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什么有草书这种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为什么有草书这种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来源?
简单的讲一下草书字体的来源吧。
我们都知道,草书是由隶书演变过来的,而隶书则是汉代的官方文字。
章草,我们把它认为是隶书的一种快写字体。
章草的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家们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书写技巧,于是出现了大草和小草。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一个大体的脉络,期间还有一些细节的变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些专业书籍前往查看。
图片:索靖章草史孝山出师颂(局部)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草书,不就是书写潦草的字吗?有字的时候,就应该有了草书!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它形成于汉代,从隶书演变而来,初衷也很简单,只是为了书写方便!东晋时候,又出现了一种叫做“新体草书”的草书,也叫今草,又分大草和小草”,于是汉代的草书被叫作章草,目的是为了和今草区分开来。而实际上呢,他们都是草书!
早期的草书,与隶书平行,又叫隶草。什么意思呢?就是汉初出现了草书,被称为章草,来源于隶草。隶草有别于隶书的规矩,有草草急就,好似奔逸之感,就叫作了草书。之后,可能真的是因为赶时间,或者有的人急性子,或者有人领会到了草书不拘章法,狂放的美感,这种被称为隶草的字体就流传了开来。慢慢地演变成了章草,其中,比较有名的:三国时期的《急就章》就延续了章草的笔划省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草书看似是草草急就的,其实呢,他的笔划省略变化都是一定的,有章可循的。实际上就,隶书有隶书的规矩,草书有草书的规矩。所以才是章草这一字体,而不是书写潦草的字。提到了章草,就要提到一个人,草圣,这并不是他的名字,这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的名字叫张芝,别人也叫他草书之祖。他的书法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极好地诠释了草书这一涵义,他写的字叫作“一笔书”。写法上下牵连又富于变化。想想也是,别人好几笔,他一笔就扭完了!不过也只能想想,他并没有墨宝留下,真是十分遗憾的事情!我们的书圣曾经自叹不如,说张芝写字犹如雁过,可见王羲之也是十分虚心的人,也从侧面上说出了张芝书法的飘逸无与伦比!既然张芝的章草没有留世,那就说一下有留下来的,《月仪帖》传为索靖所作,是十分有名的古章草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章草在西汉宣、元年间形成,兴盛一段时间,比如东汉、三国及西晋。到了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章草就被取代了。取代后的草书就叫作今草。今草不拘章法,讲究流畅,他是章草的进一步草化,这样说,可能比较容易理解,章草就是点地飞奔,今草差不多是能凌空而起就凌空而起!招式更少了,姿势却更飘逸了!今草就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来。今草,主要要说的是“二王”,二王是谁呢?王羲之、王献之,这两父子中,王羲之更被后人尊为“书圣”,《初月》《得示》更为人推崇。今草盛行于魏晋,到了唐代,你想想,唐代人作风何等开放,于是,今草更是放开了自己,更加放纵,放纵到了字形有些奇变,有人点评为点画狼藉,更是被叫作狂草,大草!说起狂草,张旭和怀素的作品就很有了代表性,完全脱离实用,达到了为艺术而创作的高超境界!其中,张旭《肚痛》还有怀素《自叙贴》,都是现存的珍品,看得出来,这两个名字就完全体现出了狂草的放纵程度!然而,就算是这样,也挡不住狂草迷对于他们的尊敬,张旭史称“草圣”。从那时到现在,学习借鉴他们字体的人爱好者比比皆是。
基本上,现在的草书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关于草书,我们往往有个错误观点,以为先有写得比较规范的楷书,然后才有相对潦草的草书。
(章草《月仪帖》)
其实正好相反,字体的产生,往往先出现相对潦草、不规范的写法,然后才逐步规范。
比如隶书。在小篆出现后不久,人们在抄写的过程中,为了赶时间,不可能每一笔都写得很到位,越写走越草,于是在秦代末期就产生了隶书的雏形。
(早期隶书)
但是,隶书在出现后,又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在经历了西汉,直到东汉时才完全规范、成熟并发展至顶峰。
草书的出现与此类似。隶书产生后,人们觉得一笔一画摆开架势来写还是费时间,于是加快速度,简化笔画,于是出现了草书的雏形。
(王羲之早期带有章草意味的草书)
书法的发展,其实我们最应该感谢那些爱“偷懒”的人,他们为了更方便书写,往往不经意间唤醒了另一种书体的萌芽。
早期的草书与现在的草书有较大区别,字字独立,波折分明,带有很浓厚的隶书意味,称为“章草”。
正如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汉兴而有草书。”明确地指出了草书的兴起年代,那么什么是草书呢?所谓“草书”顾名思义就是草率的书写。从这个层面上讲,广义的草书也包括隶书的草写,还包括篆书的草写。从狭义讲,指书写上有一定规范法度并能自成体系的草写汉字,如章草、今草、狂草。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结构省简,笔画连贯,书写流便迅速,但不易识别。
(一)章草:亦称“急就草”,其特点是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行笔波磔显著而犹带隶意。存世最早的章草纸本墨迹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唐张怀礶《书断》中:“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章草的创造者一般都认为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但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大量出土的汉竹、木简中看到了许多书写简洁而草率的草隶,由于它不受成法的规矩约束,书写随意,在民间已先被大量应用。这种民间使用的“俗体”被当时文人所喜好,而汉元帝的黄门令史游以它作急就章,便奠定了章草的规范,所以后来把经过规范的草隶称为章草。由于汉章帝对当时的章草推崇倡导,使章草书有了迅速发展,至张伯英时达到了极致。张伯英又变章草为今草,这也给王羲之父子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并对他们进一步确定今草的风格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
(二)今草:今草始创何时在唐代说法不同,欧阳询和虞世南认为起源于东晋。欧阳询说:“草圣张芝,***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迢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世,章草几将绝矣。”那么章草和今草的区别在那里?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隶法。今草已完全脱离了隶法而变为今草,它是连点为画,以点画为性情。其笔势流畅险峻,纵任牵逸,韵美婉转,使转有楷法,取纵势。时有牵丝萦带,血脉不断。但比“狂草”的连绵不断而规范。
(三)狂草:大草又称狂草。因其书体极其放纵姿肆,有如颠狂而得名。
纵观整个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草书的兴起是极具重大意义的一件事情。草书不仅为书法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一片令人惊炫的奇葩,而且极大的丰富并拓宽了书法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
世界上的古老文字,为何只有汉字使用至今,并成为艺术?
