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章字草书相似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章字草书相似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篆、小篆都是什么时代的书法?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篆书流行于殷商到秦代,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诸侯争霸,诸侯国林立,正是因为诸侯割据地域分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大篆便是通行于秦国及西周故地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风格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圆劲挺拔,圆中带方。秦统一之后发起了“书同文”运动,***用李斯的建议,在沿袭西土文字基础上,推出了小篆作为国家的统一文字。小篆属于线条化文字,藏头护尾,不露鋒芒是其线条特点,圆润中又颇有筋力,点画间均衡匀称,字形修长、端庄、平正。这是它与大篆的区别。
区别是,商篆字富于装饰,整篇字型大小不一,章法乱石铺街。周篆删繁就简,横有行,纵有列,方园兼备。
石鼓文,上承周篆,下启秦篆,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字体。
秦篆,主要指秦代前后时期的字体。石鼓文对秦篆影响较大,学小篆也可看看石鼓文。
说起大篆小篆,他们都叫篆书
是我们中国先祖创造的一系列流传下来的文字,以秦朝一统六国为分水岭,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这个文就是小篆,也叫秦篆。
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都是狭义的大篆。
他们的特点区别其实也很大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金文指的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
籀文 是周代文字,是金文的繁化,也是现在广义上说的大篆。
大篆,是青铜器时代就有的!大概在先秦早期,殷商甲骨文之后。在此期间,王朝为了祭祀,庆典等,在青铜器上作了文字,文字也逐渐规范化,代表做有《蛮公鼎》,《发盂鼎》,《散氏盘》等,后期的石鼓文也属于大篆。到了秦始皇时期,李斯把全国各地的诸侯国文字进一步规范,形成统一的秦朝文字,线条粗细差不多,结构端正,字形方整,从形成了小篆文字。从此,中华大地上不再有奇形怪状的文字,如楚简等。
整个篆书系统从殷商开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大篆、小篆。大篆又称箱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是从般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金文,主要是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属于大篆的体系,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金文铭刻于铜器,它不像甲骨文书法,偶尔还能在色甲鲁骨上见到毛笔书写而未及契刻的痕迹。
广义的大篆是相对于秦朝规范后的小篆而言的,可以包括秦统一之前的所有文字,如夏、商的金文(钟鼎文)(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周朝的籍文(史传周室王太史籍所作)。实际上它们只能是长期逐渐形成,朝廷让个人或小集体收集加以规范并再创造一部分而成。它的特点大略如下:
1、汉字源于象形,大篆因为较古,所以最大的特点是多数象形(中间也有意会字);
2、汉字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的简直方正是社会发展中因交流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同为时间短的原因,大篆的笔划比较繁复(同形重叠较多);
3、因为介质的原因,大篆多为硬物刻划,所以笔迹平直且粗细均匀;
4、笔划平直、形多弧状,前期的硬瘦些,后期的稍圆润,弧直划交错结合成字;
5、经周朝规范过的籍文形体更加规整,笔划更加匀称,并逐步摆脱了象形的束缚,打下了方块形体的基础;
6、从直观上给人雄强凝重、严整而有韵致之感,这实在是客观书写物的限制加上人们生性追求美感自觉规范产生的结果,比照今人的思想当然更接近自然法则。
秦小篆的特点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较大篆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码、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小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较大篆更为规范
草书来源?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简单的讲一下草书字体的来源吧。
