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瞻远瞩书法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瞻远瞩书法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当代草圣范笑歌的二十二种草书中是否有王铎风格的草书?
论如何品评书法其人及其作品
徐敏豪大诗人
2018.11.16周五下午4点36开始写作
我们一般品评书法及其作者,对字,对书画不对人,避免产生误会,如果是他本人执意要求对其品评,我们也是有出场费的,但作为书法事业,公益,正确引导社会,后学,指点一二,则责无旁贷,必须担当,其前提是对其作品,活动等,作出较全面的观察,虽自信是人信他信众信的前提,但最终还是要受到时间历史大众的严格检验,概莫能外。
1.只看作品,不看是谁
即我们常说的背靠背评价,这样评价起来,就会没有成见。也不会有很多顾虑,害怕无意中,伤害到谁,只是按部就班,游戏规则,职责所在。
2.只看题款,不看作品
若其说其书画皆精,先不要看他的画,因画可不断描摹模仿,难见功力,就先只看他的字与题款,因这是他常写的字,且烂熟于心,若这些字都写不好,请不要看他的书画,以免扫兴,
3.只看真书,不看诸体
若他说他五体皆能皆精,首先看他的真书写得如何。如果其真书不可观,其余诸体,一定皆不可观,尽管其说得天花烂坠,只不过浮云而已。
清代有人批评颜真卿的楷书字字满格,你觉得这是违背书法常识的批评还是独具慧眼的建议?
谢谢三千里马先生邀请:
颜真卿,人称“颜鲁公”唐后期杰出的书法家,博学多才,精通词章,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他书法初学虞,褚,后师张旭,得之笔法,楷书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后的总结,字形浑厚沉重,但不失灵动;字的结体上轻下重,从视觉看感到上合下开,犹如宝塔,雄健而稳重,又不为古法所限,从而创造出了颜体的一种新风貌。
关于题主的问题,不但清代有批评颜体字字满格的声音,也许现代人也有;就象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也有不同的发声;本人认为:认识不同,观点不同,结论自然不同,这无可厚议;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同风格的楷书作品,字的外部空间布白和字的内部空间布白不一样。
颜体书法是壮美风格的代表,雍容大度,气势磅礴。雄强厚重。
那么他的用笔、结构、章法.都必须为这一主题思想服务。所以楷书笔画厚重,结构中宫宽阔,外紧内松,只有字字满格,字距和行距才密,才能突出外紧内松的特征,才能彰显大气磅礴风格特征。
《颜家庙碑》,楷书作品字字满格,方正端庄,古拙厚重,从整幅章法、布白上看,有强烈视觉冲击力,雄强气势振撼人心。
字字满格,字距很密,字的结构内松外紧,让字显大气,这种章法在方方正正的篆刻作品中也有此应用。如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作品。
唐代其它几位楷书大家的书法风格各俱特色,都有自己的用笔、结构、章法特征,各有千秋。(插图书法作品为《颜家庙碑》局部,篆刻作品作者为邓石如先生。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从唐宋元明清历朝的文化素养来讲,毫无凝问属清代最次等了。
从美学(审美)角度来讲,也是清代最差劲了。因为清代更关注的是一些花招东西,就好像家具一样,好好的木材偏偏要雕刻各种花招的图案……这就是文化所造成的审美现象。
众所周知,传统毛笔字书写格式是从右起首,从上而下朝左边运行。所以在书写过程中的气韵气势等运笔节奏关系都是纵向思维……
清代批评颜楷满格的家伙为什么会那么的无知呢?因这家伙心中有个牢笼!
他把雄壮豪迈颜楷装进了框子里思考问题,这种心中有框之人,如何能理解得了颜真卿的英雄人格呢 ?!