一是因为汉字的像形和六书具有很好的可识性,再古老的文字,比如甲骨文,后人仍可读可释。
二是汉字的像形和六书具有很好的共识性,无论多少方言读音不同,但都可以通过汉字得以共识。
三是通过注音,以及和拼音文字一样输入电脑,更增强了汉字的现代适用性。
简单通俗来说:汉字承载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儒家的藏而不露、含蓄内敛、中庸之美和“精、气、神”等思想,也体现易经中“一阴一阳为之道”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汉字书法中处处有阴阳变化。另外,书法也被誉为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我们一般称呼汉字艺术为书法,所谓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因为书的意思是写的意思,而法的意思是法度,规则的意思。也就是说,书法两个字的意思就不是写字的意思,而是写字的规则和法度的意思。相比于这点,英文和其他的文字,好像是没有的吧。包括笔法、结构、章法的书写技巧,黑白、方圆、收放、曲直、粗细、干湿、枯润、浓淡等表达技巧。同时也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变化,其书写节奏、快慢等变化就是书写者内心的真实写照。经过历史的发展,书法书体包括:篆、隶、草、楷、行。也涌现出许多风格迥异的书法大家,如:“二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大家,丰富了书法的内涵。
1.中国较早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
秦灭六国之后,统一文字和加强中央集权,奠定数千年的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基础,使汉字得到了统一和普及,进一步加速了汉字向笔画化和抽象化发展,偏于书写和识记。
2.中国优越的地理条件。
在中国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只有北部的游牧民族和南部的蛮夷有能力威胁中原***的封建统治,但这些游牧民族本就缺少系统的汉字文化或者并没有汉字简捷。久而久之则会融入汉字甚至逐渐消亡。
3.人们对汉文字的不断优化和研究。
人们对汉字的研究自先秦时代就开始了。著名的就有李斯的《仓颉篇》,东汉许慎总结前人成就,写成《说文解字》一书,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对汉字有[_a***_]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4.中国人的优秀品质
汉字自图画和符号文字发展而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方块字,这并不是偶然。这离不开中国人重实际,善思考和包容万物的实用精神。如“日、月、水、马”等字都是自然获得灵感,具有写实性。会意字也会注重具体事物表达意义,如“家”就是屋子里有猪,象征有一定的私有财产。
5.新中国汉字的拼音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形成了帮助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注音工具,促进了我国文字在识字教育、型号编写、资料检索、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古时候,世界上有许多民族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发展到今天大都已失传。而汉字却一脉相承,蔓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记录着古老、绵长的中华文明,从未中断。
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了大量陶器,陶器上有数量不等的刻画符号。这些刻画符号整齐划一,且具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因而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汉字的起源,也是最初的象形文字。
早期的象形文字,零散而稀少。随着字符数量的不断增加,在使用过程中,其组织构造被逐渐抽象化、符号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时,已形成了一个数量众多、构形稳定的文字系统,这为后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书写便捷的需要,以及毛笔的广泛应用,汉字也在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西周的金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楷书、行书和草书,汉字的字体逐渐发展成熟。
秦朝建立以前,列国之间的文字并不一致,同一种文字也有不同的写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存在着障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命丞相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统一整理,使得文字在大篆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创造了秦朝官方的通用文字——小篆。
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标志着汉字向简明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至汉代时,人们日常使用的这种统一文字被正式定名为“汉字”。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时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草书?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时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草书?
题主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估计心里早有答案了。
甲骨文和大篆时代,不是用刀刻字,就是浇铸文字,书写的速度非常慢,他们是没有心情龙飞凤舞的。
后来在汉简上写字,有的竖拉的很长,这应该是书写者开始往草书发展了。作者应该是草书的鼻祖。
等汉末的时候,用纸张写作全面普及,这时候的人们,应该向往抒发心里情绪,书写的速度也能加快了,草书就快速发展起来。
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时代没有草书而产生?
中国文字的演变是有个过程,先秦及汉,书写是一种实用而无欣赏之说,有记载到了魏晋才有了文人书法之赏。形成了文字的艺术化。那么文字因了实用而不断变化字体,甲骨文乃龟甲兽骨文字,亦称《契文》,属殷墟文字刀刻为之,最古老的文字。石鼓文唐出土的十块鼓形石,上刻籀文(大篆)四言诗,亦乃无软毫而刻之,称为秦刻,
那一个时代因条件限制,先人创造出这种象形文字,已经是了不起了,这是文字的始端,从万物之象形而造字记事,比起结绳记录又进一大步。由此文字历史,是渐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人智慧于生产活动中而改创。也乃演变有一个实践过程中,总结中漫长的量变,方有字体改状貌之质变,
至于草书的由来也是为了实用而变成快捷方便,经过了较长的演变。因此汉字实用为一,欣赏为艺为二。主次要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有草书这种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有草书这种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