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争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争字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落款写不好,学习何种碑帖能快速提高行书水平?
任何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快速提高行书水平,还是要多临贴,临好帖。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行书大家有很多,例如“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的王羲之,还有唐代的颜真卿,北宋的米芾等人。
用行书落款写不好的,多数是练篆、隶或楷书的书法爱好者,而行书又是除草书外作为其他书体都适宜作落款的书体,因此,缺乏行书基本功还是要好好练习行书,练行书在初级阶段可选王羲之的《兰亭序》进行学习,因为王羲之书法兼隶,楷、行、草等体,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中级阶段可以临摹一下米芾的《苕溪诗帖》。“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成就以行书为最大,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有人称赞说“天资辕轹为虚夸,及古中能自立家”,从这一程度上说明了米芾书法成就的来由,《苕溪诗帖》用笔爽利洒脱,布局多取侧锋,灵巧多变,形比波折虽多,而速度不减,因此线条遒劲有力。章法上注重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胸有成竹,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字有规律性,学习起来容易上手。图1至图3,是本人临摹的《苕溪诗帖》。
如想在行书上有更大的进步,可以再学习颜真卿的行书字帖。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行草传递出豪迈洒脱的***气象,如果要练他的书法,他的《争座位帖》可以。《争座位帖》也称《论座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的精品,全帖有7纸,约64行,此帖苍劲古雅,为世所珍,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被誉为“颜书三稿”。推荐这个帖原因有三,一、它是训练书法线条中段能力的经典版本,二、其字结宽大,能开阔人的胸怀,三、其笔法在书法的发展进程里可承上启下。最后要说的是,要想学好颜真卿行书的笔画特征,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毛笔,选择中号兼毫或羊毫笔写出的笔画才能饱满而厚重。图4为本人练习的《争座位帖》。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
从题主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类书家是以篆书或隶书为主要创作对象的。大家也都知道落款的重要性,一幅完整的书法艺术作品,落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落款还有利于增强整体章法布局之美,一般都用行书字体落款。
不论学习何种字体,选择字帖非常重要。自古学习书法古人的经验是精一,也就是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一种字帖,坚持练习。我们知道!“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和怀仁集王圣教序就是我们临习行书的最好范本。
您好,落款是一个门面工作必须书写好,这需要长期的练习了,写到熟时自然成。首先要选好字帖,确定了之后就要坚持练习不可经常换,在就是要练习笔法把基本笔画练好打好基本功,多看古帖古画落款积累书写经验。
如果是落款问题,我觉得不单是学习某一种行书,要多看多参考优秀书法作品章法、布局。当然,行书是比较常用的落款字体,苏东坡手札、杨凝式、二王信札、蔡襄、米芾都可作为练习补充。
学习行书的碑帖很多,最好的行书字帖是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此帖属行楷,书法水平很高,很多人都从此帖学行书。但是学起来比较难,所以也有人不主张学《兰亭序》。
我们教学员学行书是从《兰亭序》入手,放大临写如拳大的字,用米格纸和带米格线的《兰亭序》对临,取法乎上,效果较好。
如果学员感觉学《兰亭序》较难,就介绍学陆游《自书诗》,此帖是陆游的代表作,字大字多,兼有楷行草三体,以圆笔为主。学此帖较易上手,而且书体较拙朴,不会写俗了。如能做到运腕书写,很快就能学会写行书,供参考。
如何学习书法中的“势”?
您这个问题其实挺难解答的,因为势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表示一种运动的趋势。就好像一块石头,你把它放在地面上就没有势,可是如果你把它放在高处,比如一个悬崖边上,那它就有了一个向下坠的势。
书法中的势,大致可以把它分为笔势和体势。所谓笔势,表示的就是笔画运动的一种趋势,我们写字的时候有笔顺,在连续书写的过程中,笔画之间就有了顾盼和牵连,这个相对比较好理解。
而字势,相对比较抽象,我们把每个字想象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体它是有生命的,它的整体会呈现一种趋势,或向左倾斜,或向右倾斜,古人写字很少会出现像美术字那样四平八稳的状态,这样的字是缺少生命力的。如图中“敏”,取自北魏墓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整体往右倾斜,但由于左部的分量重,最终又能归于平衡,就像两个小孩在玩跷跷板,两端相争,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一点个人的浅见,希望对您有帮助!
势在古代的书论中最早出现,估计当时的书家已经注意到了线条的运动,因此理解“势”就是线条运动的路径轨迹和方向,比方说,炒股票就k线图,人们都理解为走势图,注意,这个“势”与书法的势类似。这样就比较通俗的理解。
取势最好向魏晋、北魏人学习。魏晋书法一字一势,善于用主笔表达“势”,找到了魏晋书法的主笔,就看到了“势”。魏晋时代的书法,主笔是不固定的,随意生发,因此千变万化,不像唐法千篇一律,没有明显的“势”,取势到位,才能长短俯仰,寓变化于整齐,藏奇崛于方正,实现工整,变化,自然的统一,又符合自然万象之理。这是魏晋高于唐人的地方之一。
在偏远的山寨,农民把水从山上引至山下有一种方法,他们把竹子剖开,从山上一直架至山下,让水顺着竹子流至村中。
这就是巧妙利用了水的势能,前呼后应,顺势而下。
书法中的笔势也与此类似,是使毛笔在点画运动中产生的势能,上一笔收笔时所产生的势能,正好为下笔落笔所利用,这样两笔之间便产生了呼应。
笔势在一件作品中,痕迹并不显露,但可想象出来,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名家高手善于利用这种势能,有意制造和加强这种势能,一气呵成地完成作品,让字与字之间充满有形的牵丝与无形的呼应。
笔势的表现有时可狭义理解为呼应。草书更现体现笔势,它不仅体现在单字的结构上,更明显地体现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上。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势是事物的整体上的形势,走势,是一股主导性的力量,所谓笔势,就是点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笔势与笔意有联系也有区别,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中一开头谈到了纵横聚散的笔势问题。
行书、草书中的笔势教容易理解,楷书创作中如何营造“笔势”,我们来学习借鉴颜真卿的技巧。
点画本身具有笔势,如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都是势!除了点画本身的“势”之外,点画之间和字与字之间,都存在“势”。
可以说书法创作中营造笔势关系,有助于使作品产生和谐统一、笔脉贯通、生动活泼的气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
行书碑帖有哪些?
行书的碑帖,太多了,碑,集王行书圣教序,颜真卿争座位碑,李邕,李思训碑,帖,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米芾,蜀素帖,傅山丹凤阁记,等等等等。
有集王圣教序。
《圣教序》,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争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争字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