草书包含着章草、大草(又称为狂草)和小草(又称为今草)。
我们都知道,草书是由隶书演变过来的,而隶书则是汉代的官方文字。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使文字的书写更加快捷,于是产生了章草。
章草,我们把它认为是隶书的一种快写字体。
章草的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家们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书写技巧,于是出现了大草和小草。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一个大体的脉络,期间还有一些细节的变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些专业书籍前往查看。
图片:索靖章草史孝山出师颂(局部)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关于草书,我们往往有个错误观点,以为先有写得比较规范的楷书,然后才有相对潦草的草书。
(章草《月仪帖》)
其实正好相反,字体的产生,往往先出现相对潦草、不规范的写法,然后才逐步规范。
比如隶书。在小篆出现后不久,人们在抄写的过程中,为了赶时间,不可能每一笔都写得很到位,越写走越草,于是在秦代末期就产生了隶书的雏形。
(早期隶书)
但是,隶书在出现后,又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在经历了西汉,直到东汉时才完全规范、成熟并发展至顶峰。
草书的出现与此类似。隶书产生后,人们觉得一笔一画摆开架势来写还是费时间,于是加快速度,简化笔画,于是出现了草书的雏形。
(王羲之早期带有章草意味的草书)
书法的发展,其实我们最应该感谢那些爱“偷懒”的人,他们为了更方便书写,往往不经意间唤醒了另一种书体的萌芽。
早期的草书与现在的草书有较大区别,字字独立,波折分明,带有很浓厚的隶书意味,称为“章草”。
草书,不就是书写潦草的字吗?有字的时候,就应该有了草书!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它形成于汉代,从隶书演变而来,初衷也很简单,只是为了书写方便!东晋时候,又出现了一种叫做“新体草书”的草书,也叫今草,又分大草和小草”,于是汉代的草书被叫作章草,目的是为了和今草区分开来。而实际上呢,他们都是草书!
早期的草书,与隶书平行,又叫隶草。什么意思呢?就是汉初出现了草书,被称为章草,来源于隶草。隶草有别于隶书的规矩,有草草急就,好似奔逸之感,就叫作了草书。之后,可能真的是因为赶时间,或者有的人急性子,或者有人领会到了草书不拘章法,狂放的美感,这种被称为隶草的字体就流传了开来。慢慢地演变成了章草,其中,比较有名的:三国时期的《急就章》就延续了章草的笔划省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草书看似是草草急就的,其实呢,他的笔划省略变化都是一定的,有章可循的。实际上就,隶书有隶书的规矩,草书有草书的规矩。所以才是章草这一字体,而不是书写潦草的字。提到了章草,就要提到一个人,草圣,这并不是他的名字,这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的名字叫张芝,别人也叫他草书之祖。他的书法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极好地诠释了草书这一涵义,他写的字叫作“一笔书”。写法上下牵连又富于变化。想想也是,别人好几笔,他一笔就扭完了!不过也只能想想,他并没有墨宝留下,真是十分遗憾的事情!我们的书圣曾经自叹不如,说张芝写字犹如雁过,可见王羲之也是十分虚心的人,也从侧面上说出了张芝书法的飘逸无与伦比!既然张芝的章草没有留世,那就说一下有留下来的,《月仪帖》传为索靖所作,是十分有名的古章草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章草在西汉宣、元年间形成,兴盛一段时间,比如东汉、三国及西晋。到了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章草就被取代了。取代后的草书就叫作今草。今草不拘章法,讲究流畅,他是章草的进一步草化,这样说,可能比较容易理解,章草就是点地飞奔,今草差不多是能凌空而起就凌空而起!招式更少了,姿势却更飘逸了!今草就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来。今草,主要要说的是“二王”,二王是谁呢?王羲之、王献之,这两父子中,王羲之更被后人尊为“书圣”,《初月》《得示》更为人推崇。今草盛行于[_a***_],到了唐代,你想想,唐代人作风何等开放,于是,今草更是放开了自己,更加放纵,放纵到了字形有些奇变,有人点评为点画狼藉,更是被叫作狂草,大草!说起狂草,张旭和怀素的作品就很有了代表性,完全脱离实用,达到了为艺术而创作的高超境界!其中,张旭《肚痛》还有怀素《自叙贴》,都是现存的珍品,看得出来,这两个名字就完全体现出了狂草的放纵程度!然而,就算是这样,也挡不住狂草迷对于他们的尊敬,张旭史称“草圣”。从那时到现在,学习借鉴他们字体的人爱好者比比皆是。
基本上,现在的草书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章字草书相似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章字草书相似的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