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佑任草书字体下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于佑任草书字体下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于右任的书法真是美,大家看看是否是他手笔?
一件竹雕上的笔墨作品,虽是缺乏流动奔放的特点,但从草书的神韵和笔法看来似是出自于老笔下。由于竹节的空间有限,字体的错落亦当受到限制,但总体安排十分得宜。常言“书斋琴韵”,将刘文房此诗录于文房用具之上,恐非一般匠人所能念及。我倾向于认为此是真件。
这个竹雕笔筒上刻的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听弹琴》 一诗: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字的落款是于右任,从字体风格上看有些像于右任的草书,可以与图二于右任草书比较。
字的大体风格有些相似,但是经过雕刻以后很多笔画变了味,结构上也过于平正,不如原作大气、古拙,因此我认为这不是于右任的亲笔。有两种可能:
一是模仿于右任的笔迹写上去,然后再刻的;另一种可能是利用于右任书法图片雕刻的。不管哪一种,都不是于右任亲笔。
因此,从价值上来说,这是一件工艺品,并不是艺术品。竹筒上面的于右任的字只是***的,并没有价值。即使把王羲之的《兰亭序》惟妙惟肖地雕刻上去,也不能算是王羲之手书,这是***品,就这道理。
你认为《于右任标准草书》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于右任的书法有其特色,尤其是带有魏碑风格的草书,堪称一时无双。但是,于右任推行标准草书,总体上是失败的。其原因有这几点:一是推行标准草书的目的存在问题,当时推广的理由和目的是为了快速书写,又便于辨认,而不是为了把草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现在推广了简化字,并且有电脑输入打字,无需快速写出可辨认的汉字,已经失去推广价值而失败。二是,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也只是从草书的书写习惯的字形出发,让学习者照猫画虎,不求甚解,没有从书法文字学的理论高度做出阐释。因此,学习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与学习智永、怀素的草书千字文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也就是说,理论上没有突破,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三是,标准草书限制草书者的艺术发挥,是与草书艺术规律背道而驰的,其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当然,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失败,不能抹杀于右任先生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这个命题分两断论:
于右任1932年创立草书社,后来编著了《标准草书》一书。其目的是“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这也是他在《标准草书》自序中的说话,也是他编著该书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于老先生在草书研究投入了多年的心血,为国为民之心是至诚至恳的。只可惜草书普及的愿景一直以来并没有实现!也就是说…对于“普及”这个目标来判断…是失败的。而且这个失败也是客观上注定了的。这个客观因素有以下几点:
1.童蒙学书以楷书为基础,自唐至于老先生所在年代已有千年根基。
2.在2009年10月1日《光明日报》报导过:“1949年全国5.5亿人口,文盲3.2亿"。这是解放初的数据,其实在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直徘徊在80%上下。再除去这些数据,当时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思想意识大都比较顽固,再加上草书仅仅训练方面的难度,就可想而知要普及草书的可行性了!
相对很少数人用三五年功夫能把草书写得好,除非积累了前面几十年其他书体功底,和积累了许多书法理论知识和经验。
3.我们从书法发展史中可了解到…任何一种字体的产生,都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决定。不论造字的仓颉、或是草圣张芝、还是楷祖钟繇…等等,我们都不能忘记他们所置身的时代的书法基础。沃兴华《中国书法史》中说道:“以往的书法史研究不注重对书体演变过程的描述,结果产生种种弊病…将完整的历史过程分割成几大块,在每个大块中又斩头去尾,仅仅留下其顶峰时期的那一小段代表作品,使…不能全面了解一种书体发生、发展以至成熟的演变过程。…将名家***与他所代表的时代书风割裂开来,将当年威武雄壮的大合唱说成是名家***的个人独唱…。"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失败的客观存在。
但从历史角度的另一断论,《于右任标准草书》是成功的。
其草书以“易识、易写、准确、美观"为原则,从浩繁的历代书法名家经典中系统地整编出符合标准的草书字体,将历史上的草书来一个大总结。这无疑为草书艺术未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为草书后学者提供了便捷的路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佑任草书字体下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佑任草书字体下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