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草书字体中宫收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草书字体中宫收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启功书法源于哪种书体?
启功的书法属于行书书体。行书书体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他的书法根本上说是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欧阳询、梁诗正、刘春霖等书法名家的笔法。其书法结体紧凑,中宫收紧,点画结实有力。是近现代成就卓著的一位书法家。
源于瘦金体
启功的书法自成一体———启功体。启功先生对于线条的处理很到位,启功先生的书法,他的线条该肥的时候要肥,该瘦的时候要瘦,惜墨如金而又收收放自如。有学者点评,启功先生的书法不仅仅是书家之书,也是学者之书,这点确实是说得很中肯。启功体就是这样美不胜收,平稳内敛,清秀而又隽永,当为书坛大家。
为什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
“为什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完全可以从书法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三个方面去探索。
书法家写的字为什么有立体感?因为他们是按照书法的法则去书写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毫无疑问,书法家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家,就是在形美,音美,意美三方面对汉字加以美化,具体则表现在对笔法,结构,章法的精心创造。
下面我们从笔法,结构,章法入手具体来谈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
对于笔法的研究,是书法家的第一道功课,一个个立体的字也就是从笔法开始的,笔法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笔画是否能丰富多彩,面面俱到。
就起笔而言,有藏锋露锋的区别,在形态上则有圆头和方头,例如颜真卿的楷书则多逆锋起笔,形成粗重的圆头,而欧阳询的楷书则露锋入纸者居多,形成深严的方笔。
从行笔方面来说,则有粗细的变化之分,褚遂良,钟绍京的楷书在行笔中粗细变化十分明显,而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的楷书相对而言粗细变化则没有前者明显。
在收笔方面,大多使用提按的技法,使得收笔显得十分凝重,例如颜真卿的楷书收笔则非常有特色,好似另起一笔,而不显得局促。褚遂良的楷书楷书收笔则是一个平面,整齐干净,不拖泥带水,而欧阳询楷书的收笔往往行成一个斜面,显得光滑平整,特别有楷书的端庄严谨之感。
怪不得唐代书评家张怀懽在《书断》中评价欧阳询的书法:
这“森森然若武库矛戟”便说的是欧阳询笔法险峻,笔力苍劲和他“艺宗南北”的丰富多变,以及笔法的面面俱到。
历代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等等,他们的书法中,无一不是笔法精妙合理,丰富异常,且又能面面俱到,因此他们的书法自然有立体感了。
立体感是书法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效果,它与所用纸张、墨的使用尤其是笔法的运用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注意观察一下上面的图,从笔画的交叉处可以清晰地看出笔画的顺序,后面的笔画压住了前面的笔画。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宣纸的独特之处。宣纸由稻草与青檀树皮制造,独特的工艺使得笔墨在纸上不容易相互交融,故交叉处前后笔画清晰可见。
而另一种常用的书画纸要么是草浆制成,要么是竹浆制成,墨落于纸上会相互交融,看不出笔画顺序。
宣纸上这种笔画的先后顺序,能增强空间感,于是立体感就体现出来了。
古人有意识地使用墨法,大约始于明代,王铎是用墨的高手,尤其是他发明的涨墨法,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手段。
用墨说穿是要会用水。上面讲了,宣纸由稻草和青檀树皮构成,稻草的纤维短,青檀的纤维长,两种纤维在纸中纵横交错排列,这种独特的方式,使得水和墨在宣纸上的运动快慢不同,水跑得快,墨跑得慢,于是形成了墨色由浓到淡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墨分五色”。
墨色的变化,让书法的层次更丰富,立体感更强。
上面说的纸张和用墨,都是形成立体感的客观条件,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笔法的正确使用。
中锋行笔就是其关键因素。中锋行笔时,主毫居中,墨色较浓;副毫在两侧,墨色稍淡,这样在一个笔画中,自然形成中间深两侧浅的立体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锥画沙”。
笔划写出立体感就像一个棍子放在那,这是书法的基本要求。即然是书法是艺术就必须严格要求,也就是法度。它不同于一般的写字是平放在那里的,尽管间架结构很得体,但是立体感的要求也是必须的。我们知道画画是一定要画出立体感的,但是写书法同样要写出立体感,这样的字看着才厚重、美观,所以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笔划写出立体感甚至比间架结构还重要,知名书法家一笔下去能写出三个或者更多层次再通过笔划的粗细、弯曲变化、快慢变化等手法就能表现出非常灵动、飘逸、优雅、美妙绝伦的字体或书法作品。当然写出美妙的立体感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而要坚持不懈的揣摸和练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草书字体中宫收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草书字体中宫收紧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