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海岸怎么写好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海岸怎么写好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下的并非自己的本名,也不是所谓的“肃”字,而是自己设计的“花押”。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一答,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到了“花押”的历史。
在不少***剧中,过堂审讯后都有个***“画押”的情节。这里的“画押”,与李鸿章所签的“花押”,本质上是一回事,也就是相当于咱们如今所说的签字。李鸿章之所以这么签,并不是他的首创,也不是因为所谓的羞耻心,而是有着十分古老的传统。
简单来讲,就近年来出土的文献显示,早在汉代时便有“签名”和“画诺”的做法。在汉晋时期,一些上行文书经上级官员批准后,会在后面签上一个“诺”字。因旧时能读书写字者很少,所以官员们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来画“诺”,也具备了辨识度,可作为凭证。这便是后来的“花押”。
在宋代黄伯思所撰的《东观余论》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就此来看,“花押”的提法,至迟在宋代时,人们已经将在奏章、文书上的签名称作“花押”。花押中的“花”,所指的是“花体字”,也就是自定的一种草体字。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他人冒签。
实则不然。要知道,比起大家都能书写的文字而言,自己设计的“花体字”实际上更具有辨识度。古代读书人很少,而以毛笔书写的时代,一些复杂的文字并非谁都能够模仿。以李鸿章三个字为例,如果签署本名,反倒容易冒名顶替,而他签署的那个看起来像是“肃”字的花体字,则很描摹。
花押的传统,在晚清时同样保持,所以李鸿章在与列强签署条约时,也是用花押,而不是签署自己的本命。他所描摹的这个文字,或者说是图案,与签名印章有着一样的法律效力。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西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西安。对于灭亡清朝,八国联军并不愿意支付这一过程的庞大成本,而对于清朝来说,又无法依靠武力把八国联军赶出大清的土地上。
于是,双方想到了和谈。而在晚清,办“外务”最有经验的,莫过于李鸿章——这位有晚清裱糊匠之称的名臣。
光绪二十七年,清***代表李鸿章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同年,李鸿章撒手人寰,走完最后的人生路。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丑条约》的危害性堪称空前绝后,尤其在赔款方面,秒杀之前清***签订的任何不平等条约。从历史意义角度来说,这一条约意味着清***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守土官长”。
只是,让当代很多人费解的是,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看起来并不像李鸿章三个字,而是像一个“肃”字。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不论是古代题材的戏文还是话本,都时常出现这个词汇:签字画押。可以理解成,签字和画押,具有同等的法律意义。
所谓画押,一般认为源自宋代,属于以草书形式加以自由发挥而形成的一种签字方式。可以理解成当代的美术字或者明星签名——比较喜欢追星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明星的签名,是完全不同于常见的楷书、隶书的,反倒类似一种字画。事实上,古代画押和当代明星签名、美术字,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签署“画押体”的“李鸿章”三字,会让人乍看上去,像一个“肃”字。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李鸿章签署《辛丑条约》,并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大清帝国。而李鸿章在清朝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去世后,被清朝追赠为“一等肃毅候”)。因此,李鸿章在设计自己的画押签名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将自己的封号“肃”字和自己的名字结合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在签字以后,才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只是代表清***,很多行为都并非出自本意。
因此,李鸿章的签名,才会形成由李鸿章三个字的草体堆砌出来的肃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再次战败,最后被迫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而代表清***去签订《辛丑条约》的正是李鸿章,李鸿章是满清的裱糊匠,他这一生代表清***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虽有房杜之能却生不逢时,实在可惜。
我们今天在看《辛丑条约》,在上面中方签订的落款并不是李鸿章三个字,而是一个看上去像“肃”字一样的字,那么李鸿章为何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落款不是自己的本名呢?
我们需要先弄明白,这个“肃”字是什么意思,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淮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晚清时期,清***的主要国防力量。在李鸿章率领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公元1864年,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所以这个“肃”字,代表的是清***给李鸿章封的爵位,李鸿章又代表清***去参与列强和谈,用这个“肃”是最合适的,签订条约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
而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现在做生意主要用的是合同,签了字后,在盖上公章,或者是按上带有指纹的手印,这就具有法律效应了,在中国古代签订官方合约,文件一样是需要盖印章,或是画押的,如果不是盖大印,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辨识度不高,画押简单且容易仿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记号“押字”。
我们可以把押字理解成类似于现在的艺术签名,是各具特色的,这种押字其实说它是符号更为合适一些,因为这已经脱离了汉字书写规范,只是看上去和个人姓名是相同的,而这种押字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独特性,第二个是不容易被模仿,在古代这种签有押字的信件,文书是可以当做凭信来使用的。
在古代的一些名家的书画作品中,我们鉴别真伪的方法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作画风格,另外一个是印章,而在一些书画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名家留在上面的押字,以此来辨别真伪,而李鸿章签署在《辛丑条约》上这个有些像“肃”的字,应该就属于押字,事实上,我们仔细辨别李鸿章签署在《辛丑条约》上的这个符号,也是能找到他名字的一些痕迹。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邀请!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中文本上签署的并不是“肃”字,甚至并不是一个字,而是画了一个押,这是比签名更为正式的形式。
根据《辛丑条约》中文本第十二款规定,签约代表的署名,要以“画押”形式,而不是签字形式,所以李鸿章这么做,是遵照条约的规定而为之。同时和李鸿章参加谈判的庆亲王奕劻,在《辛丑条约》上也是画了押,而没有签名。
这里所说的“押”,即“花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防伪签名模式,从古代一直沿用到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老人也还依然有使用这种花押的传统,只是现代以来已经越来越少有人用这个,以至于“相见不相识”。
“花押”通常由本人自行设计,往往是运用自己的姓名或者字号为元素,按照书法习惯组合“攒”到一起而形成,其中的笔画顺序、细节模式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难模仿,因而常用于在正式的文书上签署。
(李鸿章的花押并不是一个“肃”字,而是包含了“李鸿章”三字笔画在内的设计。可以看到起笔实际是“李”,中间包含了“鸿”,收笔部分有“章”的笔画)
如果仔细看李鸿章的花押,实际上根本不是个“肃”字,实际上是把“李鸿章”三个字的笔画组合到了一起而形成。
(1871年日清修好条规上李鸿章签署的就是花押,日方代表签署的也是花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海岸怎么写好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海岸怎么写好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