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向行书过渡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向行书过渡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楷书、行书怎么融合一体?
楷书当行书写指的是写楷书时注意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内在映带、呼应关系,字比较有精神,不至于字无生气。以具体作品分析,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赵孟頫的楷书《胆巴碑》《妙严寺记》等。他们把行书技法借鉴融入到楷书作品中来,书写此帖时很注重笔画呼应关系,充满节奏跳跃,整幅作品挥洒自如,行气十足,笔意华美,有空灵之气。这些幅作品是楷书当行书写的经典作品。
行书当楷书写指的是写行书时,毛笔的笔尖要顶着纸面写,力送笔尖。仍有写楷书的提按、快慢、轻重节奏用笔特征。行笔不能过快,否则笔画飘浮乏力,我们再来看看王羲之《兰亭序》,文征明《独乐园记》等。他们是以楷书架构为底,加以笔画连接,写出行云流水、俊秀挺拔风格。点画形质好,笔笔到位,苍劲老辣。楷书厚重沉雄,骨力劲健的特点在此帖中展露无遗。这些幅作品是行书当楷书写的佳作。
楷书技法和行书技法可以互相借鉴融合,学习书法可以二种书体一起学。依个人爱好分清主次,从而有效提高书写水平。
“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这句话原话来自启功先生的《论书札记》,原话是:“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强调楷书的法度和行书用笔的笔势问题。
行书宜当楷书写
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写行书,一是行笔流畅,能够抒发自己的情绪,写起来感觉也很潇洒字如;二呢,它又不像草书那样难学,还要记住很多草书的符号。
但是,写行书最容易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味追求飞扬的气势,把字写得散了,或者写得没有法度了,连笔画的位置关系都丢了,让人看起来甚至都不知道你写的什么。
因此,启功先生认为,写行书的时候要当写楷书那样,点画的位置摆放、聚散关系都要符合一定的法度。写行书如果失去了法度,书写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楷书宜当行书写
初学楷书的时候,我们临帖的时候往往是看一笔写一笔,我甚至见过一些所谓的名家,写一个字要分两次蘸墨。而且学楷书的很多都是临摹的唐楷,多是碑刻法帖,很多笔画之间的笔势关系都看不清楚,因此写楷书的时候往往一画是一画,笔画之间很少笔势的呼应。
因此,启功先生说写楷书的时候要像行书学习,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呼应、顾盼的关系,这样写出来的楷书才不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点画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生动的。所以,启功先生有一句名言:“透过刀锋看笔锋”,也有这个意思。
因此,在我们学习唐楷的时候,不妨看看赵孟頫留下的一些楷书作品,看看他的作品中,点画顾盼的关系,你就理解笔势的问题了。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还是谈个人感受和看法。
在书法学习中,有“楷书忌呆板,行书忌浮滑”的说法。因为楷书笔画中规中矩,点画间无连贯,学习楷书的时候会因为注重点画而忽略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也会忽略点画间笔势的延续关系,这就容易造成楷书呆板。而行书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往往有因为刻意去强调笔画间的连贯而形成线条浮滑。所以,有老师会提出,楷书当行书写,行书当楷书练。其目的是强调在练习楷书时需要注意笔势、点画间的相互关系,甚至会有“空中抢势”的说法,把笔锋离开纸后的笔势延续到空中,而在空中完成笔势的变化。而行书当楷书练,则是强调在练习行书的时候必须像写楷书那样注重线条的饱满和厚重。
从楷书到行书的过渡,建议从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入手,毕竟在《圣教序》中没有涉及字与字之间的连笔,只在单字的笔画中***用了连笔。对于有一定楷书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应该容易掌握。
这句话出自启动功先生《论书札记》“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为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实际上用不着解释,启功先生说得很明白了。有的将行书写得过于放纵,甚至开而不合,一个字点画位置有失法度,这就不好了,还是应当顾及这个字的楷书字形;用笔方面,虚尖起笔也不能太多,还是要适当运用逆入、回收笔法,籍以增加字的厚重感。那么,写楷书时,也不必每笔都逆锋起笔、回锋收笔,适当地运用行书的映带笔意,让它们彼此顾盼,这样,楷书才会活起来,不至于呆板。
楷书有楷模、规范之意。楷书最讲究的就是法度、规矩。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都要在法度之内,不可逾越。所以,楷书容易写得刻板、无生气。
怎么样让楷书显得鲜活、沉着、厚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贯气。就是题主所说的将楷书和行书融合起来。那么,怎么融合呢?
蒋衡曾说:“作楷书须有行、草意,使其贯气……今人不解此,楷则方板散漫。”意思是说,要将楷书写活,就要用行、草书的笔意来写楷书,重点是要贯气。楷书的书写,要有行书的气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行书的笔法来写楷书,虽字字独立,但要一气呵成,形断意连,气贯始终,要做到纵横有象。
其实,真正高明的书家,都明白一体通众体的道理。书体发展到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溯其源头,都是来自于篆书、隶书、章草等。姜夔就曾说:“圆劲古澹,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
学行书也可知楷书的血脉。欧阳询、颜真卿用行书的笔法来写楷书,李邕则把行书当做楷书来写。各家有各家的妙处,归根结底,还是他们懂得了将各体融为一体的道理。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小学生如何做好规范字向行书的过渡?
