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最难辨认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最难辨认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所以称为楷法,是因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
草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所以称为楷法,是因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
草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体有些字写法完全和字本身形态脱离,导致多数人辨认困难,能够给以更改吗?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说:"草书有些字的写法和字本身形态脱离,能更改吗?"回答是不能。因为草书已经约定俗成,为历代懂书法的人认可的写法。我们当代人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去修改经历代书法家研究好的草书写法。
草书的难以辨认,古人早有定论,并不是现在人才有的想法。所以才有了"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辩,体式更欲完。"
有句话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用到草书发展史,也是适用的,我们只知道草书脱离容易辨认的楷书形态,但不知道,它的脱离,就是为了实现草书的简化,书写流利,由历代***们总结改良,归纳,而逐步走到今天的草书形态的。
其实草书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善的标准,我们之所以不好辨认,是因为它和楷书有一定的距离,但草书本身时有很多规律性的字根,偏旁部首的统一标准,如下图"贝"还有"车"字旁写法都是有规律性的,把握住规矩,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如果要想学草书,辨认草书,只要认认真真学习一段时间,把握草书的规律,是完全可以达到熟练书写,容易辨认的程度。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好辨认,就要推到从来,搞得天翻地覆底朝天,原来的都不认识,改了之后岂不更不可能认了?
再说,篆书自古有之,也不好辨认,也不好再把篆书改变一下?
其二修改简化汉字不太成功的先例,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辨认方便,书写方便,我国进行了一次简化汉字的改革,最后的结果是虎头蛇尾,用了一段时间。反映很不理想。于是不了了之,草草收场,取消了改革字体方案,还按原来的汉字书写字体。简化字都如此寸步难行,更何况纷繁复杂的,根深业茂,博大精深的草书字体?
还是那句最得人心的话"不折腾",现在的书法创新改革开放,已经把书坛搞得鱼龙混杂;还有好好的字体,整的歪七扭八,丑不可认。只剩下草书这一片净土,由于要求书法家的书写要有很深的基础功力,才能驾驭,所以,目前还没人敢在草书上进行改革,来个草书丑写,如果打开这个闸门,进行上面说的草书更改,那么估计就更乱了。群龙无首,不但改不好,还会整体毁了草书的规范书写格式。
最后想有个建议:"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说的改变,古今许多有识之士,书法家都已经做了多次探索,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如王羲之的《草诀歌》,明代韩道亨《草诀百韵歌》,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还有近代大家王世镗编的《稿诀集字》《章草歌诀》,当代人乔兆奇发明的《草字符号祖根释义》,于右任秘书任汉平编的《草字符号基本研究》等等书籍,如果有兴趣草书辨认和学习,建议任选前人为我们总结的学习草书的方法,规律,"有志者事竟成"。要比"更改草书"更合理,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的。
草书是不是最难的一种书法,怎样评价一个草书作品?
草书为书体中最高境界,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性情,所谓字如其人,就说明一切。好的一幅草书作品能够体现大自然之美,点画之间以及线条的强弱,均能表现出自然界中之变化。所以草书在点画和线条上要求非常严格,要做到自然流畅,缠绵而秀丽,给人视觉上带来美感。如张旭、怀素等。个人体会不代表大家
草书确实是几种书体中最难的!
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书家性情的书体。
草书第一难在技法元素:
草书是各种书体元素的融合。楷书的点画、行书的结体、隶书的块面、篆书的线条,都能在草书中得以体现。草书不是自身孤立存在的单一书体,写好草书尤其是大草需要各种书体的支撑。
草书第二难在章法和谐:
草书变化万千,如何能在变化中求得整体统一赏心悦目,是非常不易的。
草书第三难在才情:
光有技法元素和章法的融合还不够,还需要书家根据自身才情,打造属于自我的独特风格,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
当前在草书的书写当中,我非常喜欢和看好两位书家,李双阳老师和后起之秀李茂江老师,他们都已在上述三点上有很大的突破。
附上两位老师的作品: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任何书体都有自身的规范(即书法的法度),变化是在法度范围内结合书写内容表达情感的!草书多变,超出法度那不是草书是潦草了!一程不变那就同美术字一样了!不叫书法了!恰到好处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草书是不是最难的一种书法?这个问题看从哪方面讲,要说识认角度讲,它是有难度,但要从书写的角度耒说,倒是比楷书好写的多。
草书的产生源于对正体字的快速书写的实用目的。比如,隶书的草写就是章草,而楷书的草写是小草,至于大草和狂草则已属于艺术化的范畴了。既然是为了快速,必然地不可能难度增加。倒是楷书的横平竖直是要经过练习才能做到的。
而说到草书作品的评价,从王羲之的《十七帖》,到怀素的《自叙帖》,再到王铎、傅山,乃至近代的于右任、林散之等等的各种草书,可以说风格不一、姿态万千,似乎没有个统一的标准,但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半抽象化的艺术形式,凡作品的评价都有两种方式,一是标准化,二是风格化。
标准化,就是参照标准的,历史的、大众化的审美方式来评价。比如,以欧颜柳赵以及田楷为参考来评判一幅作品。
风格化,就是从作品自身的角度出发,尝试体会和理解其风格线索或逻辑。当然,也可能由于其过于主观化而无法被人解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最难辨认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最难辨认的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