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可以用草书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可以用草书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标准化有必要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不利于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秦始皇的书同文使得中华文明广泛传播,草书的标准化是必然的,标准化的草书之所以没有超越楷书主要原因就是容易混淆,没有标准的草书消失是肯定的。即使标准的其它书体由于不适合方便书写都被淘汰了,如篆书,隶书,虫草书-----等等。
我认为没有必要过份强调标准化,草书是快速书写形势,汉字间架结构在不同写法下产生千变万化的结果,无论何种书体标准化,书法都会失去其艺术性、创造性。当然,过份的夸张与变形,使书法成为形为艺术或线条艺术,会降低作品含金量。
这个大众是赞成的,部分书家可不乐意了,因为标准化后大家都认识书法家写的是什么,就可以品头论足了。现在没普及你不认识,也不好说三道四 ,媒体随便一炒,作品价值就上去了,就像楷书,你基本上还是可以评论的,好坏你也容易区分,如果是你不认识的草书,那个价值你就没法估量了
这是个伪命题。书法以汉字为母体,以艺术形式为表达,目的是传承和教化。书法本身就回答了书写要有法,无法不能达成共识,更无法传承和延续。
草书到晋体系已经已经相当完备,剩下的只是继承和发扬。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标准化的问题,而是要尊崇草法,对草书进行发展和弘扬的问题。
草书不可能标准化,也没必要标准化。
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一方面认为草书为“博学余暇”,艺术高下关乎“人”,不在草书本身。另一方面认为草书无益于治,对学习草书予以否定。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代时草书的艺术性已高度发展,并深受大众喜爱。但同时,因其偏于艺术性,已渐不实用。
但是,在汉代已不实用的草书,历经千余年,到现在仍然活力四射,其根本原因在其人性化,草书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而人性化,正是草书不可能标准化的根本原因。
近代的于右任,曾经想将其标准化,他从历代《千字文》中选集成《标准草书》,想对文字进行改革,简化草书。
但其结果是,因为一边于符号化,让草书像楷书一样程式化,过于做作,失去了草书的性情,最终其改革不了了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用草书来替代楷书怎么样?这样是否便于汉语的普及?
大家可以写草书,但是没必要代替楷书。因为篆隶楷行草都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特质。当然,草书也具有实用使用性的特点。比如黄若舟先生提倡的连笔字,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文字使用的要求,其实许多学生的读书笔记,日记等,完全可以用草书来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写出来的字既有美感,
同时也有很高的艺术性。只要自己认识也就能达到巩固学习效果固化大脑知识的作用,小编觉得只能提倡和鼓励,但是不宜搞一刀切的推广。
好主意。一则,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贯规律,目前没有比草书更简的汉字了。简化字尚多所取用。二则,据说因繁体太难,简化字的推行,消除了大量文盲,草书估计能彻底消灭文盲。三则,学过楷书的,以为草书很难。但对不识字的,肯定是越简越易学。中国人觉得中文易,英文难,也是一样道理。推行不必有顾虑。四则,文化传承,电脑很容易处理。数字化的典籍批量改成草书(当然草书也要规范化一下,去掉多种写法的现象。就像回字有四种写法,简化字只取一种)。剩下的文化传承相关的古旧笔迹,就交给考古专家,与中文系的同仁。
草书是艺术性最强的书体,也是最难的书体。
同时,草书也是高度符号化的字体。正因为其符号化,于右任先生曾希望将草书标准化,并编辑了《标准草书》一书,他将历代名家的《千字文》汇集在一起编成此书。
但他忽略了草书的人性化。正因为其高度的艺术性,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与标准化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草书的标准化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草书的辨识度不强,这是草书难学的原因之一。在书写时,少拐一个弯,少停顿一下,可能就变成了另一个字。
所以说,用草书代替草书,只能让情况变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可以用草书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可以用草书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