以我自己孩子的经验来谈,小学就是培养自己规范字体的关键时期,从握笔从握笔姿势、笔画开始练习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练习建议,每天给自己定的任务,不要太大,根据自己的作业安排情况,年龄年级来制定,年级越大,逐步往上增加,这样小学就很快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认认真真下苦功写好正楷字。
写正楷字就像学走路,行书就像小跑,草书像快跑。学写正楷字就是在打基础,要有耐心,各种笔画写得规范有力到位,笔画转折有笔锋,字的间架结构怎样安排才美观,笔画多的字要讲究笔画之间的穿插,同时字的整体重心要正要稳,这些基本功练好了,写字时稍微加快速度,笔画之间的连接就很自然,就是将两种笔画连成一个整体,有的字可以一笔写成,这时楷书就变成了行书,即带笔字。再加上看字帖或别人写的行书、草书,慢慢模仿。
写好正楷字,行书草书即可功到自然成。
小学生如何做好规范字向行书的过渡?
小学生规范字要打好基础,其实这是个家庭和老师的原因,本人有亲身体会,因为家庭作业多写得快导致不规范,因为心里想着去外面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导致快速乱划完成作业,再加上父母不会查看作业规范字一开始就没有规范,很潦草。规范字向行书过渡第一个还是先要把孩子基础规范字稳固扎实了再说。对于过渡小编还有几点建议
一.稳固规范字
从小学就要矫正孩子规范字,有充裕的时间写家庭作业,如果时间允许陪同孩子一起书写,坐姿,写姿全部要按照正确的来,慢慢让孩子变成习惯了,写字速度也就提上来了。
不要因为应付作业潦草的写字完成作业,时间了长了也成了习惯,后期要花大量时间去纠正就很麻烦,所以幼儿园和小学一定要巩固规范字的重要性。
二.规范字过渡
对于写习惯了规范字的同学来说过渡行书是很不习惯的甚至因为换了行书完成作业慢了,而开始潦草写。这里建议一个字一个字过渡,而且每天有时间尽量练习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这样会过渡更快一些。而且写字不能着急,心急了可以缓一缓再写,最好配田字格写字本练习。这样效果会更好。
总之,写好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有耐心,才能有好的过渡。
家长或老师不要刻意要求小学生写行书,每个学生书写文字的功底不一样,当然悟性好,书写流畅的学生可以转向行书。
首先老师的字体,不管任何字体都会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字体转行,大多数学生是这样,如果老师没有一手象样的书写体,他的学生也就如此。
对于说向行书过度,也应该在老师或家长的辅导下进行,还要培养学生对行书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正规的行书字体去练习,坚持书写,每天必练,一定能够由学生体(自由体)完美过度,写好行书!
家好,非常荣幸可以有这个机会解答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小学生地书写首先还是要打好基础,因为目前就应试方面来说对书写要求很高,语文学科都有五分地卷面分,再加上书写给老师地印象分,其实影响很大。其次,小学生还是在认字阶段,一笔一划包括笔顺都要记清楚,这也是一个考点,如果写行书可能不利于笔画学习。
字写得工整规范以后,当然速度也要跟上。这就需要大量地练习,可以买一些跟课文配套地字帖,必要时向老师请教。熟能生巧,所以不必着急。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看法和见解,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做头条,头条作品能更进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祝大家每天工作开开心心,生活快快乐乐,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楷书临柳体,接下来想练行书,临哪家行书帖较好呢?
一句话,学习行书必须要从晋人入手,学习晋人历代公论要师法“二王”,师法“二王”最佳门径是[_a***_]王羲之的《圣教序》。
东晋行书达到了理事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
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水平。所以要学最上乘的,就必须从晋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仅得其下”了。
为什么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呢?
书法在东晋时期实现了第一次文人化过程,任何实物一旦文人化了,就上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从思想上说,人们普遍***和反对汉代以来独尊儒术而形成的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追求道家的自然无为,追求个人生命的体验,即所谓“越明教而任自然”。社会时尚由重道德功名和学问而转向了重个人才情气质、风貌和精神追求。
从行为来说,由于常年的社会***,上层的互相残杀,使士大夫阶层为求自保,开始躲避政治,厌倦政事。转向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内容的清淡。
从思想语言的载体——文字书写来说,从汉代严整方正,以直线为主的隶书,转向了自由流畅,以曲线为主的行书,草书。而且可以看出这一转换正与玄学相一致,即行草书的自由奔放和洒脱离隶书一比一画的真实越来越远,离心灵越来越近,从而成为一种时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向行书过渡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向行书过渡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