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教程楷书书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教程楷书书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长时间学习楷书,不学行书,能做到楷书好且行书自然吗?
学习楷书,达到用笔、结体熟练后,再学习行书,从行书灵动的笔意笔运中可以体会,并运与楷书书写中,这样即可提高书写速度,又可提高楷书的灵动性,必免楷书的僵硬和死板!!!
谢谢三千里马的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楷书和行书是两种不同的独立的书体,楷书与行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更没有任何联系。长时间学习楷书而不学行书者,是写不好行书的。关于楷书好行书自然就好的说法实乃可笑!
有网友说,只要写好楷书,所有的书法都能写好。说这样的话,只是信口开河罢了,其言没有任何理论和实践依据的!
另外,说楷书是一切书体的基础,就更道理了。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再争执下去了,道理都在那里摆着,可有些网友就是听不进去,没法子,只有不说了。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我认为,一个学书之人,一生能把一两种书体悟透彻,弄明白,就非常不易了。学楷书,就要把楷书学好。学行书,就要把行书学好。学隶书,就要把隶书学好。学草书,就要把草书学好。这叫术业有专攻!不要今天学学这个书体,明天学学那个书体。当下,先选准一种书体学习才是正路。贪多嚼不烂!
最后,再重述一下我的观点:
谢你的邀请!
我是杨炳升。
对于你的这个提问,本人就只能就题答题了。
按你所说,"长时间学习楷书,不学行书",楷书再好,都不可能实现行书自然就好,这是通例。
但是,也有特例。
特例是练习写楷书时,如果像赵孟頫一样,以行入楷,写到自然流畅的程度,转手写行书,可能就会顺手多了。
因为行书为两界书。
如果你得闲,可以搬出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三本大字典出来,将行书大字典放在中间,查找出某一个字来对照一下,从中可以看出,在很多情况下,在行书字典出现的字,可能在草书字典中有,在楷书字典中也有。
如果长时间练习的是某一种特别有个性特点的字体,从没有涉及过行书,若是要想随手就能写好行书,可能也是特例了。
本人练习写字是在临退休时作的一个爱好选择,其目的是为了消磨时光,用以打发余生的。
我的体会:书写楷书的目的,就是为书写行书打基础。我们学习唐楷也好魏碑也好,就是理解古人的书写内涵,最终写出新时代特征。写好楷书基础上练习行书,最后再学习一些草书的技法。就像启功先生讲,所以说楷书要当行书,就是考虑笔势的存在。笔势强调的是什么?其中一大关键就是点画之间的呼应和连带。在楷书中,这种呼应和连带在纸面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却是千真万确的存在的。少了这个,即使单个笔画精到,整体上也是支离破碎的。书为什么要当楷书写呢?这其实是一个反正面的关系。楷书要静中有动,行书呢,当然要动中有静。特别是在起笔、收笔、以及转折处,都是要把笔法交代清楚。孙过庭在《书谱》中讲: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楷书和行书的书体有相通之处,又各自有别,楷书有楷书的理论技法体系,行书有行书的书法理论技法体系,可以把学楷书当作学行书的基础,但长时间学习楷书,不专门学习行书,写行书要达到较好的行云流水效果是不可行的。
(姚孟起楷书作品)
受书体本身限制,楷书的表现力也有限,写意和创作自由度不及行书丰富。楷书是以平稳端庄为主的。是以静态为主的,平和的书体,是一种比较标准的,具有艺术价值而实用的书体。
(姚孟起楷书作品)
行书在表现情感、节奏的丰富变化比楷书要强一些,但不是不要法度,相对楷书来说,自由度较大。可变形、夸张、牵丝连接、速度加快、动势较强。从楷书的结构转换为行书结构,无论是用笔和结构要简洁一些。但笔画的斜度越来越大,字势越来越险,情感起伏的表现越来越激烈。黑色变化越来越丰富,章法表现更灵活巧妙。
终上所述,要写好行书,须专门研究临摹这一书体的优秀碑帖,精通它的用笔、结构、章法特点,才能把行书学好,仅仅学习楷书是不行的。最好两种书体都学,形成互补,相辅相成,共同提升。
(王铎行书作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教程楷书书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教程楷书书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