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朱元璋的草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朱元璋的草书字体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孝陵几个字是谁写的?
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墓,“明”字居然多了一横,变成了一个“错别字”,难道皇陵碑上的字也会写错吗?
民间有一种说法,这是康熙皇帝有意为之,其目的是为了消除明朝的影响。
康熙帝即位后,明朝虽然早已灭亡,但很多明朝遗臣还活着,民间还踊跃着不少反清复明的势力。所以,康熙有意在明字上加一笔,用目字旁的明代替日月明,意思是有月无日,大明的光辉已经不复存在,以此瓦解天下的复明之心。
个人认为,这种说法非常牵强,康熙作为一代明君,还不至于如此敏感。如果康熙敏感到连“明”字也不能见,那么,他为何要多次到明孝陵祭拜朱元璋?为何还要高度称赞朱元璋“治隆唐宋”,甚至还亲自手写治隆唐宋的碑文?
有人说,康熙这样做,是为了笼络明朝遗臣之心。没错,康熙确实有这方面目的,但也正因如此,康熙不可能刻意把日月明变成目字明,这样岂不是寒了明朝遗臣的心,激起天下人的愤慨吗?
关键还在于,如果目字明是康熙有意为之,那么,如何解释乾清宫悬挂的“正大光明”匾上的“明”?这儿的“明”,可不是目字明,而是醒目的日月明。如果康熙那么忌讳看到明字,首先更改的,难道不该是正大光明匾上的明字吗?
事实上,明孝陵有两块写着“明孝陵”的碑,但上面的字都不是康熙所写。
第一块碑在明孝陵的入口处,明孝陵三个大字上,写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写的是树碑时间“一九六一年”,显然,这块碑文上面的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写。
第二块“碑”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写着“此山眀太祖之墓”七个字,上面的字是民间时期所刻。具体是何人所刻,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康熙,这时康熙已经驾崩两百年了。
说到这里,大家想必很好奇,后人所写的“明”为何要多一横?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错别字?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文盲,大字不识一个,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说朱元璋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这简直是个天大的笑话。
朱元璋的确出身低微,他本人也从不否认这一点,他在登基称帝后的诏书中,曾多次宣称“朕本淮西布衣”。
朱元璋生于元朝末年,出身贫寒,不过是安徽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帮着家里干农活,的确没有进过学校。并且,是时天下动荡,民不聊生,其父母先后去逝,朱元璋贫无可依,以至于到寺庙里做了 一个卑微的小和尚。
后来,由于灾荒漫延,他出家的皇觉寺里也无粮可食,他只得流落到社会上(这一点的***家言,可以参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虽是***家言,却写得生动而形象)。后人认为他做过乞丐,主要就是指他的这一段生活经历。
在社会上流浪之后,他因缘际会,加入到了声势浩大的反元起义队伍中,由于其才能,如锥之置于囊中,渐渐锋芒显露,一步步地升迁,终于成为一方诸侯,并在与元朝的对抗和其它诸路义军的争锋中,成为笑到了最后的胜利者。
这样的开国皇帝,怎么可能会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呢?朱元璋虽然没有进过学校系统学习,但他在寺中出家和后来流落江湖,以及加入义军后,都在不断学习。其人天资聪颖,算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他所写的文告,书信和诗词,都不乏文***,逻辑严谨,措词得当。至于其书法,更是自成一格,网上有这些资料,不妨百度鉴赏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元璋的草书字体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朱元璋的草书字体怎么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