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写得较好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写得较好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赵体和行书,最好练的是什么字体?
赵孟頫的书法,是一个较为丰富多彩的书法系统。以中小楷居多,尤其是楷书、行书独具特色,并且风格迥异。
赵孟頫的行书帖很多,如《长春道院记》、《崇福寺》等,都非常好。如图:
楷书学习赵体是可以的,赵体指的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赵孟頫本身就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和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齐名。
赵孟頫的楷书非常出众,他的大楷学习钟繇和智永的楷书,同时加入魏晋行书的笔法,去掉了欧体、颜体和柳体等唐代楷书顿挫用笔,书写非常流畅,和唐代的楷书有很大的不同,赵孟頫中年以后,又在他的楷书里加入了李北海的笔法,使他的笔力更加雄健,风格更是卓然超群,自成一家。
赵孟頫楷书
其大楷的代表作品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等。
在书法的创作上,赵孟頫是一个五体兼擅的大家,虽然他的楷书卓然出众,但是最能体现他的书法成就的还是他的行草书。
他的行草书初学高宗、释智永,后来又学习晋唐书法大家,对于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学习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宋濂说他学习书法非常用功,把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临摹了好几百遍,其书法在当时就已经“盛名充塞海内”。
赵孟頫行书《兰亭十三跋》局部
赵孟頫的在学习古人的行书基础上,也有自己对于行书的理解,他的行书可以说以“中和”二字贯穿始终,无论他学习谁的书法,到了他的笔下总能变的温润秀雅,把牙和俗的度掌握的恰到好处,文质彬彬,不激不励,温婉而平和。很多人不建议学习赵孟頫,说容易写俗,其实就是没有掌握好这个度。
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归去来兮辞》、《前后赤壁赋》等等。
赵孟頫行书《赤壁赋》
综上所述,根据题主的情况,题主楷书学习的赵体,建议行书还继续学习赵孟頫的行书,这是最好的选择,等行书入门以后,可再去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
楷书学赵体,很好的,赵体楷书在结体上比较平正,笔法上有所取舍,赵楷不像唐楷的规矩森严,也不像晋楷的精致,但总体上是继承晋人笔法,有点楷行合一的意思,属于晋楷的简化版,学赵楷要注意不要把用笔简单化,程式化,软化,否则就变成了馆阁体。
赵楷是带有一些行书笔意的,对于学习行书是有一定帮助的,学习行书愚认为不宜直接学赵孟頫的行书,应该直追晋代,从二王入手,赵孟頫就是二王一路下来的,学二王就从《怀仁集王字圣教序》入手,这基本是定论,学好圣教序,打好行书基础,建立行书思维,行书与楷书在结构和用笔上有很大不同,学行书要抛弃楷书思维的,具体的学习方法不再赘述,我前面的回答已经写的很清楚了。头条里黄惇先生、孙晓云先生、***康先生几位的文章很有价值,可以仔细看看。
学行书二王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学行书除了二王,苏、黄、米、蔡宋四家外加赵孟頫都是绕不过去的大家,可以选择学习,赵孟頫注意一下,最好是学他的尺牍信札,那个真是精彩。
作为书法爱好者,书法是怡情养性,自我修养的好爱好。但是学个东西就要有个态度,就要有点精神,不能定位太低,必须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而且你越研究越有兴趣,最起码一是能看懂书法的好坏,二是不要练成了江湖体。最后,祝各位朋友写字愉快。
楷书学习的是赵孟頫?
赵孟頫楷书也有人称之为“行楷”的,也就是说赵孟頫的楷书是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有行书的笔意又有楷书的法度,但整体更接近于楷书。
赵孟頫是继欧、颜、柳之后的第四楷法宗师,赵孟頫让楷书有了行书的韵味,比以前的楷书有了灵动流畅和自然,赵孟頫继承和发扬晋唐传统并集其大成,赵之后再无超过赵者。
初学者一般放弃赵体而习唐楷,就是因为赵体的行书笔意让初学者望而却步,有了唐楷的功底再尝试习写赵体楷书就容易多了,笔者一直认为赵体楷书恰恰是向行书过度的一种书法。
赵孟頫的《胆巴碑》、《妙严寺碑》、《仇锷墓碑铭》和《福神观记》等都是后人临摹学习的范本,如果能够把赵体书法学到一点程度再临习《圣教序》、《兰亭序》等,行书自然而成。
赵楷大致有两种面貌,一种带有“魏碑”风格的,如《三门记》;一种带强烈行书意味的,如《胆巴碑》。
《三门记》这种风格比较接近唐楷,渗有李邕风格;《胆巴》则个人面目突出,形成世人称道的“赵楷”印象。
赵孟頫行书也分别有三种风貌,三十岁以前,骨秾肉丰,唐、五代风韵较浓;中年渐入晋法,浓纤飘逸;晚岁融晋唐法为一炉,瘦硬恣肆,达到人书俱老境界。
赵孟頫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墨迹,且成体系,贯穿了一条完整的书法学习轨迹。因此后来者通过学习赵书,循序进入晋法堂室,是一条捷径。
打好了赵楷的基础,稍加放纵,便能无碍地入行书法,稍后参与大王《圣教》、《兰亭》及各尺牍,则更能体会行书意趣。
赵孟頫行书是他的主要成就,其变化多端,风格各异是别的书家无法比拟的,历代学赵书者,不论学其惟妙惟肖,还是通其笔法变化者,皆有不少名世者。所以学习行书,先以赵体入手是光明正途。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练行书,练谁的字体好看一些?
