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岁月有声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岁月有声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哪些描写字画的诗句?
竹石
清代:郑燮(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而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给生长在岩石上的竹子以生动的刻画,它生长环境虽然恶劣(立根破岩中)、艰苦,但那种“咬定、不放松”的坚定劲让读者肃然起敬!那种“千磨万击”的韧劲更是让读者心悦诚服!尤其是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出了竹子那种超然洒脱的个性——卓尔不群!
王右军
作者:李白
右军本***,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作者:戴叔伦
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馀。神清骨竦意真率,醉来为我挥健笔。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坐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书扇
作者:黄庭坚
鲁公笔法屋漏雨,未减右军锥画沙。可惜团团新月面,故教零乱黑云遮。
跋杨凝式帖后
作者:黄庭坚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题祝枝山《成趣园记》
作者: 翁方纲
韵胜原从骨胜来,外间狂草信舆台。冯班何焯津梁在,肯许良常向溯洄。
描写字画的诗句不少,但能做到用笔绝妙,意境传神的非王维的《画》莫属。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全诗只字未提“画”字,但确形象的描绘出一幅山水花鸟画。而又用“远看有”“近听无”,这类似灯谜的结构技巧,把画之形,画之情,画之境描写的淋漓尽致。
能把静物写活,能把灯谜与诗融合,可见王维的写作功力非同一般。
水映花面花映水,柳延河堤河延柳!推敲一下:延和沿哪个更好?
延字更好。柳延河堤河延柳,延字一方面更能反映河堤之长,柳条婆娑摇曳在视觉在上将河堤拉长,更有意境,另一方面河水呼应着,仿佛相邀柳枝一起,跃动呼啦。而沿字就相对少了一些神韵。
上句“水映花面花映水”——流水娇花相映衬,流水自淙淙,花姿独婀娜。花香迎面惹人醉,流水缠绵绕心魂,自然天成,温婉静好。
上句美轮美奂。下句,柳延河堤河延柳”中,用“沿”字好,还是“延”字好呢?先看这两字字义的不——“沿”者,边岸也。“延”者,延伸也。
用“延”字的诗意是——如丝绦般的垂柳沿着堤岸生长,轻软的柳条随风轻轻舞动,似乎把河岸拉长了。而淙淙流淌的河水似乎也把柳树延伸了,满眼的绿意盎然,垂柳与河堤相互珍惜,相互扶持,相互成全,构成了一幅静谧悠远的美丽画卷。
如果用“沿”字,诗句的解释就变成单纯的柳树沿堤岸生长,缺少了延绵悱恻的韵味,过于直白,缺乏美感。
因而,我倾向于用“延”字。
笔阵图是谁写的?
笔阵图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书法,由士大夫文人刘墉创立。刘墉生活于唐朝时期(公元778年-865年),他在书写之余研究兵法,并将笔画与兵法相结合,创造出了笔阵图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
卫铄
卫夫人(272年~349年),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卫展之女。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丈夫李矩善长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亲为中表亲戚,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永和五年,去世,时年七十八岁,葬于浙江嵊州。
东晋卫铄的《笔阵图》。
1.原文如下: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2.释义如下:
横画,如同千里阵云,隐隐于天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点画,像高山坠石,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撇画:如利剑斩断犀牛角与象牙一样有力。折画,如百钧之力发弩,强劲有力。竖画,像万年枯藤一样苍劲雄强。捺画,如崩浪奔雷,气势非凡。横折钩,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
是东晋女书法家卫烁写的。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名铄,字茂漪。族祖卫瓘,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岁月有声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岁月有声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