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柳公权楷书字体加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柳公权楷书字体加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柳公权的各类书体都有什么特点?
1. 笔划刚健有力
2. 笔墨粗细交错
4. 字形多是左上角偏左,右下角偏右
5. 笔墨或浓或淡。
总之,柳体是楷书比较难学的一种楷书,无论是读贴,临帖,都比其它颜欧赵和王等字体难些。练书法前,应先了解怎么执笔、用笔; 练习最基本的笔划,掌握和了解字的间架结构,然后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系统学习,坚持下来,会有收获的。
柳公权是唐代晚期著名的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以楷书最为著名,他的楷书出自颜真卿,并和颜真卿齐明,并称为“颜柳”,因为他的楷书比较瘦劲,颜体楷书比较丰腴,二者又并称为“颜筋柳骨”。
柳公权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有近百幅,不过很大一部分是伪作,最出名的书法作品有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他的行书《蒙昭帖》。
柳公权楷书《神策军碑》
据说唐文宗非常喜欢柳公权的书法,把他招为侍书,当时的民间也就穿着“柳体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当时的朝鲜甚至派专人到长安去购买柳公权的楷书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的君主。书法里“心正则笔正”这句话也是柳公权说的。
他的书法以瘦劲著称,用笔斩钉截铁,深透魏碑书法的用笔之道,尤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大刀片”似的捺画和骨头形状的竖画的起笔,他的楷书的结构也十分严谨,一丝不苟,在平正中去险绝之势。后世不少著名的书法家学习柳体楷书,比如被称为神笔的王铎,以及清代末年著名书法家溥儒。
柳体楷书《玄秘塔碑》
柳公权的行书和楷书一样,笔画刚劲有力,笔画书写流畅、用笔变化丰富,比如他的行草书墨迹《蒙昭帖》
柳体行书《蒙昭帖》
总之,无论行书还是楷书,柳体都以刚劲著称,不愧为“颜筋柳骨”。我初学书法就是学习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从中获益良多,如果你喜欢柳体,又想学瘦劲风格的书法,那你就去学习柳体吧,一定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乐趣。
谢谢邀请,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啊。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是结体遒劲有力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拘,以瘦劲著称,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遒健、法度森严、笔法劲练且稳而不俗、险而不怪、润而不肥,仪态中和、遒媚绝伦。
柳公权,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书法以楷书见长,他在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楷书基础上,又结合近代书法,融汇自己的特点,创立了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为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字工整、严谨、痩硬、挺拔为柳体主要特色。
楷书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李晟碑》《金刚经刻石》《回元观钟楼铭并序》《刘沔碑》等等
柳公权行草书特点:笔画雄壮、浑厚、刚健,字形大小参差,笔墨浓淡相间,整体气势连贯,苍劲豪迈。
行草代表作:《十六日》《伏审》《辱向帖》等等
柳公权名言:心正则笔正。这一思想为后世广为流传,也是后人所说的字如其人。
柳公权,字诚悬,晚唐著名书法家,与颜真卿齐名,世称“颜柳”。擅长楷、行、草书,以楷书成就最高,世称“柳体”。
柳公权书法雄奇清健,气象雍容。用笔方圆兼备,而以方为主,强调顿挫,筋骨开张,舒展爽利,撇轻捺重,变化分明。钩挑皆回锋起趯,转折处提笔另起而有棱角。结字中宫攒聚紧结,横竖画放纵舒展,而富于变化,极有情致。后世书家常将柳公权与颜书相比较,有“颜筋柳骨”的评论。
柳公权传世书迹很多,著名的楷书作品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般若经》、《李晟碑》、《苏夫人墓志》等。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晚年的作品,也是其楷书的代表作品之一。有评论其出自颜真卿《郭氏家庙碑》,但比颜书更遒劲,更有骨力,结构更紧密,但失其圆润。清王世贞认为“遒媚劲健,与颜真卿并美”。
《神策军碑》也是柳公权的晚年作品,体现了“柳体”骨骼开张、平稳匀称的特点,比《玄秘塔碑》更精炼苍劲,神完气足。是柳书传世作品中的代表作。笔力凝练,内含骨力。点画遒劲而富于变化。结体内敛外放,欹正相生。
柳公权玄秘塔碑字的特点是什么?
柳公权《玄秘塔碑》字体挺拔劲峭,结体外紧内松。用笔凌厉劲健,点画顿挫规整,骨力内含,体势刚健而神态清朗,法度谨严,布局茂密,骨格清奇而肌肤丰腴,给人一种清劲之美,这就是柳体的艺术风格。
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哪种字体的加粗效果最好?