练字好看,要经过三年的用功,重复无数次,墨水用数瓶,毛边纸数刀,毛笔9支,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
请你三年后再发练习结果,期待你好看的字。
你提的练行书,练谁的字体好看一些?我的回答很简单:要把行书练到家,练的好看,对于练谁的字体没关系,关健在于自身的书法实践。
经典的行书大家们之所以称为经典,诸如二王,颜真卿,赵孟頫,苏东坡,黄庭坚的行书各有各的风格和美感。如果你对其中任何一位的行书能学到家,练到位,都能体验到其字体的美感。经典书法大家的法帖都是凝结了书法美的结晶,能不能传承和创新这种美,与练谁的字体并不重要,重要在于书者的临习创作的功力和书法审美意识的提升。
总之练行书,无论你练那位大家的字体,只要你练的形神兼备,深得其精髓,都能写的好看,写出精气神。
(以下为我的小楷作品)
练习书法,选择学习谁的字体,这个权力是学习者自己的,初学者唯一能做选择的,就是你选择字帖的权力。不要把这唯一的权力都放弃,交给别人。
书法字帖的选择,不论是学习的是什么书体,楷行隶草篆,每个书体中的风格流派众多,特别是行书作品,历代善书者皆以行书为长。要在众多的行书作品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书法,好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其实,挑选字帖,就和找对象一样。对你来电的那个人,并不是最漂亮的人,却是你最情投意合的人。挑选适合自己的,就是对的。
怎么知道是适合自己的?你看到后感觉非常舒服,有说不出来的愉悦感的字体,就是你喜欢的字体,就是你要选择的字帖。这是如自己的婚姻一样的终身大事,别人的包办,是从包办者的角度来安排。朝夕相处的耳鬓厮磨,却是你自己才能体会。
他人给你介绍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行书如何的好,可是你在练习时却总是找不到感觉,总也练不好。这不是推荐人的推荐的这些书法家不好。推荐人是从自身出发,以自己的经验来推荐,所推荐的也都是顶级的经典。但他们的东西与你合不上拍,练习起来总是绊手绊脚,找不到发力的点。
所以,挑选字帖,相信自己。自己喜欢的学习起来才能全力的投入。
想练行书,练谁的字体好看一些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你自己,所以不要让这个你自己可以选择的权利,交给别人帮你选。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留下了众多精美的行书作品,能在书法史上留下名字的书家,几乎都有着自己的风格特征,各具特色,就看你喜欢谁的字体了。
历代书法家众多,但若要分类的话,大致也就两大流派:一派是二王一脉,一派是颜真卿代表的一脉。如果你楷书学的就是颜真卿的楷书的话,那么行书就直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就好。如果楷书学习的是欧体、柳体或者赵体的话,那么建议你学习二王的行书。
颜真卿一派的行书风格是奇拙、浑厚,一般人看起来会有一种“不怎么好看”的感觉,这一派的书家还有黄庭坚、傅山等人。
颜真卿《争座位贴》
二王一脉的书法风格可以说是属于雅俗共赏的,而且不夸张地说“天下行书出二王”,基本上所有的书家,没有不学习二王的。特别是王羲之的行书,如果把它看成一根绳子的话,它能串起书法史上的所有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倒是建议你先学习王羲之的行书。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是历代书家追求的经典之美“中和”,王羲之的行书用笔变化多端,但笔力却又蕴含于内,没有故意外耀而用险;[_a***_]与侧锋并用,自然转换,相互生发。取妍用侧锋,取劲用中锋,因此骨力十足,而又圆润相生。行笔流畅匀和,笔势含蓄,给人的感觉是不激不历、不迟不涩的一种悠然之美。虽然妍美却不软俗,虽有雕琢却又不露痕迹,一派天然逸趣。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另外,魏晋笔法也是历代书家所追求的,因此一开始就从王羲之的书法入手,会给自己打下一个不错的根基,把二王书法学精了再去学些其他书家的作品,就很好入手了。自古以来,书法圈里都有句老话叫“书不入晋终是野道”,历代书家不论从谁的法书入门,终归最后都会回归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还都不是真迹,最好的也就是唐人的钩摹本。《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其实不太适宜初学者学习,因为用笔太过复杂,牵丝萦带,顾盼呼应非常多,一开始学习有难度。
王羲之另外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集字圣教序》因为是碑刻,不太利于初学者掌握行书的笔法。所以我倒是建议,要学王羲之的书法,不妨先从赵孟頫入手。赵孟頫是历代学习二王学的最好的书家,他的行书用笔非常接近王羲之,但要相对简单一点,利于初学。把学习赵孟頫的行书当成一个跳板,学好以后未来可以再深入学习王羲之的行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写得较好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写得较好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