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观自在楷书字体颜真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观自在楷书字体颜真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的晋唐笔法,是一种什么样的笔法,有哪些特点?
晋人尚韵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但并不清楚究竟是谁是什么意思。那么什么叫韵?韵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尚韵呢?这个问题需要从社会总体的上去把握,从社会风气的层面去研究。
东汉时期政治实用主义衰退以后,老庄的思想开始抬头,思辨玄学开始兴起。一大帮的文人欣赏庄子的精神,在生活情调上追求高洁,在精神无不与庄子的思想相通。他们把庄子看作是艺术的精神的源泉。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的确,这是一种人格上真解放,思想上大自由的时代。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晋人追求的是最能反映玄澹、天然、自由的美,他们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绝俗、天人合一,超越了道德的标准,游心于一个远离人间社会的精神世界之中。“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特别强调个体生命与人格精神的独立自由。这恐怕就是晋人尚韵最本质特征。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晋人的书法艺术中自然会出现尚韵的笔法。这种笔法的核心,说到底就是以最具体,最恰当的书法形式,来表现空灵的玄学精神并体现其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二王是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书法作品韵高千古、自然神骏、潇洒风流,是美在神韵,美在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充分体现了一种自由心灵的美。
晋人书法笔法特点就是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我们现在来看最能代表晋人尚韵,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王羲之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真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悠游自在。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潇洒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笔法才能得以完成,从而使晋人书法艺术达到登峰造极,至今让人难以企及。
进入唐代,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有晋代的自由社会氛围,对书法的要求也就从尚韵变成了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的法度太多太严虽然有利于规范,但反而束缚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而艺术是最贵自然的。所以,我们现在的书法艺术往往强调有晋人的古韵,只有具备晋人韵味儿的书法才是真正高级美好的艺术作品。
晋唐笔法,是一种让笔鋒跳芭蕾舞的提按明显的笔法。所以晋唐笔法的特点,就是提按,能做到提按用锋了,就是学得了晋唐古法。
有人可能不同意,因为书本上写的,课堂上讲的,大多不是这样。这个可以基本忽略,不信可以看看传世的晋唐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稿》。
《兰亭序》中的后字和怀字,《祭侄稿》中的两个局部,可以看到明显的笔画粗细对比。如果再看王羲之行草代表作《丧乱帖》中的离、毒等字,粗细更为悬殊。
为什么粗细对比会这样强烈?笔法高超!没有操控笔锋的运腕神力,谁能把笔画粗细差别写得这么大?
这个笔法秘诀被苏轼发现了,他的字为什么粗重厚实?运腕力足。《黄州寒食诗》足以抵消有些人对他书风的不实议论。
为什么要说晋唐的高明笔法就是提按笔法?因为粗笔画必定提按重,提按重时按难提更难,腕力不足者往往提时笔锋弹性消失,笔毫乱拖使笔画成为墨猪。
所以明代董其昌深明晋唐古法,他的书法理论最重要一句话是“作书须提得笔起”,为什么?是指提按均要保持笔力,如果不能保持笔力,弹性消失也就是笔锋消失。这又是笔法的不传之秘。
因此临习晋唐书家真迹不是描头画脚学字样,必须做到学会提按笔法。临帖时人们往往会把粗笔写细,又把细笔写粗,把奇而不平的笔画写平了。结果学的是书法佳帖,却写成了书写俗体,学不到提按古法,是临帖者的通病。
晋唐笔法:一,起筆峰峦,行筆中锋如屋漏之痕,杀笔存结如待放之蕾。笔饰特征不晌显的是早唐虞,欧,褚,笔饰特征明显的如中,晚唐的颜柳书法。二,各种笔画一笔完成,有利于快速书写,又称一笔书。 晋唐笔法于晚唐柳公后遗失,从宋起开始流行近代笔法,又称描画笔法,造成近,现代楷书无法象古人那样快速自然书写,又保证楷书的华饰特征。现代,人们把唐楷作为初学书法的基础学习范本,而丢失了楷书的快速自然书写功能。
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那么就是说笔法应该不存在晋唐笔法一说。但是,我想,晋唐笔法应该是相对宋代书法而言的,是对笔法本源的一种强调。
书法的发展大约可以唐代为界。唐之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而唐代则是成熟阶段,这一阶段书体都是发展完善,笔法业已完备,法度皆已固定。
而宋代,随着尚意书风的兴起,强调个人情趣,而忽视晋唐流传下来的技法,其间虽产生了宋四家,但尚意书风越往后越不重视法度。至南宋时终因技法单调而江河日下,于是宋末元初赵孟頫重举复古大旗,直接向二王学习。
所以说,晋唐笔法应是传统书法技法,是书法的本源。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晋唐笔法并提本身就有问题,晋人笔法简单,书写快速实用。唐人笔法倒退了,尤其是柳公权笔法有点反人类。后来赵孟頫把他自己的个性收敛了就是为了再现晋人,只是很多人不理解赵在书法上所做的让步和牺牲。唐人为后世树了个很不好的榜样,很多书法家把书写变成了炫技,比如米芾……而且自唐以后,书法的艺术性整体性下降,这和技法不无关系,艺术是个直抒胸臆的东西,只要夹杂其他心理因素,铁定会伤害艺术性。
写了后期颜体,用笔越来越朴拙,有没有走进丑书的队伍,给点建议好吗?
