碑的认识多一丁点儿,都不会去学魏碑。
我们在说这个话题之前,先说一个与南北朝相似的朝代。南宋,大家都有清晰的概念,是大汉民族的***。与南宋同时期的***是大金和蒙古。金国现在是在我们的国家版图以内。女真族的后裔满族,也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但在当时,没有人会这么认为。金人称宋人为南蛮。宋人称金人为胡虏。大家都知道金和宋的关系,金国侵占了大片的宋朝领土。大金也使用汉语,也学会汉字。但是,南宋虽然苟延残喘的偏居一隅,却没有人会去学习大金的文化。
我们现在有谁会说大金的书法?或是蒙古人的书法?他们做为北方的统治者,都被汉文化同化,难道他们之中就没有人留下可学习的东西?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是中原文化。
南北朝就是和南宋与大金一样的性质。
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大的民族为代表北方***,侵入中原,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大片的领土为其所占,北方五胡十六国,司马集团被迫南迁。史称东晋。东晋灭亡之后,南方***由刘裕建立南宋取代。北方则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大魏扫清的其它民族统治着。南北朝的对峙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才结束了这段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动荡的时期。
为什么没有人学魏碑?因为魏碑是被汉化了的北方民族的文化。不只是宋元明,隋唐也没有,隋唐之前的宋,齐,梁,陈,他们是正统的汉文化承袭者。之后的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是沿袭着这条路线传承下来的。直到了清晚期,才把这些立在荒郊野外的石碑当宝贝拿来学习。最大的吹鼓手,就是那个复辟帝制的康有为。
碑学在清代才兴起,我认为其原因不外有三,第一,考据学的兴起带给学界重视篆籀碑版之学。第二,书法经过晋韵,唐法,宋意,已经无法突破固有的帖学藩篱。第三,追求独特艺术的个性使然。
自从唐太宗说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之后,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就确立了,千年来书坛一直把王羲之的书法视为样板,审美主流就是以二王为主的魏晋书风。到了宋代,二王真迹极罕见,书生学字,就多从前代名家取法,但审美主流,还是二王一路。例如苏轼取法颜体较多,但他劝米芾学二王。唐宋元明清一路写下来,二王风格都写滥了,又没有真迹可学,写的都是***二王。于是书法家们有了求变的心理,以其写失真的阁帖,不如***面貌的魏碑。同时,由于清末国家太弱,很多文人便希望民族振奋尚武精神。而魏碑的风格雄强,正符合文人们都精神追求。于是,魏碑就成了清人的至爱。魏碑丰富了书法的审美,值得研习取法,但现在也没有必要把魏碑抬举到最美书体。那些充满书卷气的真迹,也是非常好赏心悦目。
有清一代,魏碑得到众多大家的推崇与厚爱。在康有为、萧娴等、赵之谦等人的呼吁与实践,已经在清末“魏然成风”。 时至今日,魏碑楷书依然与唐楷、钟王楷书呈三足鼎立之势。
民国时期弘一***李叔同对《张黑女》、《张猛龙》二碑用功最勤,其早期书法将魏碑写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愧为一代书法***。现代书法家于右任的书法也是化用了魏碑。现当代魏名家翔集,张裕钊、于右任、孙伯翔、胡立民、李代煊、曾翔等,魏碑楷书早已成席卷天下之势。
魏碑魏体风貌给人以雄厚、刚健之美,尤其方笔是历代书家汲取方笔营养的重要源泉。也有的魏碑楷书秀美端庄、典雅大方、高贵冷艳。如《董美人》、《张黑女》、《何伯超墓志》等。
宋代以来很多金石学家就关注魏碑,著名的有欧阳修,赵明城,杨大瓢,赵之谦,康有为,龚自珍等。现代研究魏碑的专家学者已经数不清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碑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碑楷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