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色天香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国色天香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书法史上为什么没有出现第二个王羲之?
王羲之作秀无人赶超,也没必要赶超:从王羲之那学不到大气奔放特色,也找不到艺术灵魂的感觉。王羲之的字柔和、妩媚、淡雅,风格独特,后人学之有不得要领者学成宦体,赵孟頫为代表。二臣赵孟頫取媚元统治者,掩匿亡国之痛。
@千千千里马 晋人善书,不独王羲之。当时王谢豪门家族都擅长此技。晋代后期,其实小王风头已经盖过了大王,王献之字势豪放,潇洒飘逸,没有父亲那般拘谨,写起来很带劲。当时人争着学习王献之。到了梁武帝时,这个皇帝也痴迷并擅长书法,他个人比较偏爱王羲之,说王献之的书法没有他老爸的质朴,学王献之的字,“如画虎也,学元常(钟繇)如画龙也。”说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皇帝金口玉言,这话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的重要依据。这是王羲之身后遇到的第一个贵人。
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也是王羲之的粉丝,叫人在全国上下搜罗王羲之的墨迹,著名的“萧翼赚兰亭”就是他干的事。临死都不放过,还要带进墓室里。李世民本人也是写一手的王体,用笔结字亦步亦趋,不逾雷池半步。他的《温泉铭》可见一斑。最著名的***要数支持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字成《圣教序》,历时25年始成。
据说李世民热爱王羲之还有他的政治考量。王羲之为晋室南渡之后南方士族的代表性人物,其后嗣子孙都比较尊崇他。唐朝国家***的核心在长安,李世民通过弑亲夺权没有合法性,难以服众。他需要借助一个代表性人物,便选定王羲之这个符号,通过热爱他的书法,进行政治外交,赢得当时南方士族的支持和拥戴,以稳定自己的***。王羲之身后遇到了第二个贵人。
之后的武则天等皇子皇孙,自然沿袭前朝旧制,也大力推行王羲之书法,著名的《万岁通天帖》就是武则天任上成就的。这是王羲之身后遇到的第三个贵人
通过几任帝王的钦定推举,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自然是妥妥的了。之后各朝对王羲之都有宣推,锦上添花,如此厚爱,何人堪比?自然没有第二个了。
非常感谢邀请。中国书法史上为什么没有出现第二个王羲之?这个问题,应该说非常好解释,那就是时势造就英雄。王羲之也是如此,做为“书圣”,是各种内外因素成全了他。书法到了晋代,正是书法的“成熟期”。篆、隶都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融合的时期。而且,由草转行,或者说,行草书风在人们的关注与认可当中,极力展示出书法艺术的魅力。以王氏书法大家族为首要,耳濡目染的带动一批文人墨客互相酬唱,寄情山水,掀起一股书艺大比拼的热潮。再加上王羲之的书法出类拔萃,把毛笔的特性发挥到极致。所以,王羲之首当其冲的被推到风口浪尖。当然,我们实事求是的说,王羲之的书法也不是尽善尽美。可以说,也与后人的极力推荐、包装和宣传有关。尤其是唐皇的喜爱与专制,倾举国之力来把王羲之的书法奉为神话,这无疑对认识和了解其人、其书以及对他的崇拜,都起到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不管怎么说,时代使然,王羲之就是王羲之,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王羲之。***设既使有或者是能出现第二个王羲之,那也是第二了。因为,王羲之已是书法历史上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他所传播的不但是他的书法艺术,更是一种代表了书法人的精神。千百年来,“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不但是我们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更是在世界上让我们值得骄傲的“书坛领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色天香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色天香小篆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