首先我只从技法层面上讲,看你的字是会学得好颜体的,有个别笔划也有几分像,也是适合学颜体的,但从你自己个人审美和喜爱的角度看,你真心喜欢颜体字吗?这才是重点,初学者不能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哟,况且颜体更适合与柳体合,不是随便跟各体都能和谐浑合的,乱合反而容易出“丑书”,而你又提到堵遂良,初学者学颜就学颜,学欧就学欧,专心学哪家都可以。。。
你也许初学颜体并未深入理解颜体也有“拙中见巧”的一面(一般人是发现不出的),看你的字是强化了颜体的“拙”,一切艺术风格都不能过分走向极端,巧与拙都要有一个“度数”,世上所谓的丑书都是因盲目彰显个性而忽略系统的基础训练,却想走捷径就走向极端而产生的。
选择字帖要选自己真心喜爱的,不适合自己的书体就不要选学,免强学也无益,反而添乱,,,学书者必须知道各门各派、各艺术风格是不分上下高低的,谁能分得出欧颜柳赵哪家最好?我也很喜欢古朴雄浑的颜体,但我也知道秀丽的小幅花鸟画若用颜字题款或许是比不上诸体和赵体好看的。。。所以各家各体是各有长短的,书法是心画,不适合自己性格和心意的字体就不宜多学,初学书法首先要选正字帖,才能走好下一步。
颜体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端庄严正,诸遂良之楷书吸取欧、虞优点而自成方圆兼施、用笔多变的特点,,,我个人觉得颜体与他们在风格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或较难找到融合点,,,
总之,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最重要的,今人学书法要活学活用才能事半功倍。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用,祝你进步!
梦幻画派创始人陈展鸣
二O二O年二月二十日午
俊秀与朴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虽然审美倾向不一样,但与丑书还是有区别。
颜体楷书《颜家庙碑》是颜真卿晚年代表作品之一,厚重、大气、朴拙。这就是此碑卓越独特的风格特征。古朴粗糙,不加修饰。
明代书法家傳山的小楷有古朴味,他写的楷书《心经》质朴率真,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傳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
清代书法家钱南园,书法得力于颜真卿,他的楷书方正宽博,有雅拙之趣。
有朴拙美的书法结构往往打破常规,有出奇之感。天真烂漫之感。拙中藏巧。朴拙的书法作品貌视平淡,但内含较深功力、技巧、意蕴。内含金石篆籀之气。
《颜家庙碑》里的拙是大巧、大美,并非是"丑"。遵循纯朴的心境,学习颜体晚年朴拙的书法是可行的。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我的建议:坚守初心。
视频加载中...一、继续大胆往前走。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能从俊秀练到朴拙,说明下了功夫,精练日久,快要练到颜体艺术殿堂之门了,不能放弃。书法艺术不同于写字,若图写字好看就继续走《多宝塔》的俊秀之路。我认为《麻姑仙坛记》的成就很高,是颜真卿63岁作品,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其艺术价值要比你前面临的要高,这是个人之见。
二、要对丑书充分辩别。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大家”其书不讲规矩,不讲传承,挥毫就来,污化了整个书坛,蒙闭了人们的眼睛,迷失了学书的方向。对这些现象要有“火眼金睛”去辩别。古人流传下来的书帖若真丑,早就被唐以后的人淘汰了,不会流传到今天。有人说王羲之的媚俗、颜真卿的字缩头缩脚、柳公权的字是丑怪恶札,欧阳询的字婢女丫环等等。难道我们真信这些鬼话?不可信。
三、学书千万不要走弯路。有个老书家说,学书法先占一体,待“熟透”之后,可以汲取别体之长,以作补充。千万不能“心花”,看这个人的字好,拿来练练,那个人的字好拿来画画,到最后不知写的啥,“艺”是讲传承的,书法艺术亦如此。练字就怕走弯路,一旦走弯了十年也拐不回来,再想走最初的路,就要花十年的时间。
(文中***为本人所作)
献丑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观自在楷书字体颜真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观自在楷书字体颜真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