请看图,无框与有框的差别吧
对于颜真卿的批评,自古有之。
如南唐后主李煜就说颜字:正如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
米老怪米芾更是批评: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
但是我认为,不满格书写就不是颜楷了。
认识颜字,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笔墨当随时代
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这种审美必然会对当时的艺术产生影响。
颜真卿所处的中唐,正是“以肥为美”的时代,丰满的杨玉环能名列中国“四大美人”,也正因为此。身处此时的颜真卿,其书法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影响,从而显得丰腴肥美。
这一点可从初唐书法来佐证。李世民时代,唐代初立,百废待兴,社会上强调勤俭节约,反映在书法上则是“书贵硬瘦始通神”,所以那时的欧字、虞字、褚字都以瘦为主。
2、外紧内松,疏密合度
我们要去理解颜真卿的楷书为什么是字字满格,再去评价他的安排是否高明。
要去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拿欧阳询楷书作为对比,这样兴许会更直观一些。
唐楷,是满格写还是格子四周留出空隙来写,这个问题是由该字体的结构决定的。颜体为什么要满格写,这是因为颜体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颜体的这种结构决定了她的章法是满的,如果***用舒朗章法,就会影响颜体的那种整体雄浑宽博的感觉。
这样是不是就失去了端正阔大的感觉
欧体,我们都知道她的章法是舒朗的。为什么,这也和她的结构有直接关系。欧体的结构中宫收紧,四周放开,正是因为她这种四周放开的结字,决定了她的舒朗章法。如果欧体***用满格的章法,则会出现张牙舞爪情况,显得极不含蓄。
这是欧体章法
其实无论是颜体满格写,还是欧体的舒朗章法,从她的用笔结字,再影响到她的章法,这些影响都是为了更加符合观者的视觉效果,这和我们写横画为什么要右上倾斜是异曲同工的。
还有欧体那种隽秀的感觉吗?最初统一的全国文字是什么字体?谁的功劳最大?
学术界承认的最早统一全国文字的自然是小篆,但我个人在想的是甲骨文时期也就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否也有全国通行的同一版本,但这个需要考古和更多的资料来印证,这里仅仅做一种讨论。
秦始皇横扫***,并吞八荒,统一中国之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为得就是以文字之标准统一来,建立文明统一之根基。
在小篆之前是大篆,大篆分为秦国大篆和六国大篆,这个大篆是西周晚期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我之所以怀疑甲骨文也是全国统一的文字,原因有二:
商周时期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和税收体系,大王朝分成了若干小王朝。但是在重周礼的周朝,甲骨文广泛用于官方的信史、饮酒及敬鬼神等事宜,而且主要是在官方进行应用,这就可能意味着,在这个层面要统一比民间的统一会更加容易,很有可能大王朝及诸王国在文字上一致的。
无论从书写风格,书写形式,还是到用途。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来看,经历雄伟期,谨饬期、颓靡期,劲峭期、严整期,这个只有成熟的文字,只有具备广泛社会基础的文字才能够随着时代变化产生这么独特而明显的风格流变。到了西周后期的大篆是在成熟的甲骨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演变,也是类似于“隶变”一样顺理成章
感谢邀请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一是最初统一全国文字的问题,涉及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按照文字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分篆、隶、草、真,当然甲骨文属于篆书体系的。篆书发展到隶书,之后出现草书,最后出现了楷书。楷书基础上再连贯一点就是行书。
二是最初统一全国文字前的篆书字的问题。篆书狭义上讲的是籀文和小篆。广义上讲指隶书以前的甲骨文之后的所有书体极其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及小篆、缪篆等等。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作。一般认为是自周宣王太史籀作《史籀篇》***称其“大篆”,籀文也可以说是自春秋战国至秦朝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到秦代。列国分治,文字异形,到了秦代,所谓“秦代八体”都属于篆书体系。也有人认为籀文与大篆不同,可称籀篆。籀,是人名,周时史官,编撰过《史籀篇》,教学童习字的书。
三是最初统一全国的文字是小篆。小篆是对秦以前的古文字的总结,秦在统一秦、齐、楚、魏、燕、赵、韩之后规范化了的新书体,也称秦篆。也就是秦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奏明统一文字,一改原先各小国的各自的文字,字形不同,字意不同,难以沟通的现状。当时由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省笔画改字,统称为“小篆”。小篆笔画圆润,流畅,字形修长,均整,十分美观。如我们知道的《泰山石刻》《驿山石刻》《琅琊台石刻》等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瞻远瞩书法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瞻远瞩书法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