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河南行书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河南行书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人写的这幅老家门楼对联,看看书法水平怎样?
这种隶书写法叫汉隶今写,符合今人审美,缺乏古意,少了点古拙韵味,有点像曹全和史晨碑的混合韵,和当代的刘丙森有些像,功底还是可以的,中规中距,笔画缺少变化,墨色上见意留些飞白更显苍劲,古朴韵味[作揖][祈祷]
门楼上能有这位书法家写的对联,应该很不错了,内容很好,字也写得不错。
书写者冯云龙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号长髯翁,河南人,居广州,书法四体皆能,尤精篆隶,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这是一幅隶书对联,写的是“机织经伦高风亮节存天地,山傳孝义道德文章贯古今”。
隶书是书写牌匾最适合的书体。主要原因就是隶书的辨识度高。只要书家在书写上不犯大的错,比如字的大小均匀,笔误,错字等方面不出错,基本上就可以刻制了。小的瑕疵经过工匠的修整,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
在这幅作品中,大的毛病没有出现。细节方面会受书法风格和审美取向的影响,有人会说他好,有人会说他不好,也有人会说他俗,还有人会说他灵气,总之,这个没有统一标准。不必在意说好还是不好。
这幅隶书对联应属于方正一路,有一定的功力,对汉碑有一定的研究和临习,但缺少变化,在大小、粗细、欹侧、浓淡、枯湿……矛盾对立的统一处理太欠缺,这就失去艺术情趣……
魏晋,行书形成200年,今草书形成,因有王的存在,这时期真的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吗?
你说的对,魏晋时期是书法的一次高峰。后来唐朝又一次高峰。
如你所说,这次书法高峰,同王羲之的今草不无关系。
草书(指狭意的草书),由来以久,汉简中己多有发现。杜度、崔瑗、张芝等有推进提炼攺造之功。由于除淳化阁帖有几件张芝的作品外,他们的作品基本没有传世。所以学界多认为他们写的只是章草,连张芝的《冠军帖》,有的也认为是王献之或张旭所书,不是张芝的。这些纯属臆测。
杜崔张芝等草书,己是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的草书书法。那时己是第一个草书的高峰。后来王羲之又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改造创新,形成今草。王献之则继承了前代草书发展了大草。(章草则不在草书演变序列,也就是说,今草不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章草是当时的实用字体。今草直接由汉草而来。)
魏晋时代,五体皆备,纸简并用,纸渐次取代简,书法创作繁荣,又有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字钟王的出现。所以是我国书法的第一次高锋。这次高峰比唐代的第二次高峰还要关键,说是我国书法的锋颠也不为过。
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上, 魏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出现了钟繇、陆机、卫瓘、卫铄、王羲之、王献之等大批的著名书法家。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书法一脉相承,书技精湛,开创出光辉璀璨的书法巅峰时代。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巅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它温文尔雅、贵和持中、风流蕴藉、潇洒飘逸,为历代书家所瞩目。
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从曹魏开始,对文学艺术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使“才能”有可能越过道德而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其中就包含文学艺术,如原来被视作小道的文学,被曹丕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书法在东晋时期成为世家大族争能斗胜的方式之一,上层贵族大量进入这个领域。魏晋书法在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首先,是楷、行、草等字体在广泛的应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次,出现了多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书家,在风格的开创和典范的树立上有无可取代的意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书法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观念被揭示出来,不仅形成理论,而且被贯彻到实践中,从而使书法的艺术性质得到了强化。
这时的书法发展,大约可以这样来描述:三国为过渡时期;两晋(尤其是东晋)为鼎盛时期。出现了王氏家族等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这些贵族人物的独特情怀。身居庙堂时,他们也会像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心忧天下。但其他许多儒家***道德观念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失去了权威,因而当回到个人的生活中来时,他们崇尚玄谈,寄兴高远,饮酒服药,悠游山水之间,纵情享受人生,他们的精神,体现为不拘不执、潇然放旷、纵意自适,虽然其中也许隐藏着深深的绝望和痛苦。这种精神风貌,在他们的书法里得到了真实的显现,后来人把这种艺术风貌的精华,概括地称为“韵”,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美的一大典型,长期得到崇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南行书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南行书字体写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