答:颜体。
颜真卿书法以丰满厚重用笔老辣为风格,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体以颜勤礼碑讲左轻右重,即左细右粗,收笔饱满,现代好多书法家继承了此风格,把左细右粗发挥到极致,从书法韵味讲增加了审美观念,更加大气磅礴。致当代出现了好多的颜体大家。所以说颜体书法有些笔画加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对于学习柳体的人,怎样用笔才能写出柳体的骨感和刚劲的风格呢?
柳体是最难学的楷书,这一点毫无争议,现在的书法老师一般都会避开柳体的教学,因为很多书法老师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写。在我六年的临帖经历中,对如何用笔写出柳体的骨感和刚劲的风格有过一些体会,在此算是抛转引玉。
柳体的骨感来自独特的用笔方法。仔细读帖,我们会发现,柳体字的骨感来自于笔画的形状。主要有以下几处需要特别注意:
1、有些字的一个点,就有四个角,类似于梯形,比如“德”字的最后那个点画。具体的用笔顺序为先切入,按压笔头,拉动笔毫,往右下角收笔。如下图所示——
2,还有柳体字中的短横,四个角都是棱角明显的,起笔为方切,收笔上顶,如下图所示——
3、在长横画上,柳体起笔会收出来一个骨节,如下图——
4、撇画的方头更是柳体的标志性特点,如下图——
5圆进笔法,逆锋上行,再下按笔写出撇画,如下图——
6、柳体笔画线条的瘦劲,特别是长横表现突出,长横的粗细变化较大,头方腰细收笔出骨节,写这一笔画,先切笔,后横拉,中锋行笔,中间注意提按变化与笔画粗细的关系,收笔出骨节处先抬笔再下按,最后回锋。如下图——
正是这些笔画的棱角、骨节、方头以及瘦劲的线条,组成了柳体的骨感和刚劲的风格。在抓住柳体字体的这些特点之后,再掌握笔法,勤加练习,自然就写出想要的效果来了。
第一,没有捷径,悉心临摹《金刚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每种临摹五遍以上,做到纤毫不差,自然能对柳体字的结构外形有心得,从而打好基础,心中有数。
第二,用笔,自从唐朝颜真卿向张旭请教笔法以后,一直是个谜,估计都不想讲出,颜真卿《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也仅仅只是‘意’。这个只有亲传面授,可能才有真实性,我在这里也不想多讲,不是保守,是因为不见得成熟,不足为外人道。实际上只要是稍微涉猎书法的人,用笔都略懂一二,其中奥妙,还须个人多加领悟。但可以说一点(还好像没有哪个书法家这么说过):写毛笔字要用巧力,即将手臂手腕手指之力,巧妙发于点画之上,就如太极拳之发力一样。柳公权楷书尤其要用巧力写。
反复临摹,善用巧力:我觉得正是写好柳字的关键!
关于柳体楷书,我曾有过多次论述。
柳体楷书的骨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笔法,第二是速度。
第一,先说笔法。比如写横画,起笔时侧锋行笔,然后转入中锋行笔,在行笔的过程中,渐行渐提,收笔时可以回锋,也可以直接切笔。
第二,行笔速度。柳体楷书必须写出应有的速度,这是他和颜体楷书最大的区别。
第三,柳体楷书受王羲之书法的影响很大,字体能大则大,能小则小。而且它的字体特别能造势,平正中寓险峻。
柳体楷书难就难在细节上的,微小变化。笔笔不同,笔笔有变化。
各位朋友,有点小心得,请大家指正。 《玄秘塔碑》柳公权时年六十三岁,《神策军碑》柳公权时年六十六岁。按理说三年的时间书写风格不应该有太大的变化,我什么我会有玄秘塔硬瘦,神策碑厚重的感觉呢?今天一位***给了我一个说法,一家之言,我觉得有道理,并我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玄秘塔碑的石料非常好,经千年依然存世,现藏于西安碑林,千年中经无数次拓片,原石难免有变化,刻迹渐浅。现在刊行的玄秘塔很有可能是百年内的拓片,所以字迹发生变化,展示在我们面前愈加硬瘦。 神策碑原石立于皇宫禁苑,被拓的可能极少。原石至宋代已无踪迹,仅存贾似道藏拓片孤本,《金石录》记载分上下两部,传至今仅存上部。由于被拓的次数少,基本反应原***貌,因此,最能反应柳体原貌。 我的体会两贴同练,学习笔法的同时,神策军碑追求原样,玄秘塔碑追求厚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柳公权楷书字体加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柳公权楷书字体加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