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怎么变棱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怎么变棱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克服毛笔在转折的时候会出现偏侧?
书法笔画中,转折是最难的,它包含换笔心、提按等核心笔法,转折没问题了,那其他笔画也就没问题了。
一、转折是什么
说到转折,先要说方圆。圆为规以象天,方为矩以象地;转以成圆,折以成方。故方圆转折之法,是笔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地说,圆转法自篆书来,方折法自隶书出,楷多用折,体势尚方;草多用转,体势尚圆。
用笔点画之方圆表现在起止、波撇、钩趯处;结构体势之方圆,则主要表现在转折上。
二、转折如何运用
1、转
“转”用腕法暗换笔心,力求在圆转时,使笔心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上行走。
所谓“暗换”即暗中取势,换转笔心,这是一种不明显的调锋动作,需要依靠手腕的配合。
如写“右转”时,腕部先朝右上方转动。此时笔杆略向左下方倾斜,至转角时,微微挫动笔锋,暗换笔心。将要出锋时,腕部渐向左上方翻出,则转处圆劲力匀。
写毛笔字,人们惯用的思维和理论是中锋行笔,所以遇到转折处,就成了难题。
搞不好,侧锋、偏锋就出现了,这样会让墨迹显得扁薄。
那么如何克服这个问题?
在行笔到转折处时,不要紧张,可以轻轻提起笔毫,注意,不是把笔毫离开纸面,而是稍稍提起,沿着转折的方向,慢慢把锋调整一下,让笔毫顺畅地转过来。
这个过程,也叫调锋。
还有一种方法,叫作绞转。具体方法是转折前稍微提起笔锋,不做明显调锋,而是沿着转折的方向将笔毫一扭,此时,笔毫不是完全顺畅的,而是有些扭的感觉,但随着行进,会逐渐变得顺畅。
这两种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临帖,读帖,亲手写,动脑想,必要时请明师指点示范一下。
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不能小觑,如果不解决,终生都会落下习气。
书法出现侧锋不可避免,原因是书写工具毛笔自身决定的。“笔笔中锋”对篆书适合,但对其他书体未必适合,古人对此有过大量的论述,不要一句“笔笔中锋”就把自己搞的不会写字了,一笔侧锋像触犯了天条,这是典型的谬误。中侧并用,八面出锋,古人说的得多好。实践出真知,仅在中侧上纠缠,未免太过狭隘。
通常,除了篆书需要控制中锋用笔之外,其它书体、字体当中,有的是中锋为主,有的是侧锋为主,有的是中锋、侧锋并用。
我认为,侧锋法书写,如果不是故意调锋的话,毛笔在转折的时候出现侧锋或偏锋状态,属于很正常的现象,比如书写楷书,横折画中纵向部分就是侧锋(偏锋),笔锋特性所致自然形成的方形棱角,因此叫方折。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侧锋法(方折)
同理,如果用中锋法书写横折画,不附加故意调锋动作的情况下,转折处笔锋状态是这样的,叫圆转折。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中锋法(圆折)
只要是在正式进入临摹之前,专门的有指法、笔法练习过程,知道方笔、圆笔等形状是怎么产生的,到了练习结字和行篇的时候,笔锋状态这个问题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笔法与字法
一般情况下,在楷书、行书、草书中,驶转、驻转时出现偏锋、侧锋,是正常现象。除非是想追求中锋特效,否则,随其自然是正确的,不要为此纠结。如果心里总想着得“笔笔中锋”,于是,把调锋转势看成很重要的笔法,误以为出现偏锋、侧锋是病笔、败笔,其实,是个误区,大可不必。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笔法与字法
比如写楷书中带折笔的画,只要仔细观察书写过程中笔锋姿态变化就会发现,不附加故意动作时,笔锋会自动转换朝向和与纸的接触面。很多笔画的棱角都是侧锋法自然形成的。
谢谢你提出问题我们回答。学习书法,一定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是千千千里马,研究书法是我的爱好。我们一起谈谈学习书法笔画的“转折”用笔。
书法用笔,不是只有转折的时候会出现“偏侧”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怎么纠正这个问题呢?传统的说法是“中锋用笔”、“按提”(注意:董其昌说的是“提按”。为什么我们要改成“按提”?因为写字一定是先按后提,都没有下笔【按】,你怎么提?)这些说法肯定没有问题,按照这些做法肯定没有问题。
但是,我们一些没有老师指导或者初学的朋友是不会理解的。甚至,我们一些老师,也不一定会说的很清楚。因为,什么叫“中锋用笔”、怎样“按提”?我们的书法理论家的研究解释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现在我们就说说“中锋用笔”有什么效果。
非常明显,那就是笔画比如“横画”的上下轮廓线线条非常光滑。如果不是中锋用笔,那么都不能保证笔画轮廓线的光滑。
所以,无论你写出来的笔画是正方形,还是三角形,中锋用笔写出来的永远能够保证轮廓线的光滑。希望多练习熟悉一下这样的体验。
那么,如果不是中锋用笔呢?就会出现或者(以横画为例)上面光滑,或者下面光滑,总之,非常不平衡,也不稳。
中锋用笔是不是很难?绝对不是,根本没有那样神秘,只是我们在实践中容易犯“运算失误”罢了。
语文行书怎么写好?
