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是不是字体类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是不是字体类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属于书法吗?
我认为,楷书不仅是书法,而且是最基本、最规范的书法,也是最能反映书家书法基本功的书体。现在很多书法“***”提笔就会龙飞凤舞,但一写楷书就露出马脚,说明没有书法基础,或者说书法基本功不行。
楷书是汉字主要书体之一。原称“今隶”“正书”。产生于汉末,系汉隶省改波碟、增加钩撇捺而成,至三国钟爵、晋王羲之改变体势、创制法则,隶、楷遂完全分流,别为两体。故明张绅《法书通释》曰:“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但自钟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唐张怀琳《六体书论》释曰:“字皆真正,日真书。”历代皆以钟、王为正书之祖。
关于“楷书”的概念有二义:一、指具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法书“楷”,指楷模。唐张怀灌《书断》卷上:“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式。’亡故凡有法度之书皆可称‘楷书’。”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曰:“楷无定名,不独正书当之。汉北海敬王睦善史书,世以为楷,是大篆可谓楷也。卫恒《书势》云'王次仲始作楷法’是八分为楷也;又云‘伯英下笔必为楷,则是草为楷也。”二指真书。但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认为真书与楷书不同:“楷识 书须八面俱到,古人称卫夫人、逸少父子、欧阳率更、虞永兴、智永禅师、颜鲁公此七家谓之楷书,其余不过真书而已。楷书者,字体端正、用笔合法之谓也。”
谢谢邀请!
问题:楷书是书法吗?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题主,楷书不但是书法,而且是法度严谨的书体!
一段时间以来,道内有些人总是把楷书凉在一边,甚至想把楷书打入“冷宫”,说楷书是“印刷体”而不是书法,还说楷书没灵性,太呆板,没有艺术的观赏性,只有小学生才写楷书,等等。说这样话的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竭力想把楷书排除在“书法”之外,从而抬高所谓的有艺术性的“丑书”,他们是别有用心的。
楷书是由汉隶演变而来,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下图为书圣王羲之写的楷书
下图为王羲之写的楷书
这是迷茫者的问题!
题主把田英章的书法挂在问题下面说明什么?说明你迷茫与田英章的楷书算不算书法?
如果书法没有了艺术性,如果书法就是简单地写字,那么田英章的楷书就是书法了!可惜的是,书法不仅仅是写字那么简单,书法需要艺术性,艺术性绝不是简单的写字!
所以说田英章只是书法的入门功夫,因为他对书法的认知还存在于写字的阶段!
楷书不是二田!二田也不属于楷书!楷书一定是书法,因为楷书要求艺术性!
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居然有人开始怀疑楷书是不是书法。
启功***在世时,就有人说他的书法是馆阁体,启功***毫不在乎的回怼:写好馆阁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是不成的。
这是沈度的书法作品,被世人称为馆阁体。
这是林则徐的小楷作品,被世人称为馆阁体。
这是黄自元的楷书,也被世人称为馆阁体。
在平常人的眼里,馆阁体就不是书法,那我告诉你馆阁体不但是书法,而且是雅俗共赏的好书法。当代的许多所谓***们,他们写不出这么工整的楷书,所以他们就把这些老百姓认可的楷书,扣上一个大帽子“馆阁体”。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代书坛,乱象纷争,美的和丑的被搞颠倒,真是太悲哀了!
纵观书法长河,篆隶楷行草是重要的五种书体,而每一大类又可以细分为很多分支流派,产生许多优秀书家,留下的碑帖是我们学习的重要***。下面我简单谈一下对楷书的认识,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楷书又称真书。具备笔画平直、形体方正等特点,产生时期大致可以追溯到东汉,历史上的楷书名家有很多,为我们所熟知的有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即“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同时还有虞世南、褚遂良、钟绍京等等。不同的书家其书法特点不同,学习楷书应该先专学一家,先精后广。
就我本人而言,最喜欢楷书大家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是我一直学习的书帖。
当然欧公的《化度寺碑》、《皇甫诞碑》也是著名的楷书法帖,“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前人总结欧公的楷书特点是于险绝中见平正,法度严整,骨气劲峭
楷书的字体?
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书中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
楷书是行书和草书的基础吗?
楷书从来不是行和草书的基础。相反,有些楷书比如欧楷,如果沉浸太长,行草根本写不了。你看看二田的行书,有会写行草书的吗?真实的情况是,草书在东汉已经很高水平了,如陆机(平复帖,冠军帖)索靖(急就章),到二王已形成今草。而楷书始自三国的钟繇,到唐朝才集大成。所以从书法的历史进程演化看,行草书反而是楷书的基础。所以,楷书是行草的基础,这种说词,完全是误导!
观点很鲜明――楷书不是行书和草书的基础!篆、隶、草、行、楷,都是独立的书体。若论起源上,我们今天所练的楷书,多为唐楷,它可是晚于行书产生的!
但是,先练好楷书,对行书有帮助的一面,毕竟主笔,结构,往往是一样的;但同时也有限制――容易写呆滞,而且概率非常高!
相应的,练好行书,对学楷书,同样也是有帮助的,毕竟主笔、结体也相似;
有的人真就没认真练过楷书,自由体直接学行书,我就是(初一练过数月),但我自信行书比普通练字者要强一点。
学了行书,再写楷书,同样是有影响的――有点行书的影子,有行楷的味道,如上两图——尤其第一个我;至于这种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能否接受,看法因人而异吧。
对楷书的理解,我喜欢赵孟頫的理念,如下图——
很多朋友有这样认识很正常――是因为我们学书法时,多以楷书为入门;而且,我们还以为,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多是出于常识性认识,这也是常识性的错误!
不是这样,行书,绝不是楷书的快写!具体太多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们知道,行书包括行楷和行草;但是现在的硬笔字贴,又细分了三类:行楷、行书、行草;
据我观察:一直学楷书,再学行书,往往牵丝不自然,放不开,行书的结构有太多楷书的规矩,这是导致很多朋友行书实用性差的主因!
日常字,抄抄――
有这种说法,但是不全面。
楷书也好,行书草书也罢,笔法都应该是相通的。
楷书强调中锋行笔,篆书和隶书也强调中锋行笔,这样看来,楷书、篆书、隶书三种书体是书法初学者的不二法门。
有些人学习书法直接学习行书和草书,飘则飘矣,总像是长在墙上的芦苇,根基不深。只是因为没有中锋行笔的基础,所以就漂浮不定。
一家之言,不喜欢就只当我没说。
楷书也叫正楷,正书,讲究的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所有的笔画都应该是孤立的,一个笔画完成后才开始另一个笔画,笔画与笔画之间没有连带关系,对于楷书可以说是“状如算子”。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楷书在用笔上非常复杂,除了斜捺之外,几乎每一笔包括起笔和收笔都需要顿笔,尤其在转折处要明显。而且在书写速度上不宜过快,注重中规中矩。
行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连带,强调呼应关系,属于笔断意连的情况,把起笔中的顿笔去掉了,***用了搭锋入纸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书写的效率,行书把很多折笔变成了圆转,转折处不再使用顿笔,直接转了即可,提高了书写的流畅性。行书除了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带之外,还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这种连带不仅有实连还有虚连,另外,还借鉴了草书,很多笔画可以简略。书写速度比楷书要快,方能得行云流水。
古人学习书法是学书须学楷法,以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为楷模。而草书和行书,都是以楷书为基础的,或者是楷书的快速书写,是书法入门的基础,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在楷书领域摸爬滚打,很难在行书和草书上有所成就。
以上属于我个人偏见,还望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是不是字体类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是不是字体类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