放松楷法,书写增速。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和草书流动的笔法,行书运笔虽比草书慢,但比楷书要快,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苏轼所言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观点,说明了不同书体形态的不同,也说明了书写的速度和节奏的不同。研习楷书时,在笔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关于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各种要求,概括地说,起、收须有交待,如藏锋、露锋、回锋、折笔、顿笔等。
若想写好行书,关键还是要看用笔。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下面我就说几条行书用笔的方法--- ---
1.用毫得当。行书用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当然,这并不绝对,喜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作书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锋、或用锋尖,只要掌握得当,做到梁《评书帖》中所要求的那样:“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笔毫太过,则笔画就会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机。
2.行笔迟速得宜。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虽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因而,行书行笔之迟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论,更不可以加速急书为是,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清人《书法秘诀》中提出:“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
3.笔笔送到。行书在用笔上必须作到“笔笔送到”,所谓笔笔送到,就是在一个笔画运行的过程中,要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这是行笔提起的关键,这笔笔送到的功夫来源于楷书笔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笔画质量就差。
4.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与楷则原理一致。横画中不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尤须注意,不使尖笔过多,以防笔画的单薄刻削,要使起笔处丰满厚实。竖画的落笔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转直入,以防过于尖刻之病。
5.牵丝不粗。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出:“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如果画与画、字与字的萦带荦丝粗了,就会有喧宾夺主、连绵缠绕之嫌。
6.转锋如筋。转锋是以腕转动运笔,使锋毫环转写出不带棱角的线条,即“转以成圆”。如写“也”、“为”、“得”、“而”等字的主笔或钩笔,转锋要达到如筋环一样的效果,具有立体感。
7.纵笔展放。即要大胆濡墨落纸,尽情挥洒纵横,这样可收到气势奔放、笔姿灵动的艺术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陈道复及王铎、傅山、张瑞图等人善用此法。
8.搭锋变化。搭锋即上一字的尾笔紧接下一字首笔的笔画,要注意出锋的变化,一篇之中,尽量不能类同出现。搭锋在一幅行书作品中,能起着变换姿态、产生节奏增加变化的作用。
语文行书是教师进行书写备课笔记和上课板书的重要教学手段,要想写好,就一个字,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写不了一手漂亮的字,只能是一𠆤蹩脚的语文教师。尤其是一个刚入职的新教师,一定要把字写好。先临帖,后苦练,写出自己的风格,记住一句话,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以其他字体***称为?
篆书。它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且历史悠久,也可以选择稳重、秀丽,结构扁平、笔法奇纵的隶体没,还可以选择字体方整、端正,笔调灵活、方便书写的楷体,甚至也可以选择行云流水,生动活泼的行体和字体方正、棱角分明的宋体。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
汉字的形体特征概念?
汉字的形体:
②隶体:结构扁平,笔法奇纵,有自然浑厚之风,也有古朴感,但比篆体稳重、秀丽.
③楷体:形体方整、端正,笔划平直清晰,笔调灵活、书写简便.
④行体:接近手写体,是介于楷体、草体间的一种字体,有如行云流水,生动活泼.
ps印章字体推荐?
ps印章用可用的字体很多,较为常用的是篆书书体,篆书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且历史悠久,也可以选择稳重、秀丽,结构扁平、笔法奇纵的隶体,还可以选择字体方整、端正,笔调灵活、方便书写的楷体,甚至也可以选择行云流水,生动活泼的行体和字体方正、棱角分明的宋体。根据你的爱好,选择最喜欢的字体即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怎么变棱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怎么变棱角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